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吕明
【摘 要】湘教版地理教材中“活动”内容较多,对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一定要精心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活动,同时进行活动的时机要安排恰当,最重要的是不断地刺激学生的兴奋度,努力提高活动的效果。
【关键词】精心选择 把握时机 积极调动
湘教版新课程地理教材伴随新课改的实施已有多年。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教学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中主要的亮点就是每一节课里都安排了若干个“活动”,“活动”板块占了教材近一半的篇幅,从必修I到必修III共有约335个活动,为什么安排这么多的活动呢?教育专家指出:“因为它能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且活动的内容大都结合当前人类生活、生产的实际。”同时作为地理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组织“活动”内容的教学跟其他知识一样,存在着一个问题,即怎样进行“活动”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下面我结合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要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活动”内容
作为温州二类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好,但相对于重点高中而言,生源基础较弱,自主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对于一些教材中颇有难度的活动很难开展,如有些“探究”活动由于难度太大,导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开展;例如《必修Ⅰ》P17的活动:
①假设地球是正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完成下表的计算。
②归纳各地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纬度变化的一般规律。
这个活动因为相关知识没有学习而使学生接触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无从下手。像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例如《必修I》P13、P15、P24、P41、P60等,《必修II》P9、P34、P44、P47、P56、P78、P108等
二、把握好“活动”的时机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参照《地理课程标准》以及《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我把“活动”的时机选择具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课前类。
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科目较多、负担较重等问题,在课前最好安排一些较容易、较简单的活动,既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又不会让学生感到吃力,所以课前教师要做大量工作,搜集资料、了解学生动态、简易道具准备等等。例如在学习必修一2.3大气环境的内容时,关于P58(3.4.5)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看、记录天气预报资料及绘制天气系统图,这样学生在没学习新内容的前提下简要分析教材相关知识,既可以起到预习的目的,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有一举两得的功效。
2.课中类。
课中的“活动”可以及时巩固新学的知识,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习情绪,以利于提高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进行课堂中的活动时,教师务必谨慎对待,稍有纰漏就是导致活动失败,达不到预期效果。在讲授”大气环流“的时候,还可以一边用多媒体演示环流的形成过程,一边展示手工制成的环流模型,使得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易懂,学生的情绪盎然。除此之外,适合课中类的活动有:《必修I》P37、P39、P40、P42、P45、P57、P70、P81、P92、P102、P106等,《必修II》P2、P3、P12、P17、P39、P60、P61、P62、P69、P77、P87等。
3.课后类。
有些课后类“活动”内容庞大,需要在课后做很多的工作,花费大量的时间,如社会调查,资料或信息收集等。所以针对不同学校的学生(本校)可以不做这类活动。能把前面两种类型的活动做好,基本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学生没有负担感。
三、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努力提高“活动”效果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活动”开展的基础。
当今社会的学生已不像以前的“循规蹈矩学生”,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快,同时他们的叛逆心理也同样存在,所以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活动”效果的前提条件。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杨莉娟说:“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首先是要求教师用“真心“热爱学生和教育事业,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具有师生平等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这是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最重要的环节,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2.形式多样的检查是“活动”的保障。
我校作为温州市二类高中,学生的素质与重点学校相比有一定差距,如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灵活性等方面。特别是近几年来,尽管一部分学生知识基础差,学习纪律性差,但仍能进入学校就读,而且个别学生即使触犯校纪校规,学校也只是简单的做出处罚,当然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上的很多高中。这就势必会引起其他稍好学生的反感心理,也会导致一些学生效仿而使他们自觉性下降,厌学现象也会日益增多。
参考文献:
[1]杨莉娟.该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活动[N].中国教育报,2006,7,21,5.endprint
【摘 要】湘教版地理教材中“活动”内容较多,对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一定要精心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活动,同时进行活动的时机要安排恰当,最重要的是不断地刺激学生的兴奋度,努力提高活动的效果。
【关键词】精心选择 把握时机 积极调动
湘教版新课程地理教材伴随新课改的实施已有多年。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教学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中主要的亮点就是每一节课里都安排了若干个“活动”,“活动”板块占了教材近一半的篇幅,从必修I到必修III共有约335个活动,为什么安排这么多的活动呢?教育专家指出:“因为它能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且活动的内容大都结合当前人类生活、生产的实际。”同时作为地理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组织“活动”内容的教学跟其他知识一样,存在着一个问题,即怎样进行“活动”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下面我结合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要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活动”内容
作为温州二类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好,但相对于重点高中而言,生源基础较弱,自主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对于一些教材中颇有难度的活动很难开展,如有些“探究”活动由于难度太大,导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开展;例如《必修Ⅰ》P17的活动:
①假设地球是正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完成下表的计算。
②归纳各地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纬度变化的一般规律。
这个活动因为相关知识没有学习而使学生接触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无从下手。像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例如《必修I》P13、P15、P24、P41、P60等,《必修II》P9、P34、P44、P47、P56、P78、P108等
二、把握好“活动”的时机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参照《地理课程标准》以及《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我把“活动”的时机选择具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课前类。
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科目较多、负担较重等问题,在课前最好安排一些较容易、较简单的活动,既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又不会让学生感到吃力,所以课前教师要做大量工作,搜集资料、了解学生动态、简易道具准备等等。例如在学习必修一2.3大气环境的内容时,关于P58(3.4.5)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看、记录天气预报资料及绘制天气系统图,这样学生在没学习新内容的前提下简要分析教材相关知识,既可以起到预习的目的,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有一举两得的功效。
2.课中类。
课中的“活动”可以及时巩固新学的知识,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习情绪,以利于提高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进行课堂中的活动时,教师务必谨慎对待,稍有纰漏就是导致活动失败,达不到预期效果。在讲授”大气环流“的时候,还可以一边用多媒体演示环流的形成过程,一边展示手工制成的环流模型,使得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易懂,学生的情绪盎然。除此之外,适合课中类的活动有:《必修I》P37、P39、P40、P42、P45、P57、P70、P81、P92、P102、P106等,《必修II》P2、P3、P12、P17、P39、P60、P61、P62、P69、P77、P87等。
3.课后类。
有些课后类“活动”内容庞大,需要在课后做很多的工作,花费大量的时间,如社会调查,资料或信息收集等。所以针对不同学校的学生(本校)可以不做这类活动。能把前面两种类型的活动做好,基本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学生没有负担感。
三、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努力提高“活动”效果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活动”开展的基础。
当今社会的学生已不像以前的“循规蹈矩学生”,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快,同时他们的叛逆心理也同样存在,所以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活动”效果的前提条件。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杨莉娟说:“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首先是要求教师用“真心“热爱学生和教育事业,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具有师生平等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这是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最重要的环节,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2.形式多样的检查是“活动”的保障。
我校作为温州市二类高中,学生的素质与重点学校相比有一定差距,如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灵活性等方面。特别是近几年来,尽管一部分学生知识基础差,学习纪律性差,但仍能进入学校就读,而且个别学生即使触犯校纪校规,学校也只是简单的做出处罚,当然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上的很多高中。这就势必会引起其他稍好学生的反感心理,也会导致一些学生效仿而使他们自觉性下降,厌学现象也会日益增多。
参考文献:
[1]杨莉娟.该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活动[N].中国教育报,2006,7,21,5.endprint
【摘 要】湘教版地理教材中“活动”内容较多,对于形式多样的活动一定要精心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的活动,同时进行活动的时机要安排恰当,最重要的是不断地刺激学生的兴奋度,努力提高活动的效果。
【关键词】精心选择 把握时机 积极调动
湘教版新课程地理教材伴随新课改的实施已有多年。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新教材与传统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教学理念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改变了传统的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其中主要的亮点就是每一节课里都安排了若干个“活动”,“活动”板块占了教材近一半的篇幅,从必修I到必修III共有约335个活动,为什么安排这么多的活动呢?教育专家指出:“因为它能使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并且活动的内容大都结合当前人类生活、生产的实际。”同时作为地理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组织“活动”内容的教学跟其他知识一样,存在着一个问题,即怎样进行“活动”的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是最有效的?下面我结合高中地理湘教版教材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要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精心选择“活动”内容
作为温州二类普通高中,教育教学的基础设施相对较好,但相对于重点高中而言,生源基础较弱,自主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对于一些教材中颇有难度的活动很难开展,如有些“探究”活动由于难度太大,导致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开展;例如《必修Ⅰ》P17的活动:
①假设地球是正球体(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完成下表的计算。
②归纳各地线速度和角速度随纬度变化的一般规律。
这个活动因为相关知识没有学习而使学生接触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无从下手。像这样的活动还有很多,例如《必修I》P13、P15、P24、P41、P60等,《必修II》P9、P34、P44、P47、P56、P78、P108等
二、把握好“活动”的时机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参照《地理课程标准》以及《地理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我把“活动”的时机选择具体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1.课前类。
根据高中学生的学习科目较多、负担较重等问题,在课前最好安排一些较容易、较简单的活动,既能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又不会让学生感到吃力,所以课前教师要做大量工作,搜集资料、了解学生动态、简易道具准备等等。例如在学习必修一2.3大气环境的内容时,关于P58(3.4.5)的活动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收看、记录天气预报资料及绘制天气系统图,这样学生在没学习新内容的前提下简要分析教材相关知识,既可以起到预习的目的,又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有一举两得的功效。
2.课中类。
课中的“活动”可以及时巩固新学的知识,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节学习情绪,以利于提高课堂中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进行课堂中的活动时,教师务必谨慎对待,稍有纰漏就是导致活动失败,达不到预期效果。在讲授”大气环流“的时候,还可以一边用多媒体演示环流的形成过程,一边展示手工制成的环流模型,使得课堂教学变得轻松易懂,学生的情绪盎然。除此之外,适合课中类的活动有:《必修I》P37、P39、P40、P42、P45、P57、P70、P81、P92、P102、P106等,《必修II》P2、P3、P12、P17、P39、P60、P61、P62、P69、P77、P87等。
3.课后类。
有些课后类“活动”内容庞大,需要在课后做很多的工作,花费大量的时间,如社会调查,资料或信息收集等。所以针对不同学校的学生(本校)可以不做这类活动。能把前面两种类型的活动做好,基本就可以实现教学目标。既节省了时间又让学生没有负担感。
三、课堂上积极调动学生,努力提高“活动”效果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活动”开展的基础。
当今社会的学生已不像以前的“循规蹈矩学生”,他们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比我们预想的还要快,同时他们的叛逆心理也同样存在,所以师生关系尤为重要,同时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活动”效果的前提条件。建立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杨莉娟说:“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首先是要求教师用“真心“热爱学生和教育事业,良好的工作态度和方法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教师要具有师生平等观念,树立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这是教师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水平最重要的环节,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2.形式多样的检查是“活动”的保障。
我校作为温州市二类高中,学生的素质与重点学校相比有一定差距,如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灵活性等方面。特别是近几年来,尽管一部分学生知识基础差,学习纪律性差,但仍能进入学校就读,而且个别学生即使触犯校纪校规,学校也只是简单的做出处罚,当然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社会上的很多高中。这就势必会引起其他稍好学生的反感心理,也会导致一些学生效仿而使他们自觉性下降,厌学现象也会日益增多。
参考文献:
[1]杨莉娟.该如何创设有效的课堂活动[N].中国教育报,2006,7,21,5.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