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原根文化内涵及价值辨析

时间:2024-04-23

张宝明 吴 涛

中原根文化内涵及价值辨析

张宝明 吴 涛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文化自觉的出现,中原文化的根源性日益受到重视,学术界也提出了“中原根文化”的概念。但人们在谈论中原根文化的时候,往往混淆相关概念,对中原根文化的作用认识也不够。所以,有必要对中原根文化、中原文化和根亲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中原根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适当的辨析。

中原根文化 中原文化 根亲文化

中原根文化与中原文化

中原文化是中原历代先民在中原地区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中原根文化则是中原文化中能够体现中原文化根源性的文化特质。它们是不同的两个概念,作为中原文化组成部分的中原根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有着很大的重合度,他们之间既有区别,也有联系。

首先,中原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文化层级不同。在文化层级上,中原文化高于中原根文化,中原根文化从属于中原文化。今天的中原文化,是一种地域文化。中原文化与其他各地域文化一起构成了今天中华文化的整体。中原文化与各地的地域文化之间有着相当多的共同的文化特征,但今天的中原文化也有着其自身的特征,而恰是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原文化可以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被提出的前提。在中原文化众多特征之中,中原文化的根源性是最为突出的特征。在今天中原文化众多内容之中能够体现中原文化根源性的文化特质,就构成了中原根文化。中原根文化包括了宗族血脉之根、精神信仰之根、语言文字之根、城市都邑之根、文学艺术之根、教育学术之根、农耕与商业之根等等,他们都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中原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内容不同。中原文化的内容远远超出了中原根文化的范围。如前所述,中原根文化包含中原文化中能体现中原文化根源性的文化特质。今天的中原文化包罗万象,也有相当多的内容不具备根源性,也有许多次生文化。比如,中原地区的油画艺术,虽说也很能体现中原文化的风骨,已经有中原画派之称,但它是西方油画艺术传到中原以后所产生的文化,显然中原油画艺术这一文化特质就不属于根文化的范畴。也有学者指出,在当代文坛,存在着一个影响力巨大的河南作家群。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当代文学的起源地不在河南,所以当代河南文学艺术也不是中原根文化。作为全国交通枢纽的中原,铁路文化也是中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也是铁路进入中原以后形成的文化,也不属于中原根文化。

再次,中原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影响范围不同。中原根文化的影响远远超越了今天中原文化的地理范畴,中原根文化的影响不仅及于今天整个华夏大地,而且随着华夏儿女向海外的迁移,中原根文化的影响也扩展到了整个世界。比如起源于中原的儒家文化,不仅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核心,而且也已经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根文化不仅能在华人世界产生影响,而且也能在西方文化圈中形成强烈的共鸣。起源于中原的道家文化就在西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美国总统里根在1987年的国情咨文当中还曾引用过老子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起源于中原的中华武术,更是风靡于整个世界。当然中原文化之中也有很多内容影响几乎不出今天中原的范围。比如流行于中原一带的烩面,很能体现中原饮食文化的特色,但它的影响始终没有能超越中原的范围。

中原根文化与根亲文化

根亲文化是一种以宗族血脉为纽带,以寻根问祖为表现形式的文化现象。根亲文化与中原根文化之间也有着明显不同。

首先,中原根文化中有根亲文化的内容。根亲文化注重的是宗族、姓氏的迁移和流传,看重的是血缘关系的亲疏。至少秦汉以来两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原往往成为移民迁播的出发地。移民在迁播的过程中,故乡更是他们魂绕梦牵的心灵归宿。比如永嘉之乱中南迁的谢氏家族,在到江南一二百年后依然宣称自己是陈郡谢氏。而杭州的方言在经过了近千年发展以后仍保留着北方话儿话音的特点。中原地区的饮食习惯,也被移民带往迁移地。比如广东地区流行的客家名菜东江酿豆腐,就是中原移民到广东地区以后,没有面粉,就在豆腐中间填充肉馅而制成的食品。福建地区饮食注重羹菜,这也是上古时期中原食俗的孑遗。

作为根亲文化重要内容的姓氏文化,更是中原根文化的重要内容。据《中华姓氏大典》统计的4820个汉族姓氏之中,有1843个姓氏起源于河南。前三百个常用姓氏中,有171个起源于河南。前一百个姓氏中,有78个姓氏起源于河南。根据2007年公安部的一个统计,人口前十的姓氏为:王、张、李、刘、陈、杨、黄、赵、吴、周,这十个姓氏之中七个起源于中原。

如今,河洛郎成为很多中原移民共同的文化记忆。泉州地区就有一条江被称为洛阳江,洛阳江入海口被称为洛阳湾,在洛阳湾有一座跨海大桥被称为洛阳桥,如今洛阳桥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血浓于水,散居四方的中原游子始终都记得自己根在河洛、根在中原,经常可以看到人们来中原寻根问祖。根亲文化是中原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原文化与各地域文化之间建起了血脉联系的桥梁。

其次,根亲文化并非中原根文化所独有。根亲文化并不仅属于中原,根亲文化在大中华范围内都广泛地存在着,慎终追远是我们民族共同的特征。

在中国不存在着笼罩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宗教,但以儒家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依然解决了诸多宗教才能解决的问题。其中就包括了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宗族观念告诉人们自己的生命源于祖先的繁衍,而自己也有义务将祖先传递的血脉延续下去,《孟子·离娄(上)》中宣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个体生命在终结之后,也将回归到列祖列宗的怀抱当中,正如《礼记·檀弓(上)》中所言:“狐死正首丘,仁也。”“叶落归根”是国人根深蒂固的观念。所以,对于传统的中国人而言,死后不能入祖坟是莫大的悲哀。根亲文化之于中国人,具有着一定的宗教情结。因而,众多移民迁出地都普遍存在着根亲文化。比如河北、山东地区与今天东北地区之间的血脉联系也属于根亲文化的范畴。数百万闯关东的开创者来自于山东、河北等地,一二百年过去了,东北人当中依然有很多的人清晰地记得自己的祖居地。在历史上,山西也是移民重要的迁出地,洪洞县的大槐树成为许多移民心中故乡的象征。“湖广填四川”也在今天四川人的灵魂深处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寻根、叙谱等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华人分布的各个角落,宗祠往往是每个村落最为核心的建筑。属于根亲文化范畴的姓氏文化更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标签。

再次,中原根文化在广度和深度上超越了根亲文化。中原根文化中既有根亲文化的内容,同时中原根文化也超越了根亲文化。

仔细考察中华民族的形成历史,就会发现,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更多地体现在文化上,而非血缘上。如同韩愈就曾说:“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今天的中华民族是民族融合的结果,民族的融合不仅体现于血脉的融合,更多地是文化的融合,在民族融合过程中,中原根文化发挥了融合核心的作用。今天我们甚至可以说,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世界上不存在着“纯种”的汉人。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的共同体而非一个单纯的血缘组织。所以,中原根文化远远超越了根亲文化的范畴。比如,今天的广东人,除却客家人以外,大多是粤人后裔。如果单纯谈论根亲文化,似乎他们与中原没什么关联。但在思想观念上,文化信仰上,他们与中原大地的血脉联系依然非常紧密。起源于中原的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影响及于全部华夏儿女内心深处,中原大地也是广东人精神信仰的根源地。

因而,中原根文化要比根亲文化广阔许多。根亲文化有着非常明显的狭隘性和局限性。比如祭祖是根亲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但祭祖总是有一定的限定范围的。《论语·为政》就有:“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河南新郑黄帝故里前姓氏广场中罗列了大量属于黄帝一系的姓氏,但显然无法包括属于炎帝一系的姜、申等姓氏,也无法包括属于东夷之后的任、宿等姓氏。与其强调黄帝是我们的血脉之祖,不如强调他是我们的人文初祖。而且,历史上的移民迁播大多是在乱世完成的。详细考察移民迁播的路线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们看今天根亲文化所表现出的寻根热之中,附会的成分有很多,乱认名人为祖宗,争抢名人故里。也有一些糟粕需要扬弃。单纯地强调中原文化的根亲性,不足以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

同样,中原文化根源性也不体现在一定要将文化名人的籍贯或族谱追溯到中原。由于典籍记载的缺失,许多文化名人的籍贯无从考证。或者至少在没有新材料发现以前,很难有重大的突破。比如关于老子的籍贯,虽然我们可以证明安徽涡阳说不能成立。但是我们同样也没有足够的证据来证明他是鹿邑人。道家文化的形成与中原大地的联系,并不是依靠老子的籍贯而建立的。无论老子是哪里人,那个春秋末年的思想家长期生活在洛阳则是可以肯定的,他的史官经历对于道家思想体系的诞生有着促进作用。类似的,还有墨子,有学者宣称墨子是河南鲁山人,其实,墨家文化与中原大地之间的联系,也并非仅体现于墨子的籍贯。不管墨子是哪里人,墨子长期担任宋国大夫,这一点在所有的墨子研究者那里都没有异议。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墨家学派与夏文化之间有着非常明显的联系。这些都说明,墨家学派的渊源在中原。还有一些学者花费很大的精力来考证孔子的祖籍,当然孔子是宋国之后,是殷人之后,这一点没有疑问。不过儒家的源头在中原并非因为孔子的祖籍地在中原,因为毕竟从孔父嘉到孔子已经过去了相当长的时间。正是周公在中原地区开创的礼乐文明才是儒家真正的源头。

寻根并不是简单地认祖归宗,更多地是追求文化之根,精神之根。相对而言,根亲文化注重血缘宗亲,中原根文化注重精神信仰。根亲文化是狭隘的,中原根文化是广博的。中原根文化中有根亲文化的内容,但中原根文化也远远超越了根亲文化的范畴。中原大地是民族血脉的根源,但中原大地更是精神灵魂的根源。

中原根文化在华夏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

作为中原文化组成部分的中原根文化和中原文化一样,都是从属于华夏文明的。中原根文化在华夏文明之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已经远远超越了中原文化其他非根源性的内容。

首先,中原根文化是联系华夏文明各组成单元的纽带。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在所有的文化体当中,地域性特征最为明显的就是中华文化,地域文化单元最多的也是中华文化。比如黄河流域的文化与长江流域的文化迥然有别。即便是同处黄河流域,山海兼备的齐鲁文化就不同于处于四塞之地的秦文化;同处长江流域,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长江中游的楚文化、长江下游的吴越文化之间也有着明显的差别。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中华文化各地域文化单元自身文化特征的彰显,并没有导致中华文化的分裂。各地域文化单元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有机的整体。这一点恰是中华文化高度发达的结果。越是原始简单的文化体,他自身的结构越简单,其内部地域性特征越不明显。越是复杂的、成熟的文化体,他内部的分化也越鲜明,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性。构成华夏文明的各地域文化,并没有随着自身地域性特征的发展而走向分裂。相反,各地域文化都对华夏文化有着很强烈的认同。

地域歧视的现象在很多地区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应,比如沿海歧视内地,经济发达地区歧视经济落后地区,但他们对中国有着很强烈的认同,一些人歧视“乡下人”,不过他们并不否认自己与“乡下人”都是中国人这一事实。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各地域文化之间存在着文化联系的纽带。中原根文化就是构成各地域文化之间紧密联系的纽带。中原根文化是中原文化与各地域文化之间最主要的交集。

中原根文化从属于中原文化,中原根文化既为中原文化所有,又能与各地域文化构成密切的联系。比如中原根文化之中的汉字文化。起源于中原的汉字是记录汉语的工具。但汉语是这个世界上方言最多的语言,各方言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比如吴方言和粤方言之间的差别就要大于英语和德语的差别。之所以吴方言和粤方言还都是汉语,被认为是属于一种语言,江浙一带的人们和岭南一带的人们依然能够顺畅地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汉字的存在。

其次,中原根文化是华夏文明的核心内容,构成了华夏文明的文化传统。如前所述,中原根文化更多地体现在精神信仰的层面,在很大程度上它已经内化到每个中国人心灵深处,成为华夏文明的文化传统。比如作为中原根文化重要内容的儒家文化,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被公认为中国文化最核心的内容。不管人们是否读过《十三经注疏》,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依然是人们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指导着人们的生活。长城内外,大河上下,长江南北,各地民风虽然迥异,但人们大体遵循着共同的行为准则。

再次,中原根文化是华夏文明复兴的根基。何谓传统,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传统就是经验的积累。”传统也就是一些思想行为的惯性,但传统往往是人们应对挑战的资源。当人们遇到新的挑战之时,首先想到的是从传统之中寻求帮助。当传统不足以应对挑战的时候人们又会去寻找新的文化资源,并将对新文化资源的运用沉淀而为新的传统。传统是不断变化着的,因而朱维铮先生用“音调未定”来形容传统,朱维铮先生同时也指出:“传统本身是一个过程。”因而,传统是不曾中断的,也是不能人为割裂的。中华民族进入近代以来,遭遇到西方文化空前的挑战,在应对这一挑战的过程中,当传统不能提供有效应对资源的时候,人们纷纷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发现西方文明不足以解决现代社会中诸多问题,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开始向传统之中寻求解决我们所面临困惑的资源。内化于传统之中的中原根文化,无疑是文化自觉后人们关注的一个重要对象。今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我们大家共同奋斗的目标,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包括了经济的崛起,还包括了文化的复兴。而文化的复兴也必将是根植于传统之上的复兴。中原根文化恰是我们沟通传统与现代的桥梁,不仅是指引我们灵魂的归宿,而且也是华夏文明复兴的根基。

综上所述,从属于中原文化的中原根文化影响已经远远超出了中原的范围,中原根文化的内容也不简单局限于根亲文化,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中原根文化在华夏文明之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并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作者为洛阳师范学院教授;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规划重大项目“中原根文化的历史传承与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责编/丰家卫(实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