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宋存国
摘要: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蚌砌龙虎的发现,为中华文明发展史提供了新的证据,正因为他的特殊价值,才能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是多么的悠久,文化遗存是多么丰富。
关键词:濮阳;西水坡;蚌龙
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濮阳西水坡距今64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用蚌壳堆塑的龙虎图形。她以巨大的体态、逼真写实的形象,为古代历史上众多的龙形象找到了祖先,因此被誉为“中华第一龙”。
“中华第一龙”的发现
1987年5月至1988年9月,文物部门为配合引黄供水调节池工程,在濮阳县城西南隅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上,先后发现了三组蚌砌龙虎图案。尤其是砌塑于编号M45号墓穴中的蚌龙、蚌虎形象,因其体态大、形象美,被中外学者誉为“中华第一龙”。
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蚌砌龙状砌塑在墓主人的东侧,蚌龙头向北,背向西,长1.78米,高0.67米,昂首、曲颈、弓身、长尾,前爪扒、后爪蹬,恰似腾空飞舞,更像遨游大海。蚌龙被塑造得张口露齿,趾尖爪利,而且富有立体感,充分反映出西水坡仰韶文化先民的超凡的思维与高超的艺术创造力。
墓主人之迷
一、颛顼说
濮阳上古为“颛顼之墟”,是五帝之一的颛顼及其部族集团主要活动区域,古称“帝丘”,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泛泛多见。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颛顼帝实施“绝地天通”的重大宗教改革,任命重掌管人间于天上诸神的交往,专管祭祀与宗教事务,结束了万民皆可通神的混乱局面,使民神分离,把宗教神权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并逐渐演变为政治服务的传统工具。
古籍中多次记载“颛顼乘龙之四海”,濮阳又是“颛顼之墟”,M45墓主人身边又砌塑了供其驾驭的龙虎,因此,不少专家学者认为,M45墓主人很可能是上古之颛顼。
二、人族伏羲说
《太平御贤》载:“大迹出雷泽,华胥履之生宓羲(伏羲)。”雷泽即在今濮阳县东南不远。
传说伏羲首创“盖天说”,既天体是一个巨大的半圆形盖子扣在方形大地上,而M45平面结构与天圆地方的盖天说惊人的吻合。另据传说,伏羲是龙身人首,可上天入地,从他身上可以找到后世龙的影子。伏羲是人文始祖,所处年代约在7-8千年左右,而与西水坡遗址的绝对年代6500左右最为接近。因此,持伏羲说的学者认为证据确凿。
三、战神蚩尤说
战神蚩尤部族和黄帝部族于公元前2600-2500年前后,在冀州(今河北省)决战,蚩尤战败被黄帝腰斩处死,古史多有记载。
蚩尤被黄帝战死的年代,与西水坡C14测定年代基本吻合;M45墓主人为一壮年男性,且腰椎残缺不全,与蚩尤被黄帝腰斩的记载相吻合;蚩尤也是民族首领,作为伏羲之后也是龙的传人,也有資格驾龙驭虎,故蚩尤说的学者言之凿凿。
四、巫觋之说
原始社会,由于社会诸多方面还比较落后,对一些自然现象充满“神圣”感,当时巫觋十分普遍,特别是颛顼时代前,“人人皆可通神”,社会比较混乱,颛顼主政后,为了统一思想,也为政治服务,规定神权收归中央,于是,专职神事的大巫觋使应运而生,只有他们才能传达上天的旨意,其质是统治阶级的专政工具而已。既然由巫觋来通天神,龙、虎、鹿合为巫通天神之“三跷”,那么,驾龙驭虎者当然只能是地位极高的巫觋了。所以,不少学者认为,西水坡M45墓主人应是当时的“大巫觋”。
五、“中华第一龙”出土的意义
(一)“中华第一龙”的历史意义
“中华第一龙”面世前,已有相当多史前龙形象出土,如7000-8000年前的内蒙古兴隆洼文化陶罐上的猪首蛇身龙,辽宁红山文化的玉猪龙,湖北大溪文化的河卵石摆塑龙等,都以各自的表达方式刻画出了“龙”的形象,三代及其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龙”形象的载体也多样化了,玉器、石器、陶器、青铜器等都完好的记录当事人们的艺术创作。“中华第一龙”的出土,把中华文明史又向前追溯了1500年或者更多,对历史研究、发扬龙文化都有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二)天文学方面的意义
中国天文博物院原院长伊进周教授、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教授冯时先生研究发现,西水坡M45龙虎图案其实是一幅深奥的原始星象图,所反映出的天文学信息,真实的记录了当时人们对天气的认识水平,也说明了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在仰韶文化时代已相当高超了。
西水坡仰韶文化龙虎图案的发现,惊人的印证了曾侯乙墓星象图,而且两图中龙虎位置如出一辙,但西水坡龙虎星象图要早于曾侯乙墓星象图4000年。这就把中国天文史推进到了4500年前。
(三)“中华第一龙”的艺术意义
龙自古皆认为可上天入地,呼风唤雨,可以主宰世界,古人对龙既崇拜又畏惧。用蚌壳摆砌出龙虎图形,可以说明,其主人地位之崇高,连威力无比的龙虎也要受他驱使,也反映出西水坡先民急欲征服自然的心态。但是,他们不会偶然地塑造龙虎艺术形象,必是思维认识达到了一定高度才能做到的。而且,西水坡先民创造的龙虎艺术形象,至今也无很大改变,可见他们艺术成就之高,开创了古代艺术先河,为后世的艺术发展创造了先机。
(四)“中华第一龙”的现实意义
“龙”作为中华民族的血缘纽带,自古以来皆备受尊崇,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以“龙的传人”自居。中华民族团结向上,从未被灭亡过,“龙”的凝聚力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华第一龙”的出土,引起又一轮“龙文化”热。
六、“中华第一龙”的出土在国内外引起巨大的反响
1987年10月21日,全国著名考古学家、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教授率专家组一行10人,来濮阳指导西水坡考古工作,当见到第一组蚌砌龙虎时,激动地大声说:“我总算为故宫里的龙找到了祖先,这不仅是中华第一龙,也是世界第一龙。”“中华第一龙”之名由此著称于世。
同年12月10日,新华社第一次发通稿《河南濮阳出土华夏第一龙》,《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各国主流媒体竞相刊出。
1988年3月,考古界主流刊物《文物》第三期首篇发表了《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同时,《中原文物报》、《华夏考古》第一期均以首篇刊发了该篇文章。1988年3月,国家文物局下发河南省《关于做好濮阳仰韶文化蚌砌龙虎遗址保护发掘工作的函》(【1988】文物字第129号)文件,要求河南切实加强对蚌砌龙虎的保护与发掘。
同年,《人民画报》用19种文字版本占两大页篇幅,文图并茂,向全世界122个国家和地区介绍了濮阳市出土的“中华第一龙”,继而《世界知识画报》,《中华文化画报》同题刊出。
同年11月,美国科学院院士、哈弗大学人类学系主任,世界著名考古学家张兴直先生《“濮阳三蹻”与中国古代美术上人兽 题》,在1988年第11期《文物》上刊发,把中国文明史前溯至8000年前。
1989年,《自然科学史研究》(第九卷)第2期,刊出冯时教授的《中国早期星象图研究》,将中国天文学起源时间,从过去的公元前1000年提前到公元前4500年。
1990年3月,《文物》第3期,刊发冯时教授《河南濮阳西水坡M45号墓的天文研究》,对前述见解又作了深入研究。
2003年4-5月,CCTV10频道“探索·发现”摄制组在濮阳历时一个半月,录制的《濮阳西水坡星图之谜》,长50分钟。年底在CCTV10频道、国际频道向海内外播出数十遍,反应强烈,光盘一版再版,仍不能满足海内外华人与国际友人的需求。
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蚌砌龙虎的发现,为中华文明发展史提供了新的证据,正因为他的特殊价值,才能说明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是多么的悠久,文化遗存是多么丰富。特别是自上古以来皆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龙这一具有划时代性、突破性的重大发现,值得我们进一步加以探索、探讨和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