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王雪峰
王雪峰: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
自从打开国门与西方接触后,中国画的困境就一直存在。西方绘画最早进入中国的时间是明朝,当时传教士在传教的过程中顺便把西方绘画带到中国。到了清朝,西方绘画的技法已经引起了中国画家的注意。不过,当时中国并没有把西方的绘画放在眼里,只把它当作蛮夷的奇异玩物。直到鸦片战争后,西方各种新奇事物涌向中国,中国画家才感到了西方绘画的威胁。而西方绘画真正对中国画产生全面冲击发生于五四时期。当时的知识分子提出了中国绘画的革命理论并且普遍接受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他们认为西方绘画是先进的画种,中国因为落后,绘画自然也落后,只能学习西方。在当时绘画界看来,中国绘画和中国文化一样,已经落后于西方,再不革命、抛弃传统,中国绘画就可能灭亡。这种基于进化论的绘画理论在当时有很大的影响力,尽管遭到了一些人的反对,但由于当时中国面临全面的危机,学习西方、改造传统的绘画观占据社会主流。这为中国画的创作带来了困境,也是当代中国画创作困境产生的主要根源。
解放后到“文化大革命”,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传统文化遭到无情批判,逐渐被边缘化甚至抛弃,以至于中国文化失去了自信和自觉。在绘画领域,一些中国画家已经晕头转向,不知道如何创作,甚至连绘画题材都难以把握。“文革”后,中国再次打开国门,大量西方思潮涌向中国,中国绘画再次受到冲击。这次冲击可以说是以往冲击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传统已经被破坏,中国画还未来得及反思和调整便被带到“现代性”面前。另一方面,与以往的遭遇相比,当代中国画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经济价值直接左右着绘画的走向。中国画早已迷失了方向。对于中国画的未来,有人曾认为,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变化日新月异,中国画却一直处于一种保守的封闭状态,传统的思维已经极大地束缚了中国画家的创新能力,要重建中国画的辉煌,必须另起炉灶,丢弃传统。
绘画当然不是一个独立的领域,它受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中国画的现代化演变突显了这一点。当代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也是各种文化、价值理念相互影响和渗透的过程。西方凭借其文化霸权,不断侵蚀各国的文化和行为准则。可以说,全球化就是西方主导的一场文化洗礼。早在戊戌变法的时候,中国人就将国家落后的原因归结为中国传统的守旧与腐朽,需要借鉴西方的制度进行革新。中国画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自然也经历了一场争论。自鸦片战争以来,随着中国社会的演进,中国画也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冲击。对传统认知的错误,对西方文化的一知半解,加上国家的落后,造成了对西方文化的盲目尊崇,导致中国画精神的没落。
在全球文化相互碰撞的环境下,“国际化”、“全球化”、让很多艺术家身陷追求“当代”的误区。一些画家为了寻求突破,竟然直接拿西方绘画的美学理念来改造中国画。一时间,好像背离传统便是追求创新。画家往往只求外在形式的独特性,却忽略了形式的精神表现力和生命活力。我们生活在充满希望、机会,也充满矛盾的时代,一些画家缺乏深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从国际舞台上看,当代中国画并不是中国艺术的杰出代表,有时候连出场资格也不具备。灵魂没有了方向,行动必然迷茫。这便是当代中国画创作面临的文化环境。
在遭遇了一次次冲击之后,无论中国画家如何争论,中国画的传统辉煌早已不在。失去传统精神的支配,对西方文化又缺乏足够的认识,中国绘画不断陷入困境。改革开放以来,虽然中国大地出现了回归传统的倾向,但如今中国依旧与传统存在隔阂,处于一种“失根”状态,这在中国画领域体现得最为明显。事实上,当代中国画已经处在一个平庸期,无论那些主张全盘西化的艺术家,还是那些强调中西结合的画家,都没有实现令人满意的突破。当前,中国画家有必要对传统和现代性进行反思。当今世界,西方是世界文化的霸权,直接谈论“现代性”,我们很难与西方抗衡,而传统似乎已经很模糊,发掘传统智慧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中国画如今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究竟选择当代还是回归传统,这是目前摆在中国画家面前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越来越多的人变得急功近利,不能静下心来把握绘画艺术的新规律,以为中国文化已经落伍,缺乏科学的支撑,不值得继续研究;还有一些人则认为中国画代表了中华文化,是民族精神的象征,而西方绘画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几千年的思想和智慧,应该直接融合。这两种看法都有各自的理由,却也都显得片面。如果说中国画没有丝毫价值,为何它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至今仍受到一些人的推崇,并在世界绘画中占有一席之地?如果中西方绘画能够直接结合,为何那些所谓的融合中西文明的画作很少出现精品,却让中国画处于更边缘位置?
毫无疑问,中国画有其独特的魅力,其美学价值是不可磨灭的。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当代西方美术家一直所追寻的特质,在中国画中就能找到。越来越多的西方画家开始放弃客观物质的写实,转而追求意志和情感的显现,注重表现气质,追求神韵、线条、趣味,这些都与中国画的精神追求相一致。中国画并不强调直接写实,而更多地追求一种精神上的神韵,在乎感性与境界的显现。也就是说,中国画集中体现创作者的气质,重视的是“神似”而不是“形似”,现实中的材料只是一种表现手段而已。唐朝画家张彦远说过:“以气韵求其画,则形似在其间矣!”一幅画只要在气韵上下足了功夫,画中事物的外在形态便会跃然纸上。反过来,如果只是注重外在的“形似”,绘画便会落入俗套。这其实与西方印象派的观点有诸多相似之处。
中国画要展示的是气韵,气韵是一种生命气息,气韵呈现过程便是对生命律动的把握过程。当下一些作品只是图案的堆砌,依照画布大小进行随意铺陈,我们不妨将其称作连续图案。但是,这样简单的叠加有时却被看成创新。在市场大潮下,对创新的扭曲,已经深深影响了人们的审美心理,导致民众认知能力的退化。在一切以经济为中心的现代生活中,作品的审美价值经常基于它的经济价值,与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越来越远,艺术被当作商品来看待和交易。很显然,以一种功利的态度来看待中国画,必定离真正的艺术越来越远。离开传统气韵的作品,不论如何创新,都是无本之木。
中国画发展到当代已经有了很多的流派,但当代中国画坛却缺少经典之作,没有出现傲视群雄的大家。对于这种情形,有人便认为中国画已经成为过去,必须走别的道路才能重新与世界接轨,最好的方式就是用洋画的技巧来改造中国画。一些从国外留学回国的画家,由于对中国画追求的艺术精神一知半解,没有参透中国笔墨的玄妙,再加上西方绘画的先入为主,便轻率地认为中国画应该进入博物馆。在此期间,关于中国画向何处去的争论越来越激烈,有的人甚至主张“革毛笔的命”。殊不知,中国画传统源远流长,笔墨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自成体系,已经成了中华文化不可丢弃的一部分。中国画独有的气韵是其他艺术形式所替代不了的,这是中华民族美学的灵魂。有人曾引用石涛曾说过的“笔墨当随时代”来反对中国画的传统,但我们不能忘了,“笔墨”随“当代”仍然还是笔墨,它的精神内核不会变。况且,石涛还说过“借古以开今”,一种艺术风格的创新,总是在上一种风格渐渐染上时弊失去生气的情况下产生的,这决不是随时代的结果。直接摒弃笔墨,是对中国画未来发展不负责任的草率看法。
当然,现在也有人提出以中西结合的方式来拯救中国画,通过中西结合,可以做到兼收并蓄。但中西方绘画有各自的传统,把二者简单地融合在一起并不能解决问题。以何种方式结合?难道只是简单的拼凑,以中国的笔墨画西方的景物?一些人不了解传统,随意借鉴西方的技艺,这只会让中国画变得不像中国画。一个地域绘画风格的形成要历经长期的艺术演变和创造,它受当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体现着地域民众的心理、风俗、自然环境和思维习惯等多方面。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毕加索、梵高只能出现在西方,中国出现不了这样的伟大画家。这并不是说中华大地找不到绘画天才,而是因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像吴道子、范宽、黄公望这样的画家,西方也产生不了。只有将本民族的艺术灵魂发掘出来,才能产生不朽的画作,正所谓越具有民族性的艺术越具有世界性。西方当然也有深厚的传统,但西方的传统是在西方的水土上诞生的,它适应着西方民众的生活习性,未必合中国人的胃口。中国画的发展应该以中国固有的精神底蕴为根基,无论如何改变,最根本的民族特性是不能丢的。因此,不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而空谈创新,并不能为中国画带来光明的前景。传统艺术风格不是阻碍中国画创新的障碍,而是中国画创新的源泉。遗忘了老祖宗的智慧,不可能创造出优秀的艺术品。
我们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当今各国的绘画佳作,都是各民族在立足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它们都能从各民族的艺术风格中找到发展脉络。所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才是中国画的正确方向。坚持自己的民族性,并不代表死守传统。民族风格也是在不断变革中形成的,它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演变。我们要有不被西方文化同化的信心,看清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为艺术的精神而创作,不被市场所左右。只有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超越,我们才对得起祖先留下的遗产。
[1]周积寅.中国画之本质特征[J].艺术百家,2009,25(5).
[2]顾伟玺.论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中国画[J].艺术百家,2006(1):94-95.
[3]祝帅.当代中国画创新的文化困境[J].美术观察,2012(3):20.
[4]曾祥斌.中西方绘画构图原则比较及其差异性分析[J].艺海,2009(7):60-61.
[5]晋雅欣.中国画的“情”与“势”[J].美术研究,2008,01:98-1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