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宋晨霞 王春云
摘 要:21世纪中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规模和改革力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量规模不断壮大、个体建设不断升级、改革样式门类众多,呈示与体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繁荣”的背后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今的音乐教育专业在许多方而还不能适音乐教育发展的新需要,确切的说是背离了音乐师资培养的方向和初衷。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诸多方即没有继承发扬优秀的教育思想和传统,也没有跟上新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改革还需继续,目标必须明确。
关键词:音乐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教学模式
21世纪中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在规模和改革力度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量规模不断壮大、个体建设不断升级、改革样式门类众多,呈示与体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繁荣”的背后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当今的音乐教育专业在许多方而还不能适音乐教育发展的新需要,确切的说是背离了音乐师资培养的方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等诸多方即没有继承发扬优秀的教育思想和传统,也没有跟上新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改革还需继续,目标必须明确。结合本校多年的办学经验和实践成果,为高校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改革提出以下建议:
一、持“育德”为先导,把育德课程作为课程设置的首要位置,提升学生对师德的认识和道德水平
***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中提到:“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高校才能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完成好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更好地服务大局,不断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良好的师德,是教师职业的精髓,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德育为先、无德无育、身正为范,立德树人”是课程设置体系中首要重视的问题。育学生良好师德为他们将来的学生带来很好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从而影响他们的言行,进而对他们的一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二、依“师范”为依据,调整课程设置增加教师从教技能课
“三字一话”是我国师范教育,尤其是早年中师教育的优良教学传统。写得一手漂亮的三笔字,准确书写常用汉字是每一位教師最起码的教学基本功。我所在的单位近三年招收了近20名研究生,在面试环节没有一位应聘者能全部正确书写板书(不是笔画不对,就是写错字),至于美观那就更不敢恭维了。在电子教案占据绝大多数课堂的今天,先不说三笔字(钢笔字、粉笔字、毛笔字),能不能准确书写汉字已经快成为了奢望。
2017年7月,清华大学工会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书法比赛,“清华大学教职工粉笔板书比赛”,首开教师职业特色书法比赛之先河。共有22个分工会近40名老师报名参赛。在教育信息化大背景下,清华大学作为全国最高学府,组织这样一场“异样”的比赛,相信不是作秀。这里包含了最高学府应该担当的职责,是在唤醒“异样繁荣”的教育——应该回归了。
缺少了课上书写的过程,学生就缺少了和教师思维相随的媒介;缺少了课上书写的过程,学生就缺少了独立思考的逻辑联系;缺少了课上书写的过程,教师的大脑就会越来越空虚。信息教学也好,电子教案也罢,都必须建立在教师准确书写和良好表达基础之上。
三、以“融和”为理念,实现音乐各学科之间的高度融合,发挥各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的作用,提升学生音乐综合教学能力
1.高校各学院之间融合,互帮互补形成合力,实现综合培养。高等院校音乐专业有其独特的环境和广阔的资源,高校一般具有多个学科门类,这对音乐专业的学生扩大知识面提供了难得的学习机能,在进行音乐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发挥高校的环境优势和资源优势,开设音乐专业领域以外的多姿多彩的选修课程,拓展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音乐专业教学的同时进行素质拓展的最佳实现,从而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个性拓展。一定比例的专业外选修课程学习,对音乐专业学生的知识面的扩大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也有一定的作用。
2.音乐个学科之间融合,统一目标齐抓共育,提升专业综合能力。音乐教育专业只重视主修专业课程,忽视副修专业课程的现象存来已久,教育管理者和教育实施者不是不知,而是任之。这样就造成声乐主修的学生只会唱,钢琴主修的学生只会弹,舞蹈主修的学生只会跳等等。
音乐各学科之间的融合,首先是教学管理着与教学实施者思想融合,为培养目标达成创造条件。其次是教学实施的各学科教师融合,各学科共同制定综合教学目标,加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联系,再由各学科之间分段实施。
我们经过两届学生的实验,学生短板学科正在逐渐减少,综合能力逐步提升。只重视主修忽视副修的现象逐渐减少,追求综合素养构建的思潮成为主流。
四、引“学识”为种子,深植每位学生心中,让“学高为范”成为每位学生努力的方向
改变音乐专业学生重视技能轻理论、边缘学科和文化知识学习的观念,让音乐教学回归育人而非育技的教育本质。如:钢琴、声乐每首作品必须有作品赏析和作者介绍,用舞蹈必须包含民族的文化传统介绍和舞种由来及发展等等。让学生知其所以然的同时,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进而扩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综合知识结构,为将来教育教学打下良好基础。
五、秉“实战”为目标,发挥教法模拟和实践课的锤炼作用
加强学生“准教师”的实践模拟课练习,搞好教学,实践模拟先行。这一教育模式的提出,意味着高师音乐专业学生在校期间要进行全程音乐教育实践,也就是化整为零的音乐教育实习法。这样使音乐师范生能尽早地确立教师角色意识,从一进校门到毕业,心中始终怀着“教师”这一崇高信念,有利于学生教学能力的造就和教师人格的完善。
教育实习是音乐教学法课的内容范畴。如果说音乐教学法中的其他内容是理论掌握过程的话,那么教育实习就是实践操作过程。传统的教学实习是短期集中训练,一般4~8周时间,在这几周的时间内,按一周一节课计算,上满了也才8节课。可是在很多情况下,很多学生往往只上了3~4节课。这样所谓的“实习”也不过是走马观花、囫囵吞枣,学生对课堂音乐教学仍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所以,“短期集中训练”的实习形式,就提高学生的实际音乐课堂教学水平来说,是不太理想的。
“长期分段式训练”是把教育实习的战线拉长,把它贯穿在学生在校期间的全过程。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前,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音乐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现在的招生规格不像原来那样,不存在把“音乐白丁”招进来的情况。所以,要尽早地让学生进入“教师角色”,实施“准教师模拟训练”。这种音乐教学训练模式,对于音乐专科生可以放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实施,如果是音乐本科生,可以放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开始实施,具体实施办法可以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学期:课堂音乐教学基本功演练阶段。主要进行课堂音乐教学的教师口语训练、仪表形象训练、板书设计训练、三笔字训练、普通话训练。
第二学期:听课、见习阶段。带着任务到中学和小学观摩课堂音乐教学,了解音乐教学的基本形式与内容;利用假期到家乡所在地的中小学了解音乐教学现状。
第三学期:各种音乐教学法的学习和了解阶段。主要熟悉课堂音乐教学常用的方法,创新教学法,国外著名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法的学习,为教学实践打下基础。
第四学期:课堂音乐教学综合技能训练、音乐教学基本环节学习与模拟阶段。主要进行歌唱课、音乐欣赏科、活动课(律动、合唱训练、乐队训练等)主要内容的教学过程和方法的了解与模拟。
第五学期:教育实习与教学总结研究阶段。通过小组试讲、全班试讲、学生各自评讲、教师听课评讲等环节,进行音乐课题教案的编写、熟悉和分析教材、组织教学、课堂内容教学和方法的设计。
第六学期:到中学进行实际音乐课堂教学、音乐课外活动、排练节目、担任班主任,返校后进行音乐课堂教学的总结和研究。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应紧密结合以上四点,逐渐落实到音乐教育的具体过程中去,把音乐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不仅具有专业技能,而且具有强大的文化支撑的人才,真正能把艺术的人文关怀、音乐的民族性都体现得淋漓尽致,那么高校音乐教育定能收获硕果,谱写出我国教育领域的辉煌篇章。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