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强
摘要:目前,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已成为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的共识。就馆藏文物保护而言,对文物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提升对珍贵文物的风险预控能力,最大限度地防止或减缓环境因素对文物材料的破坏作用,是预防性保护珍贵文物的关键。
关键词:预防性保护;馆藏文物;保护管理
一、辽源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状况
现馆藏文物15000余件套,有陶器、瓷器、铜器、铁器、玉器、石器、骨器等。定级文物共百件套。同时还有古生物化石等。库房上架文物10000余件套,定级文物主要集中在展柜中。
馆藏文物是博物馆一切业务活动的物质基础,文物库房又是文物密集存放的区域,虽然不直接向社会展示,却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建筑空间。现有文物库房建于2003年,面积共计300余平方米。为主体工程一部份,但是分割成若干个房间。2016年增设普通监控、消防、排风扇、气体灭火等安防基础设施,文物藏品库房初具规模。现有登记上架文物与标本近1.5万余件,箱装标本20余箱,钟表500余件。库容严重饱和。
二、影响辽源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的多种因素
因条件所限,文物排架较密,架格通透,缺少防尘、防震设施。所有文物藏品在库区内仅按分类、编号保存。少数脆弱珍贵小件文物也无囊匣包装。采用普通白炽灯照明。光线较暗不利于工作人员长时间开展工作,此类光源产生的紫外线也不利于有机质地文物保存。无调节温湿度的有效措施和设备,因此7-9月温湿度均超过70%,对于金属质地尤其是铁质文物保存不利。
三、应该采取的预防性保护的措施
博物馆环境的“预防措施”,是指通过管理和技术应用,从源头控制文物保存空间的污染物水平、光照强度和温湿度平稳性,包括从文物储藏/展示装饰装修材料、囊匣材料、展具密封性和环境调控功能等,加强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实施必要的环境质量调控措施。
(一)为了能对馆藏文物与文物档案的保存环境及时进行监测与调控,应该建立比较完善的文物保存环境监测系统。
(二)运用多种调控手段对文物保存微环境实施有效的“稳定、洁净”调控。
(三)为珍贵文物配置可平稳微环境湿度和环境友好型的无酸纸囊匣,购置储藏柜架,
(四)为库房和展厅配置洁净设备、恒湿设备。提升馆藏珍贵文物与资料的预防性保护的综合能力。
四、馆内开展的有效的具体实施方法
(一)应建立一整套環境监测系统,实现对全部文物库房、展厅和重点展柜等文物保存环境质量的及时感知。包括:布设无线传感实时监测系统;配备必要的手持式环境检测仪器,定期检测和评估无线监测系统运行状况;应用“无动力扩散采样仪器”分析技术,定期对环境污染物进行监测。博物馆“稳定”环境,是指控制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在适宜指标下的“平稳”性,防止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所谓“适宜指标”,是指文物本身已经长期良好适应的温湿度环境状态。另外,鉴于文物受湿度的影响较温度敏感,博物馆环境温、湿度控制应以湿度为优先。
(二)结合环境监测结果,制定具体环境整治调控方案,改造提升文物展柜或储藏柜质量,配备应用被动调控或主动调控设备及材料,整治优化文物保存环境,努力达到“稳定、洁净”的文物保存环境状态。
(三)制定藏品与资料的预防性保护管理制度,设立相关岗位职责,形成藏品与资料保护管理、协调、监测、分析、处理、预案等一系列风险预控机制,全面提升馆藏文物与资料的预防性保护水平。
(四)运用对文物与资料无不良影响的专用“无酸纸”和“调湿剂”等成熟产品,结合不同质地珍贵文物收藏保护的环境需求,为百余件贵文物设计制作可平稳囊匣内微环境湿度和基于环境友好型的无酸纸包装盒(囊匣),并添置必要的文物储藏柜。
(五)对室内常见污染物的认识和对治措施
1.甲醛
主要是现代装饰装修材料所散发出的一种污染物,在空气中氧化成甲酸后,对文物的危害更大。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要求甲醛浓度应低于0.08 ppm。若检测博物馆展厅或文物库房甲醛浓度较高。应是装修所用的化学试剂有关。解决办法:应配置空气净化器用于净化展厅及库房内空气质量。
2.VOC
是指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它是多种低分子量有机化合物的总称,这些化合物对文物具有潜在的影响。我国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2002)要求VOC浓度应低于0.6mg/m3(8小时均值),相当于300ppb。若检测库房内VOC浓度超标,展厅的VOC浓度数值也偏高。解决办法:在文物储藏柜内放置文物保护专用吸附剂等净化材料,可以有效地降低VOC等污染物的浓度,但应注意定期更换。
3.光照
光照作为一种能量对馆藏文物的保存是不利的,它能加速文物的老化,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控制。根据国际博物馆学会(ICOM)的博物馆照明推荐亮度要求及国家标准《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对光非常敏感的藏品(如丝织品、书画等)照度<50Lx,年累计照度<120000Lx·h;对光敏感的展品(如竹木制品、象牙制品等)照度<150Lx,对光不敏感的藏品(如青铜、陶瓷等)照度<300Lx。紫外光作为光学辐射中能量较大的部分,《博物馆照明设计规范》要求紫外线含量小于20μW/lm。
五、小结
博物馆环境,又称为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是指收藏与展示各类可移动文物的相对独立空间的总体,包括文物库房、展厅、展柜、储藏柜(箱、盒)等空间中的各种物理、化学、生物条件。影响博物馆藏品的环境空间,大致可分为微环境(以展柜、储藏柜、包装盒内空间为代表)、小环境(以库房、展厅等室内空间为代表)、大环境(覆盖整个博物馆建筑的空间)和室外环境(博物馆建筑之外的空间)。国内外的大量研究表明,环境因素是引发博物馆藏品劣化损害的主要原因,主要包括温湿度、光辐射、污染气体(包括颗粒物)和有害生物四类。其中,尤其是环境湿度的波动和各种污染气体的影响,对博物馆珍贵文物的损害作用最为显著。因此,研究应用一切与博物馆环境相关的科学技术和成果,对馆藏文物保存环境进行有效的监测和控制,最大限度地抑制和减缓环境因素对文物材料的破坏作用,是预防性地从源头上保护珍贵文物的关键,是当今世界文物科学保护领域的发展趋势,也是当前我国可移动文物保护的迫切与重要工作。创新诠释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理念的核心技术内涵,即是采取有效的质量管理、监测、评估、调控等预防措施,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危害作用,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的安全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改变乃至最终劣化,达到长久保存文物的目的。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