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摘 要:创设教学情境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之一。教学情境的创设是数学课堂从只关心数学学科特点到强调学习内容的现实性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必然结果。所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情境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关键词:数学教学;情境创设;尝试与探索
所谓数学“情境”,是把学生置于研究新的未知的问题环境之中,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无疑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重要途径。
因此,数学教学情境的创设,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活动,掌握思维的策略和方法,从而提高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创设出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呢?本文就此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与探索。
一、创设故事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把创设情境故事化,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情境中的数学、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这样不仅有利于使学生理解创设情境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并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
因此,数学故事有时反映了知识形成的过程,有时反映了知识点的本质,用这样的故事来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了解数学史,提高数学素养。 在数学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讲一段故事给学生听,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以数学故事创设情境
在新授课时给学生讲授一些与本课有关的趣味性事例导入新课,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一开始就精神饱满,在急于释疑迫切要求之下学习。例如在讲《 平面直角坐标系 》之前,先讲一个笛卡儿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数学家笛卡儿潜心研究能否用代数中的计算来代替几何中的证明时,有一天,在梦境中他用金钥匙打开了数学宫殿的大门,遍地的珠子光彩夺目,他看见窗框角上有一只蜘蛛正忙着结网,顺着吐出的丝在空中飘荡,一个念头闪过脑际:眼前这一条条的经线和纬线不正是自己全力研究的直线和曲线吗?惊醒后,灵感终于来了,那只蜘蛛的位置不是可以由它到窗框两边的距离来确定吗?蜘蛛在爬行过程中结下的网不正是说明直线和曲线可以由点的运动而产生吗?由此笛卡儿发明了直角坐标系,解析几何诞生了。学生被故事吸引,更为故事中的问题所激动,对学习新知识产生了很浓厚的兴趣。
三、创设悬念情境
设置悬念,更能引发学生高度的注意力及思维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 悬念也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一种手段。 因此,课堂情境的创设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立足点。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教学中,首先,在回顾三角形概念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三角形的三個内角会不会存在某种关系呢?”这种纲领性提问,对学生的思维还达不到确定的导向作用,学生可能会对角与角的相等、不等、两角之和(差)与第三个角的大小比较等问题进行研究,当发现这些问题只对某种特殊三角形有意义时,他们的思维可能会指向“三个内角的和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我适时地提出:“请同学们画一些三角形(包括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再用量角器量出三个角,观察一下各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有什么联系。 ”经测量、计算,学生发现三个内角的和都在180°左右。 我进一步提出:“由于具体测量会有误差,但和数都在180°左右。 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是否为180°呢?请同学们把三个角拼在一起,看一看,构成一个怎样的角?”学生在完成这一实验后发现,三个内角拼在一起构成一个平角。 经过上述两步实验,提出“三角形的三个内角之和为180°”的猜想就水到渠成了。 接着,我指出了实验操作的局限性,并要求学生给出严格的逻辑证明。 在寻找证明方法时,我提出:“观察拼接图形,从中能得到什么启示?”学生可凭借实验操作时的感性经验找到证明方法。 实践操作不但使学生获得了定理的猜想,而且受到了证明定理的启发,显示了很大的智力价值。
四、用游戏创设生活情境
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我常在课堂上以游戏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学习《 整式的加减 》时先让学生任意写一个两位数,然后交换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得到新的两位数,然后又求新旧两个两位数的和,再除以原两位数的十位数字与个位数字之和,然后由我猜其结果,学生觉得很奇怪,为什么我能猜出结果,我说你们学了整式的加减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可见, 这样创设情境,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需要,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从而有效地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能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数学走向生活。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益的关键。 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条件创设出适合学生思想实际、内容健康有益、紧紧围绕教学中心且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之中,激发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其学得更多、更快、更好。
参考文献:
[1]杨骏.初中数学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奚继明.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中学数学教学,2006.
[3]卢煜胤.构建学生容易理解的数学教育形态[J].教育科学研究,2008.
作者简介:
潘大胜,男,1975.3,汉簇,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玉山镇双凤小学,一级教师,大专学历,主研: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策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