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反对希特勒的人

时间:2024-05-04

季羡林

出国前夕,清华大学的一位老师告诫我说:“德国是法西斯专政的国家,一定要谨言慎行,对政治不要随便发表意见。”

到了德国以后,抵制犹太人的高潮已经接近尾声。老百姓绝大多数拥护希特勒,至少表面上是这样。希特勒的内政外交,我们可以存而不论,但他说世界上只有他们所谓的北方人是文明的创造者,而中国人等则是文明的破坏者。这种胡说八道的谬论引起了中国留学生的极大愤怒,但我们寄人篱下,只有敢怒而不敢言了。

在我认识的德国人中间,确实也有激烈地反对希特勒的人,不过人数极少,而且为了自己的安全起见,都隐忍不露。我同德国人在一起,不管是多么要好的朋友,我都严守“莫谈国事”的座右铭。日子一久,他们也都看出了这一点。有的主动跟我谈希特勒,先是谈,后是骂,最后是破口大骂。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退休的法官,岁数比我大一倍。希特勒的所作所为,他无不激烈反对。他好像是一个孤苦伶仃的老汉,只有同我们在一起时,才敢讲几句心里话发泄一下。

一般说起来,德国人在政治上并不敏感,而且有点儿迟钝。能认识一两个人,也就很不错了,我也很满意。我们几个常在一起的中国学生不常同他们往来。有时候,在星期天,我们相约到山上林中去散步。我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大概也一样。记得有几次在春天,风和日丽,林泛新绿,鸟语花香,寂静无人。我们坐在长椅上,在骀荡的春风中大骂希特勒,也确实是人生一乐。林深人稀,不怕有人偷听,每个人都敢于放言高论,胸中郁垒,一朝涤尽。此时,虽然身边眼前美景如画,我们都视而不见了。

讲到反对希特勒的人,我不禁想到伯恩克一家。所谓一家,只有母女二人。我和伯恩克小姐都学习斯拉夫语言学。她家里只有一个老母亲。风闻伯恩克小姐的父亲是1/4或1/6犹太人,已经越过了被屠杀、被迫害的临界线,所以才能安然住下去。母女二人形影相依,感情极其深厚。伯恩克小姐的母亲谈吐风雅,样样精通,下厨房做饭也是行家里手,在缺粮的情况下也能烹制出一桌颇为像样的饭菜。

她们对法西斯的一切倒行逆施,无不痛恨。正如我在上面讲到的那样,有这种想法的德国人只能忍气吞声,但是,一旦同我们在一起,她们就能够畅所欲言,一吐为快了。

当时的日子确实是非常难过的。张维、陆士嘉和我,我们几个中国人,除了忍受德国人普遍必须忍受的一切灾难之外,还有更多的灾难,我们还有家国之思。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到了伯恩克家里,我才能暂时忘忧,仿佛找到了一个安全岛,一个桃花源,一个避秦乡。因此,我们往往不顾外面响起的空袭警报,尽兴畅谈,忘记了时间的流逝,一直谈到深夜才蓦地想起我应该回家了。一走出大门,外面漆黑一团,寂静无声,宇宙间仿佛只剩下我一个人。

我离开德国以后,曾给她母女二人写过一封信,回国以后,没有再联系。20世纪80年代的一天,我见到张维,他告诉我说,伯恩克小姐嫁了一个瑞典人,母女搬到北欧去住。母亲九十多岁去世,女儿仍在瑞典。今生还能见到她吗?希望可以说是渺茫了。

(摘自《季羡林自传》武汉出版社图/陈明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