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春池洗砚

时间:2024-05-04

文/何永康

向一位篆刻名家求了一枚闲章:春池洗砚。朋友见了就问,此句何来?我说,与苏东坡有点关系。

前不久在眉山三苏祠转悠,见苏东坡书房“快雨亭”外有一环形小水池,是苏轼清洗砚台的地方。因为池水呈乌黑色,当地老百姓叫墨池。水其实是清的,因为地处僻静的角落,有修竹隐天蔽日,阳光照射不到,所以显得池水暗淡。

想象着先生写下千古文章,墨染一泓池水的情景,“洗砚”二字便深刻脑海。但凡古代文化名人纪念地,大都有这样一个池子,以显文墨遗存。陶渊明做过官的安徽枞阳县城,就有他的洗墨池;四川江油市青莲镇,也有李白洗墨池。王羲之的墨池更气派更宽大,大概是要与书圣的身份相匹配。古时池子底部没有防渗层,池水或多或少会渗漏出去。如苏东坡洗砚池的水,就渗漏到了不远处的荷塘,在苏轼、苏辙兄弟双双考取进士的那天,塘里突然盛开了许多并蒂莲,于是就有了“瑞莲兆科甲”的传说。今天,即将中考高考的学生还会到池塘祭拜祈祷,以求沾染一点先贤灵光。

朋友说,这是洗砚,那春池何解?我说,古人对春池情有独钟。白居易云“春池岸古春流新”;韦应物云“疏松映岚晚,春池含苔绿”;张籍云“采茶寻远涧,斗鸭向春池”。春水微微荡漾,春风微微吹拂,春阳释放出微微暖意,在这样的氛围里,曲身掬水洗砚应该是很惬意的事情,还可以看“洗砚鱼吞墨”,看“春江水暖鸭先知”。更为喜人的是,虽然没有“风乍起”,但也可以人为地“搅动一池春水”。让墨色在池水里稀释,化开浓淡相宜的线条、灵动飘逸的墨晕,有天然的水墨之趣、丹青之趣。如此好景,岂不宠辱皆忘,夫复何求哉。

洗砚,当然还要洗笔,洗去残存于笔头的墨汁,不要让墨凝固了。这本是寻常之事,但有人却挖掘出不寻常的意蕴来。米芾是宋代著名书法家和文学家,也是一清官廉吏。在出任江苏涟水县知县时,再三叮嘱下人:“凡公之物,不论贵贱,一律留下,不得带走。”一次,米芾发现自己的毛笔沾有公家的墨汁,便令人把砚台、毛笔洗干净后方可带离县衙。米芾作为书法大家,自然知道用后该把砚台和笔清洗干净,这是对文房四宝的珍爱,对文化的敬畏,与清廉似乎没有多大关系,或许是后人演绎出来的故事。

早年读过一篇古文《墨池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者曾巩所作。曾巩于庆历八年秋专程到临川凭吊仰慕已久的王羲之,地方官员慕其名,请他为“晋王右军墨池”作记。他根据王羲之轶事写下这篇名作,借机论述学问之道和为人之道。其中一句话对我影响至深:“夫人之有一能,而使后人尚之如此,况仁人庄士之遗风余思,被于来世者何如哉。”意思是说,一个人只要有一技之长,都会受到后人尊重。那些品德高尚、行为端庄的人,遗留下来令人思慕的风范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更不用说了。说到德行和风范,就觉得古人洗砚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同时也在洗心,洗去心中的杂质。

今天,除了搞书法和画国画的人,一般都不用毛笔,即使要用,也很少自己磨墨。砚台被束之高阁,墨香也随之散去,散去的或许还有文明传统,文人情怀和高韵雅致。我想,在全民收藏热度不减的当下,是不是可以收藏一方砚台呢?收藏一点盎然古意,也收藏磨墨和洗砚带给人的格调与精神。

是的,每一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方砚台,磨砺品行心志,磨浓思想情愫;每一个人心中都应该有一池春水,洗涤出干干净净的人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