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小学数学新课改教学

时间:2024-05-04

李杏

摘 要:如今,在新时代的新教育模式下,要求对教师教育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意识等方面进行课改,对老师和学生及整个小学教育系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小学数学的重要性不容小觑,是学生未来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只有打好小学数学的基础,学生才能在面对更加有难度的课程时更加游刃有余。为了使教学活动更有成效,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课改是必须的,而改革的道路是困难的,这需要老师都能够紧跟课改进程,更加全面地服务同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育改革;教学

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课改,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发展,结合当代学生特点,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让数学不仅仅是课本上的知识,更能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应用数学,希望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将数学思维带到生活中。在这样的课改要求下,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方式以及课堂内容进行重新思考,究竟如何才能达到课改要求,更好地高效利用课堂,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发展。

一、转变教育理念,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一般的课堂都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但这样的方式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并不有利。新时代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应努力将课堂从“老师的讲堂”真正变成“学生的课堂”。老师是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强行灌输者,教师为学生搭建的是框架,是体系,教师应当将知识与学生一起探究,让学生不再是单纯地学知识,而能真正意义上体验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比如,小学数学中有关于分数的学习,比起枯燥的向学生传递纯数字方面的信息,不如给学生传递有形的信息,才能更方便记忆和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分成任意人数小组,随意挑选一位同学来扮演分配者,一个小组拿出一张纸,由每个小组的分配者平均分配给自己小组的每一个人,这样切身的体验才能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平均分”,“分数”的概念究竟是什么。这样的课程设计在良好传递学生知识的同时,促进了同学之间的感情,让学生懂得了合作学习,同样也将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教师希望将数学课堂可以变成是师生间交流、同学间探究,教师同学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可以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有利的条件。

二、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教师都懂得“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将我们的学生带到这样的环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其对知识产生兴趣,利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去引入知识,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就是学生学习知识、探索发现的过程,同样,在问题解决之后的反馈总结也十分重要。小学数学针对的是低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是最难控制的也是最容易带入情景的。同样用上面分数教学的例子,在对纸片进行平均分配之后,我们可以引入新的情境。比如,今天同学A过生日,请了同学B和同学C吃蛋糕,同学B吃了蛋糕的四分之一,而同学C吃了二分之一,那么是同学B 吃的多还是同学C吃的多啊?这样的问题又可以通过刚刚的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得出答案。老师再针对问题进行解答或者补充,这样看似会好用一部分的课堂时间,但却可以让学生最真切快速的学习到知识。“让生活走进课堂”不正是课改中所提倡的吗?生活与课堂的结合才可以让学生乐在其中,不再认为数学是枯燥的,学生可以在生活中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获得成就感,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三、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不难发现,在新课标的课改之后对于应用数学越来越重视,课本中应用数学这一版块的内容也有所增加。教师希望学生可以从生活角度入手,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影子,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给学生思考和动手的机会,鼓励学生多进行自我思考。我们应该让学生明白,学生学习到的不仅是枯燥的知识,更是可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方式,学习并不是单纯地为了考试,更可以给我们以生活上的指导。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数学不仅仅是课本上枯燥的数学符号和公式,而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该培养学生这样的一种能力,即学以致用,甚至可以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而去主动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习不再是一个痛苦且枯燥的过程,而是一种乐趣,一种技能的培养。

当然,学生这样的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这样的能力以及学习意识需要老师来培养,老师应根据学生特点,安排适合他们的课堂实践活动,让学生融入课堂,参与教师教学,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的神奇之处,让学生意识到不是课本上枯燥乏味的数字,数学就是生活,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有方向性引导学生思维模式,将数学题套用在生活情境中,将枯燥的数学符号转变为生活中我们所能接触到的事物,更方便学生理解。

四、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俗话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尤其在低年级的小学生中,他们更是各有各的风格,每个人的未来都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因此,我们的教育并不是要培养出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学生,而是应该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在老师眼里,也应该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老师应该在教学中仔细观察,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新课标提出,希望学生可以学到有价值的数学,能够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学生可以在数学上有不同的思维与不同的发展。对于基础薄弱,还没有找到学习方法的学生不可以采取不理不睬的态度,应该鼓励他们,从他们的角度看问题,找到他们的问题所在,尽我们教师所能去帮助他们,将他们引入对数学产生兴趣的道路上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对于这类学生的问题教师应及时解决,正确引导。很多数学老师都喜欢让同学上黑板去解决数学问题,让学生专注于课堂。对于会做的同学来说,这样的方式无疑是一种鼓励,而面对那些不能正确解答出老师问题的学生,老师也应该一步一步认真教导学生写出板书,对其给予评价。学生在黑板上的解题步骤就是学生思考的过程,教师只有看到学生的板书,才能够了解他的思维方式与步骤,也才能够进行正确的引导。

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一个班级的学生中的学习基础、理解能力参差不齐,这对老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师既要兼顾到那些能力稍弱的学生,也要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因此,老师应该明白因材施教的重要性。

例如,老师在给出一道题目时,可以设置多个不同水平层次的问题,比如,对于能力稍弱的学生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桌子上有18个苹果,拿走了6个,还剩几个?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则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桌子上放着一些苹果,运走了1/3,恰好是12个,这些苹果有多少个?这样的分层练习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学到知识,也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造出一个真实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产生对数学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主动性。

五、总结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面对课改新要求,老师应全面剖析,各方面解读,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时地更新教学方式,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理念,紧跟时代要求,响应国家号召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我能动性,学会与同学合探究问题,不再将问题全部抛向老师,而是在遇到问题时学会自己独立思考,并与同学进行交流探讨,并且学会反思总结,在总结中成长。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将问题带入课堂,利用课堂上学到的有限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无限问题。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学生才能全方面发展,跟上新时代教育,成为国家所需要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欧喜生.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學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J].中国校外教育,2014 (1):186-186.

[2]陈晨宇.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J].新课程学习(下),2014 (5) :18-1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