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 杰
明代风俗画发展探究
陈 杰
风俗画是传统中国绘画中极有特色的组成部分,它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蕴含着丰富的民俗传统,具有直观的史料价值。明代在文化传统上多承接宋代,同时也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又一兴盛时期,市民阶层的壮大和世俗文化的繁荣,为明代风俗画的发展提供了新鲜丰厚的“土壤”。如果说,风俗画的发展在两宋时期达到顶峰,那么明代风俗画即是在两宋风俗画“启下”之下又有所创新和发展。
明代风俗画受两宋绘画风格的影响很大,一些作品在题材、名称、构图等方面均沿袭宋人。但由于时代变化,这些题材的审美趣味也发生改变,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
以《清明上河图》为例,此图是北宋宫廷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也被称为“宋本”),是宋代风俗画中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旷世杰作。明代“吴门四家”之一仇英所绘的《清明上河图》(也被称为“仇英本”)是众多仿本中最为出色的。后者延续了前者的基本样式,但变化也极为明显:一是图中所绘场景已变为明代经济发达的苏州地区;二是采用画家所擅长的青绿重彩工笔,画法上更接近于南宋“院体”风格。可以说“仇英本”是一幅地道、精致的明代江南生活风情画卷。此外还有描绘永乐年间南京秦淮河两岸盛况的《南都繁会图》,描绘嘉靖、万历年间北京城商业繁荣景象的《皇都积胜图》等,这些作品虽不能与“宋本”比肩,但通过或“临”或“仿”的过程,对原作有了新的诠释。
《货郎图》自南宋时期开始流行,到了明代更多见于宫廷绘画中。比如“浙派”名家之一吕文英的《货郎图》,四幅画上都钤有“钦赐吕英图书”的印章,画风有别于宋代画家李嵩笔下生动的乡村野趣,更多带有南宋“院体”画的痕迹,反映了宫廷的审美趣味,表达“富贵荣华”“四季平安”“多子多福”“老幼合乐”等吉祥寓意,后来也被广泛运用到大众喜闻乐见的版画(年画)的创作中去,成为当时社会民俗民风的缩影。
明代中叶,江南吴门地区商业繁荣,社会安定,当地的吴门画家,安心于悠闲自得的生活,不同于元代文人避世隐居,他们既追求精神上的高洁出尘,同时也享受着丰富的人间娱乐,主张在典雅细腻的生活中感受美,沉醉于绘画艺术创作之中,彰显出文人画的另外一面:“亲和生活”。
陈杰《憩》中国画 120x90cm
“文人雅集”是吴门画家广泛采用的题材,为了解当时吴门文人之间的交往提供了宝贵的图像资料。如陆治的《元夜宴集图》表现的是正月十五元宵节众人在文徵明家的一次聚会,正似《兰亭序》中所表达的“虽无丝竹管弦之乐,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而文徵明61岁时绘制的《东园图》,则表现了当时的僧儒名流在徐泰时的“东园”中雅集盛会的情景,颇具魏晋名士潇洒的风神格调。以“品茗”、茶会为内容的画作也相当普遍,譬如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谷雨江南佳节近,惠泉山下小船归”,实际上是对明代非常有名的无锡“惠山茶会”的记录,是珍贵的明代“茶文化”资料。与之类似的还有唐寅的《品茶图》、仇英的《松亭试泉图》等,皆可看出明代文人崇尚清韵、追求意境的茶艺风貌。“品古鉴藏”也是文人切磋艺事、交流经验的重要活动。比如文徵明曾先后两次绘制的《真赏斋图》,是文人品古鉴赏方面的重要作品。特别是文氏88岁所作的《真赏斋图》,既见证了文人与收藏家之间的深厚情谊,又表现了园林所构筑的人文环境、文化氛围与文人品古鉴藏是相得益彰的,使文人鉴藏活动获得了更丰赡的文化内涵。
明代世俗生活丰富,各种文艺样式诸如:小说、戏曲、版画等皆热衷于世俗题材的表现,风俗画也不例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画家张宏和袁尚统二人以苏州阊门水关为背景绘制作品。唐寅在其《阊门即事》中写到:“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五更市贾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可见当时阊门水关舟船拥塞的景象十分惊人。张宏的《阊门舟阻图》为扇面,虽画幅有限,但布局合理,以俯瞰的形式将阊门全景收入画中。而袁尚统的《晓关舟挤图》则视角独特,充满戏剧张力,将清晨之际阊门群舟争渡、人声鼎沸的热闹场面表现得分外精彩,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明代中叶苏州城的富庶与繁华。在表现普通百姓生活方面,画家张宏的《杂技游戏图》将各色市井人物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实地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风貌。与之类似的还有张宏的《农夫打架图》、李士达的《岁朝村庆图》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与上述作品不同的是,画家周臣的《流民图》则把视线对准了流离失所的乞丐,这在古代是极为罕见的。画家在题跋中写道:“正德丙子秋九月,闲窗无事,偶记素见市道乞丐来往态度,乘笔砚之便,率尔图写,虽无足观,亦可以助警励世俗云。”如此地写实,不加任何修饰,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表露无遗,表达了画家的深切同情,也实现了风俗画警世的社会功能。
陈杰《墨兰雪》中国画 130x100cm
陈杰《眠》系列之一 中国画 50x50cm
明代风俗画所能达到的艺术成就虽不能和两宋时期相提并论,却以强烈的现实性再现了明代社会的世态人情。明代画家以客观写实的观察方法、简练或细致的表现方法,展现了各阶层的审美趣味,为风俗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
1.王伯敏.中国绘画通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2.陈炎.中国审美文化史 (唐宋卷·元明清卷) [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3.王作堂.风俗画的艺术魅力与价值[J].美术观察,2005(11).
4.朱万章.从文人画到世俗画——明清人物画的嬗变与演进(上) [J].中国书画,2011(11).
陈 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艺术学院讲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