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骆雪莲
对于诗歌教学,一直以来我喜欢一首一首地将诗歌板书于黑板上,先识字,再朗读,再看图理解诗意,最后让学生去有感情的诵读。遵循着“识字—读诗—悟诗—(明理、知情)—诵诗”这样一个步骤。
尤其在悟诗上,因为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因此我利用教材插图和写作背景、扩词等方法去帮助学生悟诗。每次这样上下来的结果也还可以,也没想过换种方式去教。最近在教学了几首古诗之后,在理解诗意上,我尝试了另外一种教法——在朗读中悟诗意,将“识字—读诗—悟诗—(明理、知情)—诵诗”这一固定环节改为“识字—读诗—诵诗—悟诗—(明理、知情)”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虽然只是调整了一个小环节,但在学生的阅读上却是做了大手笔,让学生在课堂上喜欢上了读书,在理解故事的意思和体会诗歌的意境变得更加简单了。具体怎样做?
一、利用古诗鲜明的节奏悟诗
在人教版教材中,有些诗歌在编排上,两首古诗节奏一快一慢,在教学生理解故事的诗意,体会诗情时我们就可以利用教材自身的特点,将两首古诗放在一起对比朗读悟诗。例如一年级下册第4课《古诗两首》中的《春晓》《村居》,前一首古诗朗诵诗节奏较慢,可以这样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朗读时节奏较慢,“‖”处停顿,省略号处拖长。)后一首古诗节奏轻快,可以这样读:“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朗读时节奏较快,并且在双竖线处作短暂的停顿。)在教学时我是这样做的:
在学习了生字之后,古诗同时板书于黑板上。
师:“谁能将《春晓》读给大家听,只要读准确字音就可以。
学生纷纷举手。一生站起来:“春眠不觉晓,出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他字音准确。还有谁能读得流利。”
学生小手如林。教师请另一学生起来读,读得更好。
师:“小朋友读得流利,没有停顿,一起来读,将古诗读得流利准确。”
生齐读。
师:“现在听老师读,你学着读。”
师:“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朗读时节奏较慢,“‖”处停顿,省略号处拖长。)
学生认真听。
师:“你能试着像老师这样来读吗?”
学生学读,十分兴奋。
师:“现在看老师的手势来读。”
师用手指挥学生朗读古诗,在“晓、处、鸟、落、少”处手停下让学生去拖读。生兴趣浓厚地跟老师手势练读,有一部分学生甚至于摇头晃脑。
师:“现在不看老师的手自己再读一遍。”
生自由朗读。
生再次齐读,脱离老师的手的指挥,已经能读好了。
师:“再看看第二首《村居》,谁会读?”
一生起来将诗读准确。
师:“听听老师怎样读。”
师:“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炊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朗读时节奏较快,并且在双竖线处作短暂的停顿。)
已有学生按捺不住自己内心的冲动,已经在下面模仿老师读了。
稍微停顿后,师:“请你跟着老师的节奏一起来试着读一读。”
学生跟老师的手指挥的节奏读了两遍。
师:“现在,请你将两首古诗连起来读一读,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再次跟着老师的手势一慢一快的朗读古诗。
读完古诗,学生举手:“老师,我发现《春晓》读得比较慢,《村居》读得比较快。”
师:“对,在节奏上两首诗一首慢,一首快。还有什么发现?”
学生思考后举手:“读《村居》的时候,我比较高兴,读《春晓》时就不那么高兴了。”
师:“你为什么会高兴呢?”
生一时答不出来,师:“请你看看书上的图再读读诗,想想读懂了什么?”
学生读诗后说:“我看到了有小孩放风筝,放风筝是快乐的事。”
师:“你很会观察,通过看图知道有小孩在放风筝。你还会结合自己的内心说出放风筝是高兴的事。诗中那个词语是风筝?”
另一学生举手说:“我想是纸鸢,风筝是用纸做的。”
师:“很会联系生活,对。纸鸢是风筝的另一种称呼。”
师:“除了看到放风筝让你高兴,还有什么让你高兴?”
一生举手说:“我看到她们放风筝的地方很美丽。”
师:“什么美?”
学生:“柳树很绿,周围的其他树也很绿。”
师总结:“在美丽的春天,放了学拿起自己心爱的风筝到郊外去放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村居》这首诗给我们描绘的就是这样的情景。现在谁会读这首诗给大家听。”
一学生站起来用明快的节奏朗读古诗村居。
其余生情不自禁也朗诵起来。
“师:“为什么读《春晓》时不高兴,是什么感觉呢?读读古诗、看看图,读懂了什么?”
学生读后回答:“我觉得懒洋洋的。”
师:“你什么时候会懒洋洋的?”
学生:“睡觉起来的时候。”
师:“对了,春天的早上醒来还没有睡够。让人懒洋洋的。诗人醒来看到了什么?”
学生看图后回答:“有许多鸟儿。”“有很多花。”
师:“《春晓》就是讲诗人在早上醒来以后,睡眼蒙蒙,听到鸟儿在叽叽喳喳地叫着,仔细一看,下了一夜大雨,花也落了许多,诗人觉得有些可惜。”
你是诗人,请你来朗诵一下这首诗。
一生起来朗诵。
等朗诵完后,以学生说:“我能比他读得好。”
师请他起来朗诵,前两句读得又慢又懒,后两句叹着气读。
师:“你就是小诗人。同学们,让我们跟这位小诗人一起来读一读。”
学生在老师的指挥下再次朗读古诗。
课在学生和老师意犹未尽中结束……
从这节课我们可以发现:
1.学生的兴趣很浓,学生学习古诗如同上音乐课,在节奏变化之间对比朗读、品读。
2.了解诗意成了一件简单的事。在品读的基础上与学生谈话,了解学生内心的感受,结合看图理解诗意变得轻松多了。
3.不用老师机械的讲,学生已经能读好诗歌的韵律。
4.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参与学习的学生人数比起改革前大大增加,学习效果好,是具有实效的一节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