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3
刘芳
【摘要】中国共产党要跳出历史的周期率,永葆生机,既可以从苏共败亡中汲取教训,也需要从民国时期国民党执政溃败的原因中得到历史借鉴与启示。国民党大陆失败的关键因素是自身衍生的严重弊端,即信仰丧失、执政理论落后、党员队伍弱化、组织涣散、执政道德腐化等。从党建视域探究国民党失败原因,可为今日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提供历史借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党建 国民党 失败原因 历史启示
【中图分类号】D6 【文献标识码】A
国民党在大陆的历史,如果从1894年的兴中会算起,到其败退台湾,已有五十五年的历史。这样一个拥有五十多年历史的老党败给了只有不到三十年党龄的中国共产党,其原因可谓错综复杂。导致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最关键、最核心的原因恰恰是国民党自身出了问题。正如时人所说,“国民党的失败都是党的失败,由党的腐化,而蛀蚀政治经济军事!”①蒋介石也在事后总结道: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完全是领导国民革命的本党,组织瓦解,纪纲废弛,精神衰,藩篱尽撤之所招致”②现从党建的视角考察、分析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希冀对当下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有所裨益。
党建视域下国民党大陆失败原因
国民党信仰与理论危机,失去执政的精神支撑。三民主义信仰危机,难以聚力,党员背弃。信仰,“信”即信奉,“仰”即仰慕,是指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奉和尊崇,并将其视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理想信念是执政党的生命力的源泉,是党员价值生命的精神支柱。但国民党在大陆执政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信仰危机,难以团结党员,更无法吸引社会大众。陈敏书指出,“只有一般对革命有绝对的信心对主义有绝对信仰同时而又有血性的革命党员”③才可以担负起中兴国民革命与复活国民党的重大责任。而国民党在全国建立形式上统一的政权后,部分党员已经失去了革命的理想、信念,沦为官僚政客,陷入了派系斗争或争权夺利的漩涡,失去了革命性。信仰的严重危机还导致其难以吸引社会精英人士加入阵营,“今日之知识青年以入国民党与三民主义青年团为耻辱,至少亦认为不智之举。”党员队伍弱化。
国民党执政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不足,失去了生命力。以什么样的主义或者理论作为自己执政的理论基础与行动指南,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关乎党的性质、前途和命运。国民党是一个革命的政党,应该注重理论工作,发挥其意识形态在宣传、组织民众及凝聚民心士气等方面的作用。叶青甚至提出“党底问题在根本上是理论底问题”的论断。④在大革命期间,孙中山根据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同时,在苏联与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之下,国民党在理论宣传方面可谓是生机勃勃、成绩斐然。但自孙中山逝世之后,国民党对三民主义“不要说实行,就是宣传也是没有普遍化,不要说没有把主义深入于民众及负政治责任的公务人员,就是负党务责任的干部同志,还恐未能把主义完全研透明了。在主义的理论的阐发,和政策的研究方面,更没有人。数年来把主义弄得暗然无光,毫无一些发见。”⑤没有创新的理论无法担负起凝聚党员,引领民众的重任。
国民党缺乏能力素质过硬的党员队伍,失去执政的人才保证。国民党把党员征收视如儿戏,党员队伍素质低下。列宁主义政党要求党员的征收必须通过严格的基层组织考查,并要高度认同其意识形态。国民党表面上采取了列宁主义政党的一些组织形式,但实际上吸纳党员资格漫无标准,吸纳方式如同儿戏,集体入党和强迫入党泛滥。1939年,蒋介石训令全国各机关公务人员于一个月内一律加入国民党,届期如无党籍者,有官者免官,有职者免职。1940年春,李宗仁在湖北老河口公园举行集体入党仪式,一次就吸收了1万多名军官士兵入党。⑥新党员的吸纳不加甄选,信仰有无不问,质量优劣不顾,必然导致党员数量迅速膨胀而质量良莠不齐。
在党务方面,国民党对其党员队伍的自身建设关注、投入不够。其缺乏一支政治立场坚定、能力素质过硬的党员队伍,使其政策、事务的执行缺乏有力的人才保证。由于国民党内存在轻党务而重政治军事的传统与倾向,党员不愿意去做党务工作,致使其政策得不到宣传和执行。“党人个个都醉心于政治的活动,而置党的基本工作于不顾。党的决议和命令,在民众中已找不到直接的宣传者和执行者”。⑦即使是国民党省党部的高级官员由于自身能力素质不足,也不能胜任指导政府、领导党员、领导民众执行国民党政策的任务,更不要说县党部的负责人,他们多是浅薄无能之辈,“至多能如土豪劣绅,干涉地方行政而已。以云发挥党的作用,则不啻南辕而北辙也。”⑧在这种状态下,“党渐渐的只有躯壳而没有灵魂了,党渐渐的只有个人自由而没有集体意志了,党渐渐的只有挂名的党员而没有忠实的干部了。”⑨
国民党组织涣散,缺乏内聚力和渗透力。国民党组织涣散,内部的派系纷争长期持续,使其陷入持久强韧的内耗之中,组织生命力衰竭。“国民党二十年来累积的病源,根本不是事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所谓组织。”⑩这可谓是一语中的。从历史上看,从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开始,国民党内部就有不同的政见之争。虽然孙中山借助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实现了国民党的改组,但国民党内部仍存在左派、右派不同的派系之争。孙中山逝世之后,国民党内部的分裂与派系斗争日益明显。许多国民党党员“好闹派别意气,虽然在表面上,大家都是春风满脸,十分礼貌;但是心地里却各怀鬼胎”。虽然国民党内“所有派系不论相互矛盾到什么程度,但他们都需要总裁,总裁也都需要他们,总裁决不会将大权授给某一派系,或某一个人,所有派系也都不会反对总裁的最后决定”。但这种用传统政治权术驾驭派系的做法,不仅不能达到应有的团结、统一,反而使其自身严重内耗,加速了其败亡。
中央党员与党务脱节,地方基层组织空虚。在中央,中央执行委员“都是同样的地位,谁也没有一件独立的工作可做。同时谁也觉得不必专力于党务。于是造成了中央委员不负责任的现象,一般中央委员把本身的‘委员当做仅仅到会出席领取薪水的闲差,而至党失去了中心力量。”至于作为国民党基层党务组织的区分部更是严重,“现在大部分的党员与党务部几已完全脱节,党组织的基本细胞—区分部的集会,也几已废止。”在这种状态下,严格的组织与训练无从谈起,也就无法达到党部能指挥党员和党员能服从党部的境地。基层组织呈现“空、穷、弱、散”的状况,也就是基层组织徒具形式,空无内容,党部经费太少,无法进行活动,组织瘫痪。基层组织空虚使国民党的政策在地方推行困难,在平息地方社会矛盾的时候,很难通过党的宣传、组织方式予以缓解,只能求助于军队、警察和特务等暴力机构予以压制,激起民众的对抗情绪。国民党失去了最基层的党员,自然失去了联系群众的桥梁及纽带,也就丧失了群众基础,同时也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础。
国民党贪污腐败,执政道德败坏,失去民心。腐败是一种古今中外都有的丑恶的社会现象,也是所有执政党的大敌,它败坏执政党的形象,腐蚀着执政党的灵魂,吞噬执政党的肌体。因此,腐败问题历来是关系到执政党生死存亡和民心向背的大问题。国民党很早就开始腐化了,“北伐成功以后,国民党马上开始腐化。”一是政治腐败,以公共权力谋取个人利益,二是经济腐败。蒋介石的专制独裁,国民党官僚作风,四大家族横行这些政治上的腐败造成了国民党与民众的尖锐对立,党员离心。《世纪评论》1947年第1卷第2期发表的社论《国民党向那里去》指出:“党内比较有血性,有志气的分子对于党不免失望。他们认为国民党已经腐化到不可救药的程度,所以他们一有机会,必然另树新帜,各自走自己的路了。”国民党内部不少有正义感、有追求的党员已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腐败对国民党溃败的影响可见一斑。国民党经济腐败上的丑态在抗战胜利后接收的过程中暴露无遗。国民党员把为国家“接收”变成了为个人“劫收”,于是国家只接收了一些物资,却失掉了无限人心。从根本上说,国民政府在政治上败坏,导致经济崩溃、军事失利,无不是国民党自身腐败无能的结果。
应当承认,国民党为了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也做了不少工作,如开展了“健党”、“革新”运动,创建中央训练团以训练各级党政人员等,但是收效甚微。总之,像国民党这样一个精神懈怠、理想信仰缺失、纪律松弛、组织涣散、暮气沉沉的政党,正如美国学者所说是内部结构已腐坏的建筑物,其败亡是不可避免的。
历史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善于吸取他方历史经验,并不断加强自身的政党。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极大变化的当下,中国共产党要跳出历史的周期率,永葆生机,既要从国外的苏共身上吸取教训,也要从中国自身的历史进程中寻求借鉴。而从党建的视角探究国民党在大陆失败的原因,可以为当今中国共产党加强自身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教训。
推进理论创新,加强信仰建设,增强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一个政党,如果思想僵化、裹足不前,那它就会丧失生机、活力及前进的动力,也无法凝聚起全党力量和人心,迟早会被不断发展进步的历史所淘汰,国民党的失败已经证明这一点。中国共产党必须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使自己的指导思想能够与时俱进,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而在增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活力方面,要采用多种途径方式,使理论宣传能够接地气,面向日常生活世界,将马克思主义由口头的马克思主义变为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共产党人就能经受住任何考验,精神上就不会“缺钙”,就不会得“软骨病”。
同时,党员对党的向心力,一般源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对党的意识形态的忠诚信仰,一是对个人现实利益的考量。马克思主义也是关注社会现实中的人的需求的,把人的需要的发展与丰富视作人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和充实。人的需要是推动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内在动力,是理想信念产生的前提与基础。广大民众及一般的党员干部都有过上幸福生活的愿景,中国共产党应重视这些合理的物质和情感诉求,并在不断深化的改革实践中帮助他们逐步实现自己的梦想,从而坚定他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正如邓小平所说:“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
强化组织建设,锻造党员队伍,为长期执政提供组织基础与人才保证。强大和严密的组织、优秀的党员队伍是一个执政党必需具备的要素,国民党组织涣散,党员质量良莠不齐,不能成为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最终败亡。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强化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严把党员的出、入口关,坚决淘汰不合格的党员,保证党的肌体纯洁。***在2012年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指出,“现在有的人入党、当干部,不是因为信仰马克思主义,不是矢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而是认为入党、当干部能给自己带来好处,把入党、当干部作为个人或家庭、亲属获取利益的政治资本”。针对这一情况,中国共产党在吸收党员时,要进行严格的甄别,吸纳政治立场坚定、品德优良、作风过硬、能力素质强的人,摒弃社会蛀虫,纯净党员队伍。
强化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处于和人民群众直接接触、联系的一线,它们自身机体健康与否以及强弱程度直接关系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威望,决不可等闲视之。要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情况纳入各级党委主要领导的考核体系,加强基层领导干部的培养,将优秀的年轻党员干部送到农村、乡镇、城市社区去接受锻炼,直接与普通民众面对面交流、沟通。只有通过强有力的组织建设,才能维护党的统一与团结,才能确保党的正确政策从上至下的完整贯彻执行。
加强作风建设,塑造良好的执政党形象赢得民心。党的作风是人们对一个政党最直接的认识,关系政党的生死存亡,国民党腐败最终失去民心就是最好的证明。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把作风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新时期,随着党情、世情、国情的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的作风日益成为新的聚焦点,成为推动改革不断深入的绊脚石,如当下一些党员干部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腐败,马列主义只是说在嘴上,将公权力变为谋取私利的工具,等等。这些贪官的两面人形象给一些党员及社会公众造成了极大的信心打击,甚至对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产生怀疑,进而对党的信仰产生动摇。因此,十八大以来,以***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加大了党风建设的力度,坚持反“四风”建设,将反腐败进行到底,表现了从严治党的决心,也增强了民众及党员干部对党的信心。
当然,中国共产党作风建设要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必须走向法制化的轨道。坚持政党法治,用国家宪法、法律和政党章程保护政党权利,制约政党权力,消除政党人治、政党特权和政党腐败,从制度上保证党员队伍的纯洁性。不能单纯用信仰理念、道德标准来约束党员,要将思想纯洁的“软要素”转化为实践操作中的“硬标准”,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通过不断完善党纪国法,严格约束党员行为,形成党员干部不敢腐败、不能腐败、不想腐败的态势,不断提升党的执政道德水平,塑造良好的执政道德形象。
(作者单位:徐州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徐州工程学院党建课题研究成果,项目编号:XDJZY201213ZD007)
【注释】
①尚群:“论国民党与共产党的成败”,《公平报》,1949年第5卷第2期。
②秦孝仪:《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二十三),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84年,第331~332页。
③陈敏书:“如何复活国民党”,《人民周报》,1933年第56期。
④叶青:“党底根本问题解决”,《民族文化》,1941年第4期。
⑤蒋子英:“国民党当前的两个问题”,《中山月刊》,1939年第3卷第1期。
⑥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年,第349页。
⑦周剑:“告国民党同志”,《抗争》,1932年第1卷第30期。
⑧胡先骕:“国民党之危机”,《三民主义半月刊》,1947年第10卷第12期。
⑨蒋焕文:“论国民党革新运动”,《自由与进步》,1948年第1卷第6期。
⑩崔嵬:“国民党‘革而不‘新”,《中国新闻》,1948年第2卷第9期。
陈健夫:“敬向革命同志们呼吁”,《革新》,1946年第1卷第9期。
[美]易劳逸:《毁灭的种子—战争与革命中的国民党中国(1937~1949)》,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9页。
王理传:“望国民党变革”,《社会评论》,1948年第67期。
《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第144~145页。
***:“扎实做好保持党的纯洁性各项工作”,《求是》,2012年第6期。
责编 /王坤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