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摘要:对于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英译,国内鲜有学者从翻译理论的角度,对十四行诗的汉译研究进行综述,我国学者曹明伦认为翻译理论又可分为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和外向型综合翻译理论。本将分别从将分别从内向型文本翻译理论和外向型综合研究的方面来综述十四行诗的汉译研究。
关键词:十四行诗;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外向型综合翻译理论
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歌颂了伟大的友谊和爱情,赞美了青春和美貌。通过他的歌咏,表达了他进步的人生观和艺术观,这些进步的思想和深邃的感情,好像一股巨流,汇入了人文主义思潮汇集的海洋,同当时最进步的思想在一起,形成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民主思想的最高水位。国内学者对于十四行诗评论、十四行诗翻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翻译评论等都有叫深入的研究。但鲜有人从翻译理论的地位角度,对十四行诗的汉译研究进行综述。我国学者曹明伦认为翻译学应包括翻译理论、翻译史和翻译批评三个学科范畴。其中翻译理论又可分为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和外向型综合翻译理论。前者主要关注何谓译、可否译、如何译,并从文本角度关注为何译、译什么等问题。(曹明伦,2013:157),它包括纯翻译理论和应用型翻译理论。 外向型综合研究包括运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理论方法对翻译问题进行理论研究,对译作在目标语文化中的接受、传播、影响、变异等状态的研究。1990年,巴斯内特(Susan Bassnett)在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一书序言中描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不再将翻译理论研究着眼于细枝末节的翻译技巧和翻译实践,而是将其置于文化学方法论和跨学科研究的语境中。因此近年来,大多数学者都热衷于外向型综合研究。笔者将分别从内向型文本翻译理论和外向型综合研究的方面来综述十四行诗的汉译研究。
一、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视角
内向型本体翻译理论分为纯翻译理论研究和应用性翻译理论。纯翻译理论注重探讨翻译本质,翻译原理,翻译标准,翻译过程等。应用型翻译理论注重探讨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翻译技巧,翻译风格等。张世红在《归化与异化——莎士比亚第65首十四行诗的两种中译文比较》中,指出译者为满足不同读者群的期待视野,为了各自的翻译目的而分别选择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钟宝丹的硕士论文《对比视角: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梁宗岱译本风格研究》中,从韵律和形式再现,用词及句式特点,美学修辞及诗歌意象转换方面阐释了梁宗岱的翻译风格。薛文思在《诗歌翻译中情感意义的传递——评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翻译》中,从情感意义移译的角度,对诗歌译文中情感意义的传递程度进行了比较和评析,以探寻诗歌翻译中情感意义传递的方法。
二、外向型综合翻译理论视角
(一)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研究
刘佳在其论文《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意象翻译研究》(2007)中,从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意象理论角度,对如何将原诗蕴含的文化层面展现在译文当中进行了分析,指出帕尔默语言学给予意象翻译的启示是要传达意象所赋予的表层意义和文化含义。从而推动民族文化的交流。罗益民在《等效天平上的“内在语法”结构——接受美学理论与诗歌翻译的归化问题兼评汉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2004)一文中,罗益民根据接受美学理论,指出意义的是想取决于翻译活动中两个层次的阅读者——即译者和读者的期待视野,因此诗歌的翻译要寻求异化和规划策略的调和,从而实现原诗意义和文化信息的沟通和融合。史嘉丽在论文《从主述位理论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翻译》(2014)中,将翻译对比研究与语言学的主述位理论结合,认为翻译不仅要着手于字词句层面的对等,也要重视语篇功能的衔接。要把翻译的对象——十四行诗看成是动态的信息流,从而突显翻译的交际功能,因此译者要再现原文主位推进模式,也要适时构建新的主位推进模式。
(二)十四行诗在中国的接受、传播及影响研究
曹明伦在论文《翻译中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疑难探究》(2007)中,通过比较和分析十四行诗汉语译本中困扰读者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解析,认为在翻译中十四行诗时,不能因注重语篇和文本忽略了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在研究和批评十四汉诗汉译时,不能因重视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而忽略了语篇语境和文本语境。罗益民在《等效天平上的“内在语法”结构——接受美学理论与诗歌翻译的归化问题兼评汉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通过比较曹明伦、辜正坤、屠岸、梁宗岱的译文,指出译者都比较注重原作从形到神,从语义到文化的信息,然而这样的翻译会使得莎诗呈现一种异域情调,不容易让读者亲切地欣赏。因此要让十四行诗的“内在语法”结构投射到目的语读者的心灵深入,需要照顾汉语读者的期待视野,将采用中国诗歌传统中一韵到底的一元韵式。
三、总结
通过综述不难发现,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越来越多的学者热衷于外向型综合翻译理论研究。他们把研究的视野从语言学层面上的规范性研究转向于文化语境层面的描写性研究。然而,随着翻译研究从文化研究正逐步向U型研究的转向,翻译研究不应单单局限于语言层面或者文化层面,应该找到一条会通宏观与微观,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中层翻译理论研究之路。
参考文献:
[1]Susan Bassnett&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曹明伦.翻译之道: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3(08).
[3]曹明伦.翻译中的历史语境和文化语境——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汉译疑难探究[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03).
[4]罗益民.等效天平上的“内在语法”结构——接受美学理论与诗歌翻译的归化问题兼评汉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J].中国翻译,2004(03).
[5]劉佳.帕尔默文化语言学视角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意象翻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
[6]史嘉丽.从主述位理论看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翻译[D].天津大学,2014.
[7]薛文思.诗歌翻译中情感意义的传递——评莎士比亚第116首十四行诗的翻译[J].学术探索,2013(11).
[8]张世红.归化与异化——莎士比亚第65首十四行诗的两种中译文比较[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05).
[9]钟宝丹.对比视角: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梁宗岱译本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作者简介:杨可伊(1987—),女,重庆江津人,文学硕士,凯里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翻译研究与文化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