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高娟敏
艺术创作中的限制与想象力
——评舞蹈诗《红》的艺术创作特色
高娟敏
何谓舞蹈诗?有人说在于其动态表现具有诗的韵律和诗的意象;也有人说,舞蹈诗应创造多种意境,并且这意境应贯穿每个舞段;还有人说,舞蹈诗是未完成的舞剧等等。近年来,国内舞蹈创作涌现出大量“舞蹈诗”形式的作品,其简练且充满诗意的表述,可以最充分地发挥舞蹈艺术的特点。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楼巍策划和编剧、董杰编导的《红》便是一部可圈可点的舞蹈诗。这一作品令人耳目一新,完全颠覆了人们以往对主旋律题材艺术作品的印象。作品的编创者运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写意”手法,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出黑暗、走向光明的历史,成为一部较为成功的主旋律舞蹈作品。
曾记得有这样一句话“想象是舞蹈的最大财富”。笔者认为舞蹈诗《红》的成功之处即在于巧妙地运用了意象表达、对比手段和细节描述,利用舞蹈呈现的时间、空间,使人产生联想和想像,这时的舞蹈并不只属于编导和舞者,观众想像力的参与,也是其生命力得到真正绽放的力量。这也可以说是这部舞蹈诗创作的成功之处。
当今,一部主旋律艺术作品能深深打动观众实属不易。 什么是 主旋律舞蹈作品呢?主要是歌颂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歌颂我们的祖国,歌颂革命传统,歌颂改革开放的,有利于时代进步的,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作品就是主旋律舞蹈作品。历来由于一些作品空洞的说教形式,导致人们看到主旋律舞蹈作品,一般认为都是注重政治导向,紧跟形势的应景之作,注重宣传作用大于舞蹈艺术本身。这是由于一些为了完成任务匆忙上马、粗制滥造,形式内容华而不实的作品起了误导作用,致使人们对主旋律舞蹈作品形成了一些偏颇看法。
用舞蹈艺术形式展示革命历史,必须遵循舞蹈艺术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舞蹈诗《红》运用了舞蹈擅长的象征性手法,避实就虚,将中国现代革命90年历程中的人物、事件予以意象化,将客观历史史实转化成生动的舞台意象,凝结成浓郁的艺术情感,体现了革命红流从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弱到强,历经跌宕起伏,最后汇成波澜壮阔的红色大潮,发展成势不可挡的力量,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
以往革命题材的作品往往偏于写实,常常选取一个个具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展开剧情,如讴歌被俘的战士、英勇就义的女共产党员如何坚持斗争、宁死不屈等英雄事迹,但表现形式过于千篇一律、手段陈旧、重于说教,而近一个小时的舞蹈诗《红》却以崭新的视角及表现手段加以表现;作品分为序、红之渴、红之流、红之恋四个篇章。作品以诗化的艺术呈现方式,通过抽象的舞蹈语言,力求展现中国自新民主主义革命至改革开放30周年这段光辉岁月的历史画卷。舞剧总策划、编剧楼巍这样说道:“红,象征着力量、温暖、信念、希望……它是凝聚民族精神的颜色,足以概括中国共产党走过的路。何不避实就虚,将党的90年历程凝炼成‘红’,抽象升华到精神层面?”编剧如此独特的构想、较高的起点,无形中给舞蹈编导带来巨大的挑战:没有具体的人物事件、特定的历史场景,尤其是戏剧矛盾冲突,只以一幅幅充满意象的流动画面来表现深刻的主题。
这么大的“限制”是对董杰老师这样一位年轻编导的挑战,开始寻找符合一个个特定历史氛围的感觉,同时琢磨用什么样的舞蹈语汇诠释这些感觉。编导曾说“舞蹈诗《红》是以擅长自由抒发情感的现代舞为主体,也吸收了芭蕾舞、民族舞乃至当代舞的元素,不拘泥于某种特定的舞蹈形式,而让各种舞蹈语汇交织相融、难以区分。每个舞蹈语汇,都不仅仅是外部动作,都是内心的表达。”笔者认为,任何事物利弊并存,《红》的编剧带给编导如此的限制,同时也给予编导更大的发挥空间,留给观众的也是更开阔的想象空间。
写实性的舞台形象虽然便于观众把握和理解,但是也往往缩小了形象意义的阐释空间,往往使人就事论事,缺乏深远的联想和思考。而抽象性的舞蹈形象虽然没有具体的人物和叙事性情节,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模糊性、多义性,但是却包含了更多诗意的内涵和思想的哲理,更加耐人寻味,耐人嚼咀。作品用舞蹈艺术形式展示革命历史,必须遵循舞蹈艺术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舞蹈诗《红》做到了避实就虚,注重意象表达,从而达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所谓对比,即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举出来,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对比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观众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使好的显得更好,坏的显得更坏。舞蹈诗《红》创作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即黑衣舞者和红衣舞者安置在同一个舞台时空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舞蹈诗《红》始终展示了“红”与“黑”的强烈对比,让观众同时能感受到涌动着的两股力量,起初是红与黑交织、纠缠、对抗,而后是晕染开来的红将黑渐渐逼退,直到就像一抹抹炽烈的红霞将一整片天都染红了,喻示着革命的胜利。一群黑衣舞者无形中让人们联想到强悍、恐怖的恶势力,反动者,黑暗统治者,而红衣舞者,象征着希望之光、重生的信念和自由的翅膀,它为人们带来希望、带来理想,带来光明。红衣舞者人数由少到多,象征着革命队伍的发展壮大,“星星之火”成为“燎原之势”,他们身披的宽幅红纱随激情的舞步飞扬起来、飘得很远,喻示着共产党的革命思想在中国的大地上生根发芽,遍地开花。
舞蹈是一种视听兼备的艺术,舞蹈诗《红》运用色彩视觉上“红”与“黑”的强烈对比,象征性地显示了两种力量的对立与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作品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让人们在比较中鉴别,给人们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编导运用对比,可以巧妙地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舞蹈诗《红》中有一处舞台细节使笔者至今难忘。这一细节用舞台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几次会议,在作品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舞蹈艺术作为一种以抒情为主的艺术,受自身艺术形式的制约,一般很难表现重大政治会议之类的史实。这里,编导巧妙地用了长达6分钟的舞段,让5位舞者围绕一张书桌,用身体“讲话”,像是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书桌不时被推着在舞台上滑动,周围是围成半圆的黑衣舞者,形象地喻示着会议环境险恶,是在恶势力包围中秘密召开的。精彩之处是当桌子顺半圆快速滑动之时,黑衣人立刻被一一被扫荡击倒在地,让人联想到红色革命力量所向披靡,势不可挡。短短的舞段,意简言骇,形象再现了历史的氛围,涵盖了深刻的历史意义。此处的艺术处理令人拍案叫绝,可称神来之笔。
笔者认为,作品唯一不足之处,是最后一个章节“红之恋”。奔跑是该章采用的主要舞蹈语汇,从此章伊始直至大幕徐徐合拢,四五十名舞者始终在不停奔跑。表演者轻松愉悦,笑意盈盈,不时向观众挥手致意。尽管这一舞蹈形象是具有感染力的画面,来表现革命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但似乎与整个作品的那种声势磅礴、凝重大气的风格特点有些格格不入,与前面数章那种充满写意、诗化的艺术境界有所脱节,反差较大,稍有落俗套之感。但这也可能是编导为追求剧情完整的无奈之举吧。
著名编导张继刚曾谈到限制是天才的磨刀石,艺术天才是带着镣铐跳舞的人,绝对自由在艺术中是不存在的,没有限制就没有特点,没有特点就没有风格。在艺术创作中想象力是唯一无法限制的。对于艺术天才来说,限制就是激发火山爆发。最终《红》的成功恰恰应验了这点。
高娟敏: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副教授
责任编辑:雍文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