时间:2024-05-04
樊瑶
摘要:“语体”的概念包涵语言的形式和功能两个方面。以小小说《提升报告》为例,从常规关系的角度对语体的形式和功能的关系作简单的分析,发现语体的形式和功能在一般情况下是对等的;但是在某些文学作品中,为了服务于作者特殊意图的表达,会出现功能和形式不对等的情况。
关键词:常规关系;语体;功能;形式
“语体”这一概念并非是汉语中所固有的。它是受到西方Stylistics的影响,而从汉语固有的“文体”和“风格”两个概念中衍生出来的。丁金国教授将“语体”定义为“在语言运用功能域制约下所形成的语用范式”(丁金国,2006)。可见,“语体”的概念中既包括了“文体”概念里所强调的“功能”,也涵盖了“风格”概念中所提炼出的“形式”。一般来说,语体的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应当是相互对等的:一定的形式实现一定的功能。然而,在语言的实际使用中也常常会出现形式和功能不对等的情况,特别是在一些文学艺术作品中。而且,这种“不对等”常常会为作者或发话人的表达意图增色不少。文章旨在从常规关系的视角对语体的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作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常规关系及其相关研究
“常规关系”(stereotypical relation)是徐盛桓教授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评介新格氏理论的过程中所关注的一个概念。徐盛桓认为:“从本源来说,常规关系并不发源于语句之中;它是客观世界中的一种现实关系,是事物自身或与其他事物间的关系”(徐盛桓,1993)。概括地讲,如果提到一个事物,人们总是会把它常规地同另一事物联系起来,那么这两个事物之间就结成了常规关系。
我们知道,新格氏理论三原则中的“信息原则”认为“说的尽量少”是发话人的一项重要准则(Levinson,1983)。而为了理解发话人的话语,受话人就要对其话语进行扩充直至认为是发话人的真正意图为止。扩充的依据就是认定话语里提及的事物、事件之间所形成的关系是常规关系。徐盛桓教授认为,“语句中的词语构成了语句的显性表述,但显性表述只是担负了一部分的表述任务”(徐盛桓,2003)。与此同时,显性表述中也承载着“常规关系”,可以帮助读者或受话人推导隐性表述,从而对字面的显性表述作出阐释或补充的作用。具体的关系图示如图1:
从图1中,我们可以知道,隐性表述可以对显性表述起阐释或者补充的作用,从而得到相对完备的表述。可见,话语或语篇的隐性表述对于实现发话人或作者的真正意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隐性表述并不为语言的字面形式所表达,它的推导需要借助于“常规关系”。“常规关系”之所以“常规”,是因为它是往往一种社会共识,被储存在人们的知识库中,是不点自明的。虽然“常规关系”从本源上说是指事物间的联系,但是,人们对于“常规关系”的提炼总是要通过各自的思维对这种联系进行一定的认识。因此,对“常规关系”的认识和提炼可以帮助读者或受话人推导作者或发话人的意图,进而通过语言的形式捕捉其背后真正的功能。
二、语体形式和语体功能之间的关系
(一)形式和功能的对等
一般来说,语体的形式和功能是一一对等的关系。以公文语体为例,这类文本的语言大都简洁朴实,不带个人的感情色彩,以期达到准确地传达公务信息的目的。公文语体“主要包括党和国家机关的文件、法令、条约、公报,社会团体和企业单位的合同、规章、协议书、计划、报告等形式”。(王琼,2009)。这样的形式特点使得人们一看到这类文本,便会想到它的主要功能就是下达指示、通知,上报计划、申请等等。例如,当人们看到这样一个文本:
李力:男,现年二十五岁,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二十岁开始发表作品,已发表小说二十余篇。该同志有一定的组织领导能力,拟提升为文艺科长。
人事处
一九五八年七月
(节选自《提升报告》)
时,会立即想到它是由下级(人事处)向上级提交的一份报告,报告内容包含了拟提升人员的基本信息和提升理由,侧重于客观陈述,而没有过多的主观色彩。由此看来,语体的形式和功能之间是存在一定的常规关系的。所以,形式和功能的对等关系是建立在人的认知常识基础上的。
(二)形式和功能的不对等
根据徐盛桓教授(2006)对“常规关系”的解读,他认为事物之间的常规关系是可以从它们彼此的相邻度或相似度来把握的。我们知道,投入实际使用的语言总是存在于不同语境之中的,而语言环境的改变会促使它们的相邻度或相似度发生相应的变化,从而导致原有的常规关系也发生变化。
小小说《提升报告》以公文语体的形式对由上行的“报告”和下行的“批复”组成的结构进行复制,用四组这样的结构按时间顺序排列在一起,组成了该语篇的全部内容。由于每篇报告在内容上都是关于李力的,所以根据每部分的相邻性和相似性,很容易把这四部分按时间顺序联系起来。通过对字面内容的总结,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位名叫李力的男性知识分子从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八四年先后被拟提升四次,而每次的提升报告都因为一些原因得到否定的批复。下面我们就分别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依据一些具体的常规关系对该小说进行含意推导。
从形式方面看,这篇小说是对四组公文的罗列。提到公文,人们会联想到政府、机关等权力部门或相关人员,而与这些部门相关的语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郑重、客观、高效的语言(如政策、措施等);另一种就是看似正式、客观,实则低效、保守的官腔、空话。要选择具体同哪一类语言建立常规关系,还需要结合小说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推导。
从内容方面看,小说中提到的李力明显是一位较有能力的高级知识分子,且针对前三次上级部门的否定批复,李力都会做出相应的自身调整和改正,以期达到上级部门的要求。然而,上级部门每次都是保守地对提升报告进行否定,尤其是第四次的批复,“根据当前对干部年轻化的要求,年龄已过线,不宜进领导班子”,直接否定了李力进入“领导班子”的可能性。另外,这四组公文在时间上横跨了整整二十六年,看似短短的几篇公文却否定了一个人才的一生。从这样的内容上,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上级部门的愚昧、保守以及人才提拔效率的低下。因此,我们会很自然地把这些公文与保守、敷衍的官腔、空话建立起一定的常规关系。
依据这样的常规关系,我们可以进一步推导小说作者的真正意图。作者很有可能是要通过原本正式、客观的公文来体现机关部门在人才提拔方面的迂腐、保守,或者是人才提拔体质的弊端,甚至是对知识分子的刻意打压等等。无论具体是那一种情况,这都与原本正式、客观的公文语体的功能不相对等。相反,它却体现出了小说作者个人的主观评价、感受,并把这些评价、感受通过这样的形式传递给读者,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帮助读者理解作者想要表达出的客观世界。显然,这些都是与文学作品相关的艺术语体的功能。
三、结语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一般情况下语体的形式和功能之间的关系属于常规关系,所以,提及某一特定形式的语体就会让人联想到它相应的功能。然而,实际使用中的語言都是存在于特定的语境之中的,因此,常规关系需要根据语言的相邻度和相似度进行相应的改变。以小小说《提升报告》为例,如果单独地看某一篇报告或批复,公文语体的形式和功能就是对等的;如果把它的四组结构联系起来看,那么,依据相应“常规关系”的推导,尽管形式是公文语体的形式,但是功能上却体现出了文学作品的艺术语体功能。《提升报告》功能和形式上的不对等产生了一定讽刺的修辞效果,令作者想要表达的客观世界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参考文献:
[1]Levinson,S.C.Pragmatic[M].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2]丁金国.语体风格认知与解读[M].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2006.
[3]王琼.浅论公文语体与文艺语体的区别[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24(2):145-147.
[4]徐盛桓.论常规关系[J].外国语,1993(6):11-13.
[5]徐盛桓.常规关系与语句解读研究——语用推理形式化的初步探索[J].现代外语,2003,26(2):111-119.
[6]徐盛桓.话语理解的意向性解释[J].中国外语,2006 (4):35-36.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