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卓
摘要:因为鲁迅在他的作品中大都表现了一种烈的“乡土情结”,所以他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不可企及的典范之作,他的作品中之所以有这种情节,是因为它深深地热爱着他的故乡和中国的广大农民。乡土小说流露了鲁迅对中国农民深厚的情感,我们把这种情感叫做“农民情节”。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典型的农民形象,比如:因精神胜利法著名的阿Q,在恐惧中死去的祥林嫂,还有背着沉重生活负担的他的儿时玩伴闰土,不同时代农民的生活情景都乐意从他的小说中清晰的看出,当然,我们也可以看出鲁迅在探求造成他们灵魂灾难的社会根源。
关键词:乡土小说;农民情结;精神;乡土情结
“五四”的乡土小说以及“五四”以后的一些乡土小说作家都是模仿鲁迅开创的现代乡土小说模式去写想吐小说的。同情怜惜清苦农民之心和改造农业社会落后面貌之情都蕴含在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深刻的批判”与“深刻的眷恋”的混合这两种传统的乡土中国情感是因为这两种文化价值在其中所形成的理念叙述的冲突而引起的,因此酒神的悲剧精神与柔美的田园牧歌相杂糅这两种风格的小说创作的悲剧审美形态出现了。
在进行小说的文体进行鉴赏时,我们首先要理清小说的情节,然后通过对小说情节的赏析分析小说中刻画的人物形象,然后感受全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最后将文章的主题深化。同样,我们也可以根据这样的步骤来分析一般的乡土小说。但是阅读鲁迅的乡土小说时,我们不仅要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而且还要在具体的细节上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
鲁迅的文章时间跨度比较大,许多距离现在有八九十年的社会文化背景的事件都涉及在鲁迅的文章里面,而大多数人对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都不是很了解,因此,这就阻碍了人们对作品的理解。好多人不喜欢鲁迅作品的原因可能就是不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导致对作品的理解不够,因此,对作品失去了兴趣。因此我们说,在解读乡土小说时,最重要的是要去了解具体的事件所产生的社会背景。比如,鲁迅在《社戏》中提到过他小时候在外婆家与农民亲近的情景,在会议小时候与清苦农民相处的感受时鲁迅说:“我生长于都市的大家庭里,从小就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也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有时感到所谓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时,我还羡慕他们的安乐。但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毕生受到的压迫,很多苦痛,和花鸟并不一样”。
鲁迅把乡土当做载体的原因是为了把他作为知识分子的,内心充满矛盾的思想和情感用文学形态反映出来。鲁迅虽然接受了西方先进文化的熏陶,但他是中国农民的儿子,与中国的穷苦农民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面对中国的乡土文化时,鲁迅又有的理性精神更和对传统文化的感情无法相连在一起。第一个原因是他想要改造农民社会国民劣根性,因此,他不得不从哲学的角度来刻画它笔下的人物,将一个个腐朽的魂灵用冷峻尖刻的解剖刀去杀戮,以此来解开封建社会的真正面纱;第二个原因是他的乡土小说中又影影约约的表现了他对广大穷苦农民的祁连和同情之情。由于对中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进行对照,鲁迅才开始对封建思想和文化进行猛烈的抨击,以此来表达对深受封建文化迫害的人的同情之心。这就是中国的知识分子为什么会存在忧患意识的原因,当然了,这也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鲁迅的乡土小说中,这两个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很少有机会能够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个就是我们经常强调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两者都会由于冲突而产生悖论。因此,鲁迅的想吐小说就产生了两种形态,第一种形态具有充满理性之光的主动判断意识,但又包含一些情感的写照,他的代表是《阿 Q 正传》;第二种是显消极被动批判意识的充满着情感形式却又不缺乏理性的烛光,比如:《故乡》、《祝福》。
鲁迅生活在一个中国人民同压在自己头上数千年之久的封建主义作殊死搏斗的年代。中国在鸦片战争以后逐步论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国人民的死敌是帝国主义,鲁迅明锐的目光早就清晰地认识到与帝国主义斗争是历史赋予我们中国人民的艰苦使命。以此,他一遍坚持反帝国主义,一边又用深刻的道理和事实以及坚毅的意志来揭穿封建主义的罪恶本质,从而唤起中华民族的觉醒。
鲁迅作为最早的鄉土作家,选择以犀利的笔调将农民的精神以小说为载体展现在读者面前,在读鲁迅的乡土小说时,我们会发现,他的小说具时代先锋性和决然的反抗性。我们所说的先锋性就是把写实的生活片段当做主体结构,从而刻画和勾勒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并且用特定的风味来渲染情感。如:《药》中的夏瑜和华小栓,《明天》中被旧社会吃掉的单四嫂子的儿子,《故乡》中经受了30年的压迫剥削以后的闰土,他原本是一个活泼健壮的少年,但是由于生活的沉重负担,他变得摔入不堪,如同木偶一样活着。《祝福》中描写的祥林嫂是一个底层贫困的寡妇由于受到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宗法思想的压迫而遭遇不幸。当然了《社戏》里面有一群农民的孩子,他们天真勇敢、大公无私的精神让人折服。鲁迅的乡土小说所涉及的领域多是同时期的其他作家没有涉及到的。
在品读鲁迅的乡土小说时,我们不仅要分析他的写作手法和人物的刻画手法,还要结合事件的历史文化背景,深化主题,领略作品的精神实质。
参考文献:
[1]杨剑龙.论鲁迅乡土小说的民俗色彩[J].安徽大学学报,1996,03:52-57.
[2]黄轶.论新文学初创期的鲁迅乡土小说批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1:88-92.
[3]丁帆.浅论鲁迅乡土小说中价值与审美的悖反现象[J].长江学术,2014,04:13-19.
[4]曹赟,常兴坤.论鲁迅乡土小说的农民情结[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05:65-68.
[5]孙倩.鲁迅乡土小说鉴赏[J].名作欣赏,2012,36:37-38.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