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闫瑞
摘 要:我国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行为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不好,则终身受其害。”由此可见,好的行为习惯让人受益终身。对于聋生更是如此,良好的行为习惯能提高聋生的道德水平,更有助于聋生回归主流社会。但好的行为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需要在后天环境中通过学习、实践才能形成。因此,培养聋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聋校教师重要的任务。
关键词 :聋生;行为习惯;养成
在聋校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发现聋生的不良行为表现可以概括为几点,如不爱学习、不爱劳动、爱用武力解决问题、好强自私、易怀疑别人、破坏力性强、报复心强、易怒、倔强、有小偷小摸的习惯等。这些不良行为的产生,最主要原因是聋生听力的损害与语言的缺陷,使他们无法与外界沟通,这直接导致他们道德的认识水平低,是非分辨能力差,认知事物主观、片面,还有一部分原因来自早期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这些不良行为严重影响了聋生的生活和学习,更阻碍了他们融入社会。在校学习的聋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时期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黄金期,作为聋校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担起培养聋生良好行为习惯的责任,在考虑聋生认知特点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教学措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遵循德育规律
很多聋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不良品德,甚至善恶不分,做出违背道德规范的事。这些不良品德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聋生缺乏道德判断能力,不能自觉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所以要想聋生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首要任务就是必须加强聋生的德育工作。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过程,即知、情、意、行的过程。
当聋生产生了道德行为后,教师要组织大量提高聋生道德意志力的集体活动,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的情境和克服困难的条件,激发聋生克服困难的信心,提高聋生的道德意志力。在对聋生进行德育工作时,聋校教师必须遵循德育规律,采取有效方式、方法促进知、情、意、行的相互作用,相互转化,才能促进聋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教师以身垂范
在校学习期间,聋校教师是聋生交往与沟通最多的对象,也是聋生最经常和最直接模仿的对象,为此,聋校教师事事都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聋生做出榜样。
首先聋校教师要尊重、信任和关爱每一位聋生,他们才愿意接受教师的教导,把教师当成自己学习的榜样。特别是面对自律性差的聋生,教师要用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去引导。如面对班级里顽劣的聋生,上课不认真的,教师不要有意无意地使用排斥性甚至是伤害自尊的语言去打击他,而是应该激发他的学习兴趣,关注他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对于他的不专注,教师应该多走到他的身边用表情与动作去吸引他的注视。下课后,也要多找他沟通,了解他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用爱心耐心帮他慢慢改,更要让他体会到老师很关心他。
聋校教师除了懂得关爱学生外,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视觉是聋生认识和感知世界的主要途径,他们常常集中精力用眼睛来观察,然后进行模仿。聋校教师应特别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行、神态,要用自己无声的模范行为,给聋生以潜移默化的启示和影响。
在聋校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言行举止就是聋生的一面“镜子”,是他们仿效的“模子”,教师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聋生的行为,所以教师必须严于律己,做聋生学习的榜样。
三、建立养成教育评比、奖励与惩罚机制
聋生和健全学生一样,他们常把争取得到人们的好评作为自己行为的动机,并尽力避免否定的评价。如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聋生的行为进行评比、奖励与惩罚,就会造成人人争上游,个个当先进,为班级为集体争荣誉的好风气。
评比可以采取三种方式进行:一種是班级与班级之间开展的“卫生评比”“纪律评比”“课间活动评比”等,这种评比要求长期坚持,按周评比,发给优胜者流动红旗,并要把评比结果记录下来,为年终总评奠定基础。第二种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评比,在班级墙上张贴一张红花榜,将班级所有聋生依次上榜,以每人行为表现好一次佩戴一朵红花为标记,定期进行总结。第三种是学期总结性或活动比赛评比,如“三好学生”“优秀班干部”“文明之星”“乐学之星”“先进个人”等。
根据各项评比结果或学校的规章制建立奖励和惩罚机制。奖励能使聋生明确肯定自己正当、良好行为,并引起聋生巩固这些良好思想行为的愿望和信心。惩罚使聋生认识到某些思想行为的不当,促其克服、纠正这些思想行为。奖励方式有很多种,可以是物质奖励,也可以是精神奖励,教师可以根据聋生的年龄以及他们所需制定奖励的方式。
建立评比、奖励和惩罚机制能为聋生树立榜样,鼓舞每个学生都能按照教育指引的方向前进。进行评比、奖励和惩罚要发扬民主,条件要明确具体,人人都知,检查情况也要有详细的记录,在过程中要让聋生充分发表意见,进行比较,教师也要注意定期总结,鼓励学生发挥优点,克服不足之处,不断前进。
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
在聋生的行为养成教育中,家校合作很重要,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又促进了家庭教育向纵深方向发展。目前,多数聋生家长无法与孩子正常沟通,有的家长因对孩子的生理状况心存内疚,在生活上尽量给予满足,百依百顺,娇生惯养。但也有些家长认为自己生了个聋哑孩子是多余的没什么用,放任不管。针对这些情况,教师要发挥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作用,才能搞好学校与家庭的合作,保证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从聋生的实际出发,抓住教育的关键期,持之以恒开展德育工作,树立榜样教育,使聋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终身受其福。
参考文献:
[1]李慧聆.聋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手册[M].香港:绿时代出版社,2006: 96—107.
[2]王志毅.听力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50.
[3]刘盈江.听觉障碍青少年心理咨询[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262—26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