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孟 蕾
手工文化在现代文明中的重要性
——以手工陶瓷分析为例
孟 蕾
泰勒在1870年所写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明确提出了建构文化进化的阶段性发展。早期的人类学家普遍认为,文化发展遵循着这样一个规律那就是在外来更先进文化的冲击下,新的文化必然取代旧的文化。工业革命的爆发更明确地标志着人类社会与文化进入了阶段性的新发展。在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前期英国从手工生产转向大机器生产,技术变革的同时经济也发展了大的变革,后来逐渐扩散到世界各国,人类文明进入了工业化文明,从此人类的任何创造似乎再也无法与“工业革命”相割裂。“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的不断进步,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程度在工业化、信息化、科学技术的日益更新中迅速提高,似乎机械造物成为了人类社会创造物的所有代表。
但在高度文明化发展的今天,似乎我们越来越怀念手工的珍贵,心受净土之惑,身受现世之约。虽生活在现实的土壤上,却难以感受上天、自然、它物之情,恰好手工文化以它的自由与开放成为现代文明生活中难得的人文资源。也就是说,文明程度越发展,机械化、科技化水平越高,人们越离不开手工文化所创造的价值。究其原因,如果从手工造物的文本分析,在于手工文化呈现的“尽物性”、“尽人性”的文化境界,满足了现代“千篇一律”生活中现代人更高的精神追求;如果从文化研究的角度分析,在其手工文化以机械化产品不可替代的传承性保留了大量的丰富文化内容。
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人类的生存方式已经发生了彻底的改变。机械化包裹的人类生活已经不再是人与自然的共存关系,在“机械制造”一致化的生活模式与生活工具中大量充斥着对物性的破坏与人性的迫害。现代社会似乎已经演变成为人与机器的共存关系,那种感悟自然、人与物相通的生活已经渐行渐远。故在这种关系上产生的机械化产品只能桎梏人的多样性需求自由,物品还是以单纯物质感的一种或几种标准化的形式出现时,这样的产品就显得单调,即使红极一时也很难在长时期内满足现代人高层次的精神需求了。而手工文化却还保持着其平常性、单纯性、朴素性、异它性,手工作品也以自然、朴实、含蓄、不可重复地形象满足了现代人对精神自由的追求。手工作品秉持的是其实用、素朴的原则,避免累赘的造型、装饰、色彩,避免机器生产中的过分标准与精细,其凭借的是对器物本身素材所呈现的美感,用“匠心”保持器物该有的天趣与本有的物性,创造单纯、素朴的形态,物性与人性的相悦而解,相得益彰。而就是这单纯的性质、形态让其在实用上远比复杂之物来的便利,也正因非用人的智巧来驱谴物力的原则下所创造的文化境界才是人与器物该有的理想生活之美。手工产品是人生基本的生活用品,但他们的后面却包含着甚深的诗情画意,深厚的道德教化与文化精神。
手工陶瓷产品在制作过程中流露出的手工韵味美和人情美是任何机械化生产模仿不到的。由于制作工艺经过人的手的创造,其在器物上遗留的手捏痕迹或有意识地控制器物表面(如通过刻划 、镂雕 、堆贴 、刮削 、揉捏、拍击 、挤压 、模印、打磨、彩绘等)创作的肌理具有自然的独特手工美。除此之外,由于陶瓷特殊的材质与制作条件,釉作为独立的装饰语言在烧成过程中与不同的窑温相配合也可以造成很多独特的效果。而这一系列的手工技法与造物经验是陶瓷工匠们在自然纯熟的手艺中、在数十年的劳苦经验中不断反复实践和代代相传中获得的,这种贴近于生活的真实美感是单纯追求美感的陶瓷美术创作或追求产量化的陶瓷产品无法比拟的。在整体的手工陶瓷创作中,无论是人的直接作用或者是对材质和烧成中的人为控制都符合其手工陶瓷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此的手工作品虽乍看平常无奇,但其中所蕴含的实用性与艺术性是工匠们不惜费尽数十年的新老经验才得以的大成境界,对于热爱手工的人来说这也是最难以割舍的人性美。
另外,现代机械化构建的文明社会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外,也打破了文化产生的地域特殊性以及在地域背景下人类文明产生的基础,即地方社会群体。美国人类学家博厄斯提出,文化是指社区中所有习惯、个人对其生活的社会习惯的反映,由此决定人类的活动。在文化区范围内,如果通过对手工创造物在社会生活中的种种表现拟构文化发展史,那么这样的历史是基于整体社会文化的,是对文化产生的整体文明语境的充分利用。所以,手工创作物是人与物、个体与群体构建的不可替代物,它向来承载着对区域内群体文化有序传承的责任。手工造物是建立在物质性的社会基础上反复运用得到的系统知识,是在不断调整人类生活行为与思维后的形式法则,而法则的背后又建立着丰富多彩的生活组合。所以,手工文化的价值绝非仅仅局限于手工创造的物品以及手工创造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技术、装饰题材、绘制手段的研究,更包括手工创造物背后丰富的人类社会生活(生活习俗、行业组织、法规、语言、信仰等)。
我们不得不承认工业革命之后的人类生存发展了彻底的改变,而“资本主义工业和文化工业生产整体构成的日常生活机制,不仅形成了对人的“宰制”,而且更为可怕的是,工业化、机械化、区隔化的日常生活已经使人丧失了本真的主体性,使传统的优雅生活不再可能。”[1]实际上,在享受着机械工业带来便利的同时,我们也承受着机器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大批量出现的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陶瓷用品也承受着机器产品所本身具有的单调与乏味。一种“反思”的热潮开始席卷全球,无论是社会学家,还是设计师,或是普通的民众,都试图寻找到消除机械生产负面影响的方法。人们逐渐开始厌倦冷漠、单调、千人一面又缺乏人情味的工业用品,同时又不约而同地产生了一种回归自然的心理状态。
各地手工陶瓷生产能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其原因也在于此。传统陶瓷产区纷纷在上世纪末开始了转型,虽然工业化制瓷产品仍然占有现代社会生活中生活用品的绝大份额,但手工作坊又陆续回到了各大城市中,并成为各自发展的文化资源。而关于实现传统手工陶瓷生产的本土化现代转型也成为了继承中国传统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关注点。
全球一体化使整个人类社会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和文化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样的变化中,在机械物创造的人类世界里仍然有一只坚持盛开的大地之花,那就是手工文化。传统手工文化、手工技艺又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并在慢慢回到人们现代化的生活中,为我们整理现代生活形态、为我们装点现代的都市生活。它不再是落后的象征,也不会完全被机器取代,反而成为一种难得的人文资源。就如具有独立审美趣味的手工陶瓷而言,手工陶瓷生产过程中独特的工艺价值、工艺流程、以及生产这些器物的独特人群、审美倾向、信仰也成为了新的文化发展资源。
赞美手工文化不是对过去的反复、不是对机器的否定,更不是对人类文明进步下取得成果的质疑,而是为了在这个现代化的发展中找到我们的本土性,找到手工跨时代的生存法则。传统与现代未必对立,手工与机械未必对立,我们在机械化、工业化高速建设的今天无须摧毁我们的传统文化,包括完全抛弃手工创造。这样,我们的人文资源才能得以整体地保留,人性才能得到整体地发展,文化生存的大语境才能得到整体地保护。我们在认同机械化、高科技文明创造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手工所具有的机械化无法代替的优势,应该把此优势转化为社会发展的新资源,实现手工文化的现代价值,这才是我们探讨手工文化、保护手工文明要达到的目的。而唯有朝这个方向而努力,人类才有可能以柔和之状在缤纷绚烂的现代生活中灵性漫步。
注释:
[1]汪民安主编. 文化研究关键词.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269.
孟 蕾:景德镇陶瓷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