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化转型焦点所在

时间:2024-04-23

陈宇飞

中国今天的所有发展问题和深层的文化问题,都应该被放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展现文化转型的历史重任

我们的文化使命感一刻也不能消退和弱化

在胡锦涛同志的十八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内容部分,其主旨就是要强调文化是关乎人类心灵成长、精神构成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强调了人类必须通过文化的方式,完成对人们的教化,推进人类文明演进的共同规律,也指出了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中,文化教化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已经发生了极为剧烈和深刻的变化,也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成长和完善,但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程度相比较,我国人民的现代文明习俗还未全面形成,人民的整体道德素养还有待提高,人与人相互之间的真诚信任问题还没有全面实现,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和艺术享受的选择范围还相对狭小。为此,在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我们在文化领域中的建设任务还会相当繁重,我们的文化使命感一刻也不能消退和弱化,我们必须还要下大力气,按照胡锦涛同志所要求的那样,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在文化转型中,采取主动出击的态势,完成历史重任

胡锦涛同志在报告中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而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首先要有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知,也要有相应的制度形式保障。

在社会转型时期和重大历史机遇期中,社会的资源和利益、权力和权利、结构和走势,都需要重新分配、改变和建构。历史的发展机遇转瞬即逝,我们必须有清醒的大历史观和文化意识,必须牢牢把握历史机遇。由于文化自身具有深层性和内在性特征,其转换需要整个社会的精神发生根本性变革来支撑,需要长期的艰难磨砺和成长。因此,我们的一切文化作为,就必须从每一个时刻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从每一点小事做起。

作为执政党,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文化形态转换的根本规律,把握文化矛盾的焦点所在,不断提高把握文化先机的能力,形成有效并以理服人的话语权和掌控权,争取文化表达的主动权,提升让人们心悦诚服的能力,增强主流文化影响力,在深层次上建立文化自信,在更广阔的世界里获取文化共识,形成更具价值意义和含义的文化认同,这是对我们党在全球化时代如何提高执政能力和文化合法性的严峻考验。

我们必须将文化教化和以文化人的使命,和中华民族的长久命运紧密结合起来,必须和全民族文化创新能力的提升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要在我们的文化结构中,注入永远求变求新的文化元素,使一个民族善于学习、善于动脑、永远创新。文化之“化”,首先指称的就是教化,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改变人,改变人的心理、精神、气质、知识、品位和知识技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改变人心,在某种意义上,文化建設就是人心建设。文化教化要通过平等的教育权利、全面均衡的知识结构、扎实先进的科技素养和丰富多样的人文素养得以实现。科技文化是人类进步的最根本的动力源泉,而人文文化是对人类进步方式、方向和质量的有效制约。二者的重要性具有均质、同样的意义,互为协同,共同作用,缺一不可。教育的质量和方式,科技的进步程度,都在根本上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创造能力和创新质量。文化创新是国家民族进步的根本动力,是民族活力和创造力的前提。只有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才能在更新、更大的发展格局中,居于有利地位和起到领头作用;才能占据新领域、新知识、新权利的先导位置。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文化学教研室副主任、教授)

责编/杜凤娇美编/石玉

精彩观点集结

文化要走三步路:传承、整合、创新

十八大代表、著名文化学者于丹:在大会堂里,我觉得十八大报告给了我很多震撼,但我出来以后,感觉更震撼的是有这么多外国媒体代表他们的政府在关注着中国,第一时间守在人民大会堂门口。不管国际上对中国有怎样的评价,戴什么样的有色眼镜,它已经无法小觑中国的力量,它更需要了解中国当今的战略发展格局,因为中国正在影响着世界。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怎样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紧密地顺接在一起。这一次我们听到十八大报告文化部分,其中提出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全面培育问题,还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怎样凝聚人心,并提出了三个倡导,这三个倡导涉及当代的国际价值,也涉及到传统的民族价值。

我们的文化其实要走三步路,第一是传承,第二是整合,第三是创新,让所有百姓能够从自己的传统文化里得到一种力量,找到自己的根系,找到自己伦理中的信仰,找到我们传承的核心价值。这一切在当下凝聚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想才是真正与民生相关的。

提升中国文化消费水平任重道远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长刘玉珠:尽管这十几年来,国家文化产业纵向比发展很快,基本上能够适应人民群众多元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但是横向比,我们同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还是有很大差距。在发展文化产业上,发达国家是我们的老师,他们的认识和措施、成效都走在我们的前面,因此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是我们经常要做的事情。但是,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必须根据我们国家的实际,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增强自身的创造创新活力,使文化产业有中国自己的文化特色,以满足国人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

政府高度关注文化消费问题,正在千方百计为社会提供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服务和活动,以满足人们的消费需求。这个问题的解决,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建成小康社会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文化走出去需创新不能当啃老族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需要让文化走出去。目前中国文化走出去还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需要进一步提升。我们现在的文化走出去,还仅仅是停留在送出去的水平,就是政府行为、政府买单,然后组织了一批留学生和华人来观看。这样对西方的主流媒体、主流社会、主流文化产生的影响不够大,所以要从送出去到走出去。走出去就是和西方文化正面地交流、对话、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影响力和话语权。

这需要在两方面创新,第一个是表现形式,要努力争取用西方人容易接受的表现方式,这样他就能够听你讲中国故事、中国奇迹、中国模式,感受到中国的自觉和自信。我们现在还需要培养一些既了解中国,也了解世界,既能用汉语,也能用英语或者其他的语言来比较流畅地表达的这样一些尖端的人才。

第二个是表现内容,要实现三个转换。一是从语言到文化的转换。中国文化年、孔子学院,主要还是讲汉语,我们要从语言到文化,要讲中国文化。二是从传统文化到现代文化的转换。我们现在的孔子学院、中国文化走出去,主要讲的还是传统文化。我们不能当文化的啃老族,还要讲今天新的创造、新的辉煌,既要讲我们的传统文化,还要讲我们的现代文化。三是从文化到思想的转换。三个转换就是打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这样转换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一定会有很大的加强,而且会在全世界有更大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