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时间:2024-05-04

杨小霞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媒体技术愈发多的运用在课堂上,多媒体教学模式慢慢的开始替代陈旧单一的教学模式,这一技术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效率。多媒体技术是通过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像、图形、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多媒体技术极大的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多媒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设计将多媒体技术与教学相结合,通过这一方式,充分的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大大的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造能力。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语文;教学

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的在讲台上向学生传输自己对于书本和相关内容的见解,教学内容、教学程序都是单调乏味的,对于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学生只能被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无法做到真正的融入到可以教学中。小学阶段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起初阶段,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无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学生限定在提前构思好的课堂环境中,学生无法做到积极的参与到其中。然而生动活泼的多媒体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充分被调动起来,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能更好的进行思考。以下是我对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作出的几点看法。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教学的改革下,应当充分的结合新形勢下的发展与教学工作相统一,提高课堂效率。传统模式下的教学方式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或许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但在信息发展迅猛的二十一世纪,单凭陈旧的教学模式是行不通的,随着现代化教育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上的应用应成为新时代的主流。在小学语文的课堂上,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能够打破传统的口头教学模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能够充分的激发小学生的兴趣,让课堂活跃起来。语文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是一门艺术。仅凭教师的口头授课是无法真正的让学生领悟到语文真正的魅力,传统的板书和口头授课仅仅将语文课堂局限于课本上的几行字中,而当我们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在语文课堂上进行多媒体教学,就能将单调乏味的语文课堂变得越来越生动,也能让学生真正的感受到语文带来的魅力。例如在学习五年级语文中《海燕》一课时,教师向学生们展示海燕的多张图片,让学生们在课前感受海燕的形象,从而引入课堂学习,然后教师利用白板向学生们展示高尔基的简介与图片,让学生对文章作者有一定的了解。品读课文:教师播放教学前准备好的录音,准备好的幻灯片,要求学生仔细聆听,然后与同学们分享自己在听录音的同时所想到的画面。幻灯片展示给学生三幅场景:暴风雨将要来临、暴风雨逼近之时、暴风雨即临之时,海燕的所作所为。通过分段文章教学后,向学生们提问:海燕在每个人心中的形象是什么样子的?多媒体技术能够直观的展现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有益于加深学生对所学课文及知识的领悟和理解。通过多媒体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众所周知,在当下的信息化时代,创造性思维是极为重要的,一个人就算纸上成绩再高,没有了创造性思维,他也注定一事无成,然而小学阶段正是培养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阶段,教师利用这一教学模式,启发了学生的智慧。运用多媒体教学能够将课本上抽象、难以理解的知识内容进行简化,直观简单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理解与记忆,大大地降低了教学难度,也提升了教学的质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呆板的板书在课堂上极具浪费课堂教学时间,大大的降低了教学效率,而通过多媒体教学,教师进行提前备考与准备,将下堂课所需要进行的演示与练习通过ppt演示进行排版,这样大大的节省了课堂时间,能够将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思考与练习,这样不但提高了教学的质量与效率,也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信息化时代有着共享性,教师可以在教学平台上上传自己的教学大纲,在平台上教室们能够互相借鉴、互相交流,从而达到课堂效率的最大化。但小学阶段是学生注意力几句分散的时候,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多媒体教学手段形象生动,然而对于很大一部分同学来说只注意看动画,但不注意进行思考,在看动画和演示的过程中,难以集中精力放在学习中。多媒体教学模式下的课堂,容易造成学生分层明显,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成绩好的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加入课程学习中,积极的轻松的消化课程内容,但对于那些成绩不太顶尖的学生来说,自觉的消化课程内容是具有一定难度的,多媒体教学的模式下,教学速度过快会导致学生笔记与思路跟不上教师的脚步,影响了课程的效率。多媒体教学下教学信息量过大会导致学生无法在课堂上就消化知识内容,周而复始下,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对课程的厌烦。

多媒体教学模式对于小学语文的教学来说有利有弊,但总体来说利大于弊,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小弊端,充分的发挥利的作用,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李晨.多媒体技术应用:从“教学摹仿”到“艺术创造”[D].湖南师范大学,200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