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生的战争

时间:2024-05-04

西篱

伟大,就是把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

2016年2月24日夜里,广东省云浮市云安富林镇云舍村贫困农民李章带,突然感觉胸闷加重了。这种难受的状况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他很久没法去地里干活了。他喘息着,瞥了一眼电视机,正好看到一个瘦骨嶙峋但挺着个巨大肚子的小女孩,被父母牵着手摇摇晃晃走进医院。

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大家》栏目,正在播放专题片《无畏挑战——外科专家李朝龙》。

画外音:“这个11岁的女孩冰冰来自黑龙江,小小年纪已经被病魔缠身长达10年。2009年,她被哈尔滨的医院检查出卵巢肿瘤,手术切除后复发,之后,冰冰的父母便带着女儿开始了漫长的求医之路。冰冰沉默寡言,难以想象这个弱小的女孩如何拖着病体四处求医,并面临一次次的精神打击。随着肿瘤的膨胀,她的生命也面临着巨大的威胁。冰冰的病情一天天恶化,全家人在绝望中煎熬着。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从媒体得知广州复大肿瘤医院的医生曾经救治过一位同样长有巨大肿瘤的卵巢癌患者彭细妹。冰冰一家四处借钱来到了广州,在广州复大肿瘤医院,她将面临自己最后一次求生机会。终于,有一位医生准备接受挑战,摘掉她的肿瘤,他就是李朝龙教授。

“李朝龙是一个军人,同时也是一名外科医生。最让人铭记的,莫过于1996年他主刀完成的亚洲第一例多器官联合移植手术。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里,依然轰动了无数国内外的媒体,《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美国之音、香港《大公报》、《羊城晚报》等都做了大篇幅的报道。他的成就放在今天也是不可复制的,多脏器联合移植对众多外科医生来说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

“李朝龙是一位医学创新者,他对医学的思考从没停歇。四十多年的外科经验使他明白,一把手术刀一台手术也仅仅只能救一个人,即使不分昼夜地做手术,能救的人也非常有限,况且单靠手术刀和西药很难解决众多的疑难杂症。他整理继承祖上传下来的传统中医配方,并结合实际运用在自己的临床当中。他用清、补、运法则调节人体精、气、神、血、水的阴阳失衡所引起的盈、亏、毒、结、阻症,治愈了无数疑难杂症。广东四会监狱的肝癌三兄弟被他治愈。三位患者的癌龄都已超过十年,但健康依旧。”

57岁的农民李章带看得流泪。他看到身穿绿色手术服的李朝龙教授左手抱着大肿瘤,右手细致操作,感到揪心,自言自语:“你也很累啊,我都想帮你抱啊!”

“2014年7月15日,患卵巢癌肿瘤4年的11岁女孩韩冰冰终于在广州复大肿瘤医院顺利切除30斤重的巨大肿瘤。搬去压在身上多年的‘大山后,冰冰第一次大声说出了心里话:‘我很开心,因为我终于可以看到我的脚了!”

电视里,李朝龙的同事徐克成教授正在接受采访。徐教授说:“什么叫伟大?伟大不就是把不可能的事变为可能吗?”

农民李章带尚无力思考“伟大”的问题。

即使在南方,这也是个寒冷的夜晚。他哆哆嗦嗦地把自己裹进被子里,继续说:“要是能找到这个好医生给我治治……但是我害怕,也没钱做手术啊……”

时长40分钟的专题片,讲述原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首任肝胆外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朝龙在外科手术方面创造的种种奇迹,以及他数十年潜心研究中国传统医学,创立崭新的医学理论体系——华医学,应用中药治疗各种疑难病症的故事。他用中药治好了让人们望而生畏的肝癌、肺癌、乳腺癌等等疾病。

2016年4月,中央电视台4频道和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健康频道《中华医药》栏目,在全球同步播出李朝龙讲授华医学的网络公开课视频,引起巨大反响。深圳市民文化大讲堂、广东中医药大学、东莞理工学院等纷纷邀请李朝龙前往演讲。

“医学技术日益发达,但新的疾病不断出现,病症也日益复杂化,单靠手术刀和西药,很难解决众多的疑难杂症。中医中药用得好可治百病,这已经被華佗、李时珍、张仲景等传统名医所证实。中国的医学家,应该‘以身试法,要兴中医、惠人民,必须要与时俱进,吸取现代科学成果和营养,将中医中药带进新时代。”

他的声音,亲切、沉着,饱含大医的自信与军人的坚定。当他提出“医学教育应成为国民基本素质教育的一部分”的时候,听众热烈鼓掌。他创立的华医学和他的著作《华医学(纲目)》,就是一部简明实用、人人都能读懂的医书。他认为,实现医学的大众化,是每个医学家的责任。

在李朝龙的多次演讲中,大病痊愈的农民李章带,总是默默地坐在后排。回想李教授给他治病的过程,他的眼眶又潮湿起来。

2016年的5月底,李章带因心前区疼痛晕倒,在云浮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诊断结果:高血压3级(极高危组),高血压性心脏病,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极重度),心功能3级,慢性胃炎,轻度贫血。医生建议转到上级医院行换瓣治疗,其间三次给家属下病危通知单。转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就诊,院方通知马上住院交费,安排手术。手术费用需11万元,有各级扶贫办开出的贫困证明,减到9万。李家人东拼西凑、到处求借,也只凑了不足4万。

一想到承担手术的风险及术后巨额的护理费、药费,李章带浑身发冷。他不想拖累儿孙,放弃治疗悄悄回家了。

“等死吧!”当时他绝望地想。

一个老乡亲来告诉他,那个多年来一直为村民们义务开药方的李教授,来村里扶贫了!吃李教授开的中药,几十块钱就治好大病!

李章带激动起来:“李教授是不是叫李朝龙?”

早在1975年,李朝龙就常常送医送药到基层。

那时,他带领南方医院的医疗扶贫小分队,走遍了粤北地区。他到乐昌黄圃公社卫生院帮助工作整整两年。那个地方的农民患胃病的很多,不少人因为长期得不到治疗发展为胃癌。为了做胃癌手术,他在简陋的环境里建手术室,大冬天,为了给手术室加温,在屋壁上嵌汽油桶,由村民在室外烧火,通过汽油桶给手术室供暖。做了多少台手术,已经数不清了。他不收红包,农民们送一点土特产,他也不要。一个患夜游症的十来岁的小男孩来看病,却没钱付药费,李朝龙替他付了。春天,乐昌的山野开满了杜鹃花,吃了一段时间中药后不再夜游的男孩摘了红艳艳的花来,插在李朝龙办公室的窗户上,在李朝龙的记忆里,整个春天都是美丽的杜鹃红……

1991年,他深入南沙群岛巡回医疗,给守卫在祖国南大门的解放军官兵体检治病,一去就是一个多月,海风吹、烈日晒,他又瘦又黑,回来时妻子竟然差点认不出他。

从2003年至2010年,他到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的基层医院进行传、帮、带,把大医院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传授给基层医护人员,并开办研究生班,为基层医院培养人才,开展肝脏移植、微创外科、大动脉外科等疑难手术,帮助中山小榄人民医院、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培养了一批学科学术带头人。他的学生遍布广东各地基层医院,他曾被韶关市政府授予荣誉市民称号。韶关那个被他用中药治愈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娥婆婆,如今常独自到广州游玩,每次都带来一大扎粤北山区的艳丽野花送给他。

2015年底,李朝龙偶然看到一项资料,国务院扶贫办最新摸底调查显示,全国现有的7000多万贫困农民中,因病致贫人口达到42%,有近3000万人。他心里一紧,立刻叫助手找来广东的资料。

经济大省广东,贫困发生率也有4.55%,而全省相对贫困户的5种致贫原因,因病占第一位,达到36.2%。

李朝龙坐不住了。从此,他除了手术和坐诊,其他时间全部投入自发的医疗扶贫,为贫困地区的老百姓送医送药。距离广州200多公里的云舍村,就是他常去的地方。

他与广东省内云浮、乐昌、乳源、封开、佛冈、英德等地的政府扶贫工作人员接洽,自费投入,义务为这些相对贫困地区开展健康扶贫……

2016年5月,他将医疗扶贫扩大到边远省份,只身前往云南少数民族地区,考察五个贫困县的医疗现状和中医中药应用情况。

2016年6月初的一个周日,李章带听说那个电视上介绍的医生,善于用中药医治疑难杂症,到云舍村扶贫来了,赶紧叫儿子扶他出去。还没走出家门,他看见李教授带着学生和助手,从村道上来了。

李章带激动得呼吸困难:“是他,就是电视里的那个!”李教授看起来就50岁左右,面容温和,李章带感觉他非常亲切。

“你就是李教授啊!你是好人,了不起的好人。我没钱做手术啊!”

“别哭别哭。”李朝龙伸出手替李章带揩掉眼泪,仔细翻阅病历。少许,他抬起头来:“我这就给你开药,你放心,不需要手术!”

李章带服用李教授开的中药,第四天睡眠好转、胸闷气促明显减轻。

李朝龙根据他的身体变化,每隔一段时间就将药方配伍做调整。

服药20天后,李章带的不适症状全无,就像多年前一样,又可以上山砍柴下田耕作了。整个治疗过程所花药费仅1200元。李章带种了许多火龙果,从育苗开始就是他一人耕种。红色的火龙果挂果的时候,他拄着锄头,站在地里,特意叫家人拍了张照片,寄给李教授。照片上的他,笑容满面,精神十足。

真正决定人的社会地位的,

不是财富和官位,而是美德和人品

在李朝龙的生命历程中,有些画面,永远定格在彼时时空,成为他记忆中最温暖深情的一部分,随时可以呼唤他的心灵回归。

1954年的秋天,潇湘大地,一片清凉,荆棘丛中的小路近10里,似长长飘带,时而蜿蜒时而舒展,连着小学和祁阳县龙泉头湾屋李家。李家6岁的孩子朝龙放学了,他沉默的嘴唇紧抿,微黑的小脸隐隐透出笑容,一路奔跑,赤足拍打光滑的村路噼啪噼啪响,身体运动的惯性带动的四肢,充满弹力,仿佛要飞……

到家,他将肩上的书包换成两个竹篮,迅速牵牛出去,迎着黄昏的亮光来到草木茂盛的山丘上。牛儿开始它的晚餐,他在旁边挥动镰刀割猪草,把其中的艾叶、益母草、车前草、马齿苋等仔细拣出来分装。他已经跟父亲学认了几十种草药。打完猪草打柴火,砍下干枯的荊棘条捆成个。猪草、药草和柴火全是自己背、扛,绝不让牛儿负担。乡亲们不一定能明白这孩子天性中对万事万物的宽厚之情,年底却也评他为“牧牛模范”。

6岁的“牧牛模范”得到的奖品是一条毛巾,他藏在书包里。他的班主任陈老师,正在哺乳期。有一次,他早上放牛没吃早餐,赶到学校时,饿晕在教室里。陈老师抱起他,准备喂他吃奶。他红着脸躲开了。从此,在他心里,陈老师就像他的妈妈,她是世界上最美的人,只有她可以拥有这雪白的毛巾。

寒冬降临,大雪像白袍子覆盖大地,祁山白雪皑皑,湘江两岸一望无际,寒冷肃穆。瘦小的朝龙偎在祖母怀里,学《本草纲目》。从有记忆时起,他就跟着祖母、父亲,看他们用草药给村民治病,瘟疫腹泻、刀伤烫伤、呕吐出血、发烧头痛……从不收取一分酬劳。祖母说,药是土地给的,人和牲畜万物,都是土地养的……《本草纲目》是祖父留下的,黑色的封面,线装。

李朝龙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但是,征兵体检时,他因为体重太轻不过关。他失望得要哭了。

负责体检的张军医看他的双手、肩膀全是厚厚的老茧,问:“你在家都干什么活?”

“挑水放牛喂猪种地,上山采药,洗药切药熬药……”

张军医动容:“你懂药?”

“我家世世代代,给十里八方乡亲治病。”

张军医激动起来:“你等等!”

部队缺医生。

他在征兵办公室外的地上坐等了一整天,父亲劝他回家,他不走。他相信军医叔叔不会骗他。果然,天快黑的时候,张军医回来了,手里捧着一套军服,递给他。

是张军医让悲伤失望的李朝龙重新获得了入伍的机会。

这样的幸运,在他的生命历程中再次降临。那是许多年后,李朝龙考取中山大学附属医院肝胆外科专业研究生,但录取通知书却在交换过程中失踪了。久等不到通知书的他,心情焦灼,去到中山大学附属医院,看到一个教授模样的人,自报姓名,立刻就被那人紧紧抱住了——那就是他的导师曹教授,正焦急地联系他。曹教授说:“肝胆外科人才太少了,我要感谢你选择并报考了这个专业啊!你看,一共只有3个人报考,而且只有你考上了!”

李朝龙想,如果自己是火种,张军医和曹教授就是点亮他的人。那时,他第一次反思命运:当兵是补录的,研究生的入学通知书也是补发的……命运也许并非人们所说,由性格、细节或是什么什么决定。而是由善良的愿望所引导和庇护的。

李朝龙到部队后,当过炮兵、步兵、通讯员。

一天,战士们正在操练的时候,他瞥见远远驶来的摩托车,载的正是张军医。他没有停止动作,心里涌起一股暖流。

张军医的确是来找李朝龙的。他老远就对李朝龙的连长说:“李朝龙呢?李朝龙呢?我招他来是要当军医的,你们搞什么搞!”

又是很多年后,老连长到南方医院治病,是李朝龙为他做的手术。老连长说:“朝龙啊,张军医说我搞什么搞,那时我是想培养你当干部的啊!是他搞什么搞!”

李朝龙笑了:“老连长,如果没有他搞什么搞,我今天就不会有机会帮你做手术啊。”

“那是那是。”老连长满意地说:“你做的,我才放心。咱们连,就出了你一个教授!”

张军医一心要把李朝龙培养成优秀军医。部队缺医生,更缺医药。卫生所里只有土霉素、酒精和十滴水。

记忆力惊人的李朝龙虽然能记住药典里上千种药材的形状和药性功效,但巧妇无米,连战友们的感冒发烧都无法医治,李朝龙焦急万分,向首长申请外出采药。

广东东莞大华山,李朝龙独自在山林间找药一个多星期了。每天,他凌晨就进山,直到天黑才回。

当广袤山野被暮色笼罩,他视物不清,抬起头,却直不了腰,双腿也累得站不住,“啪”地伏倒地上。

“李医生!李医生!”

李朝龙被通讯员急切的声音唤醒。

张开手臂俯卧在地的李朝龙迅猛弹跳起来,右手按住腰间的手枪:“什么情况?”

“你没事啊?天黑了,你还没下山,我摸上来,看你一动不动躺着……吓死我了!”

李朝龙笑了:“亿万年来,大地生长的一切,都是为人的生存所准备。天人合一,万物和谐。亲近大地,宛若亲近亲人!”

“李医生,你是诗人呀!”

“去你的,我才不是诗人。我是军人!药材够了吗?”

“装了满满一卡车了!”

“回部队!”他高兴地命令。

“以意念化生万物,难免虚妄。存在的道,就是要不遗余力地劳作、不遗余力地为他人服务,回馈大地,回馈祖先和同胞,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生命过程。”

“李医生,你说什么?”开车的通讯员扭头看他,“你看你,下巴都长满青草了,哈哈!”

“啊?”他清醒过来,“不好意思,我从小爱自言自语。回去第一件事,就是割下巴的草,整理仪容。虽然车厢里只有咱俩,我却还真有硕果累累、浩浩荡荡的感觉。你说是不是?”

“那当然,咱部队里第一次有这么多药材啊!”

回到部队,首长和战友们都乐坏了。

首长把准备做篮球架的木料捐出来做药柜。炙药,做饮片、药片和药丸,李朝龙忙得不亦乐乎。

他在木板上凿出密集小圆坑,填进药泥。“哗哗——”木板翻过来时,药片像雨点一样洒落。

20世纪90年代,李朝龙创建了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肝胆外科。

肝,人体里最大的不可或缺的解毒器官。肝脏的功能大概是人体器官中最复杂的,据研究,在肝脏内发生的化学反应有500种以上。

李朝龙最早开展腹腔镜手术,最早进行肝癌切除手术,最早诊断出内脏缺血综合征等疾病,最早……他的一系列“最早”,不仅是国内医学领域的“最早”,也是国际医学前沿的创新和突破。

中国是肝病大国,乙肝病毒携带者达到10%,華南地区是肝病高发区域。对于各种肝病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移植是较为理想的选择。

目睹那些因肝功能衰竭而陨灭的生命不得不永远离开这个世界,李朝龙开始肝移植的研究。

20世纪下半页开始,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肝移植让病人获得新生,成为医学世界先行者的梦想。

世界首例人体肝移植,是在1963年,美国科罗拉多大学丹佛卫生科学中心的托马斯·斯塔泽教授完成的,受体是一名3岁患儿,术中死亡。直至4年后,坚持不懈的斯塔泽教授终于成功完成一例儿童肝移植,该儿童生存了400天。

我国最早一例肝移植手术,是1977年上海瑞金医院和同济医院联合完成的。受体术后生存52天。

1978年9月,第一军医大学附属医院外科将肝移植研究提上议事日程。从此,李朝龙踏上了器官移植的艰难征途。

当时,国内肝脏移植的资料完全空白。李朝龙和已经组建了UPMC(匹兹堡大学医学中心)移植科的斯塔泽教授频繁联系,了解斯塔泽教授的最新研究信息。

经过11年的努力,1989年,李朝龙的专著《肝脏移植》由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我国第一部肝脏移植专著。该书的出版,推动了中国医学界的第二轮肝移植高潮。

斯塔泽教授收到李朝龙的专著,异常高兴,全力邀请李朝龙去匹兹堡移植科工作。

李朝龙心动了!

那是世界最最前沿的研究中心啊,有成熟的技术和团队,有学术资源、病例资源,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在那里,他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研究!

但是,李朝龙珍惜自己的中国军人身份。失去匹兹堡移植科工作的机会自己将终生遗憾,他仍选择了放弃。

后来,斯塔泽教授得知澳大利亚Princess Alexandra医院外科主任Russell W.Strong博士也给李朝龙发了邀请信,再次恳请李朝龙能够从悉尼辗转到美国工作。

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给李朝龙寄来的赴澳申请表,就像天上扔下的一颗炸弹,李朝龙被请进第一军医大学校长办公室。校长和他谈了一个多小时,劝他留下来。

1991年,李朝龙到美国参加国际外科学术会议,担任大会主持人,见到了神交已久的斯塔泽教授。

热情的拥抱之后,斯塔泽教授又开始急切地游说。与会的同行也坦诚相劝,说如果李朝龙留在美国,以他的技术和学术造诣,必定能成为斯塔泽那样的世界名人。

李朝龙一夜未眠。

他太想留在匹兹堡医学中心工作了。

但是,军人意识、医者使命,让他产生了新的想法:中国是肝病大国,中国的肝移植技术急切地需要发展起来,他应该留在国内,帮助自己的同胞。

害怕自己会动摇,会议还没结束,他提前飞回了广州。

他对妻子说:“朋友们劝我留在美国,那样我将成为世界一流的外科医生。但是,我就留在中国,也一定会成为世界一流的外科医生!”

最怕那样一种眼神

从医近50年,李朝龙数不清自己做了多少外科手术,又用中草药挽救了多少濒临死亡的患者。闭目歇息的一瞬,就有许许多多面孔在眼前一晃而过。

他尤其无法忘记梁锦河那张瘦削的脸。

那是典型的肝病患者的面孔,消瘦,发黄,皮肤看上去薄而脆,就像一张存放过久的纸。

那是1996年。那时,恰逢李朝龙完成了20多种肝脏微创手术,种类和数量均居当时国内领先和世界先进行列,并经过100多例大动物器官移植实验,按计划进入临床过渡的准备。

5月,广东从化县农民梁锦河在家人的搀扶下,出现在李朝龙面前。38岁的梁锦河,有气无力,情绪淡漠。详问病情和交流后,他忧郁的眼里涌出了强烈的求生渴望。

李朝龙教授最怕这种眼神。每当看到病人这种眼神,他的心中就会升腾起无限的悲悯,就想为他们拼命!

CT检查提示:肝内多发占位。

梁锦河肝癌手术后存活已经接近5年,这次的肝癌复发,又将死亡的威胁逼到了眼前:肝癌复发伴肝内及肝外转移,还累及腹腔内除心肺以外的其他器官。腹主动脉旁已有肿大淋巴结,肝内门静脉有癌栓,其肝癌已经是晚期。李朝龙在大动物实验和临床实践研究发现,肝切除75%并不影响生命存活,但梁锦河的肝已没有可留用部分。

李朝龙只要一闭上眼睛,就看见梁锦河薄薄的皮肤下凸起的颧骨,以及一双眼睛里对他的恳求。

他要做出一个决定……

当时,中国国内肝移植已有140多例,但大多数进行肝移植的患者生存时间都没有超过1年,死亡原因主要是感染。

医学本身就是冒险。但险途中会有什么样的遭遇?会有什么样的意外让人措手不及?晚上下班后,李朝龙去病房陪梁锦河聊天。

“李教授,你一定要救我。”梁锦河用手指指自己的腹部,因为用力说话,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我这个不行了,你给我换个好的,你一定要帮我!”

“你不止肝不能用了,其他一些器官也不行了。”

“总之,你要救我,一定要救我。”梁锦河抓住李朝龙的手,眼里泪光闪烁。

会诊会在肝胆血管外科医生办公室召开。

空调机呼呼地吐着冷气,李朝龙厚实的嗓音令室内的空气有些凝重:“该患者肝癌术后复发诊断明确,门静脉已有癌栓形成,腹膜后淋巴结已有转移。因此,我认为该患者不是腹部器官移植的理想受体。仅仅移植肝脏是无效的。”

“哦?你的想法是?”年过70的周正端教授问。他是中晚期消化道肿瘤综合治疗方面的权威,是李朝龙尊敬的前辈。大家和他一样,以为李朝龙要放弃这个病人。

“我的想法是,或许可以考虑行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

“哦?”大家有些意外,低声议论起来。

李朝龙解释:“此种移植术目前国内没人做过,全亚洲都没有。全世界范围嘛,如果我们做了,就是第四例!”

李朝龙稍停顿,放缓语速,说出他的想法:“综合起来,此种移植术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技术上只须吻合几根大血管及肠管。第二,排斥反应会较单纯肝脏移植轻。第三,我们也会面临供体器官的灌注与提取等方面的困难。供体质量是移植能否成功的关键。再有一个难点,就是受体病灶的彻底切除手术。”

其实,所有难点,他已有了充分考虑:“对于本例患者,我主张采用的术式为肝、胰、十二指肠等器官联合移植。”

会诊会开了几乎一整天。

如果不是李朝龙深思熟虑,如果不是他坚定不移,没有人敢确定这个手术、接受这个南方医院外科史无前例的挑战。

经过充分论证和筹备,一场无声的战斗即将打响。

它令人期待,又略有不安。

在等待中,医院联络部传来喜讯,供体找到了!

术前大讨论,参会人员范围比会诊时扩大了,所有手术相关科室的人员全部参加,肝胆外科的医生办公室坐满了人。李朝龙的妻子和侄女一个负责病理分析和提供生物化学数据,另一个负责血液供给,此时亦在座。

主角当然是李朝龙。他行,大家就行,他有信心,大家就有信心。

他的声音坚定有力,不快不慢:“手术首先要进行的,是供体器官的切取。主要步骤为:快速开腹、开胸,心内注射肝素,从胸主动脉插入气囊导管至胸腹主动脉交界处,充气阻断血流并灌注……”

他介绍得如此详细,似乎将一台正在进行中的手术展示在大家眼前——

他开腹利索,没有一点血。腹腔,白色的腹膜和发黑的肝脏。引流管。李朝龙在腹腔里摸索的左手,和像握笔一样紧握柳叶刀的右手。他打结纯熟,剥离和器官粘连的肿瘤干净、快捷。

他讲解的声音像影片的画外音:“如果此时出现移植肠出血或存活不良,则切除供体十二指肠和胰头、体,改为肝、胰尾移植。固定好移植器官,肝上、下各放一根引流管,结束手术。”

事实上,对该手术,李朝龙一共准备了3套方案。他在会上给大家介绍的是正常情况采用的方案。还有其他两套方案,是在出现可能的意外和困难时,将视手术的情况再决定是否采用。

当天傍晚,他带领器官获取组全体成员,风驰电掣般奔往远离城市的某地。在手术车上,他召开了供体手術的准备会议,让大家将即将进行的手术细节口头演练、完全熟悉,又复查了手术器械和物品,一切完备。

鏖战即将到来的前夜,李朝龙还在灯下反复检查和梳理手术方案。供体组的同事们已经沉睡了,李朝龙踏着寂静走出房间,呼吸陌生的田野的清香。回想起来,多年来的“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实验研究”过程十分艰辛,大动物实验一百多次,实验技术非常成熟。他这些年的实验,就是为拯救梁锦河们而准备的!

四野虫鸣如织,如置身音乐的海洋,李朝龙又有了大华山采药时那种俯身向大地的冲动。大地,可以给他力量!

珠江的支流在远方闪光。

雾霭在黎明到来时悄悄退去,东方的天空光明集聚,金黄的颜色来自宇宙,无限开阔高远。地球均衡转动,太阳即将升起,新的一天开始,无数新的生命或许已经来到世间,而那些苟延残喘的病者,他们被疾病折磨,疼痛,煎熬,被死神威胁着……

晨露沾衣,天已黎明。李朝龙虽然一宿没睡,但浑身充满力量。

他叫醒同伴们。

当平原上的城市还在宿睡中,他们的手术车已经穿过宁静的街道,于6点半,准时到达取器官的地方。

亚洲首例多脏器联合移植纪实

国内外的器官移植,至少有3个主刀医生,分别完成供体器官摘取、修剪、受体植入。

但是,当时的条件,只有李朝龙一人要完成这3种手术。

他无所畏惧。

面对手术,他最信任的人只能是自己!

上午9点,手术车驶回广州,供体手术在手术车行进过程中施行。

供体仰卧于手术车内手术台上,胸腹部皮肤消毒铺巾,李朝龙主刀,助手们分立左右。

他握手术刀的手势,和别的医生不同。他如握中国毛笔般轻握柳叶刀,取十字切口,开胸、开腹……

纷乱的世界被屏蔽在车外,几双戴白色手术手套的手在忙碌,有序、默契——

经腹主动脉插入带气囊导管,阻断胸主动脉和肾动脉平面的腹主动脉,显露肠系膜上静脉,经肠系膜上静脉插管灌注UW液。

导管以UW液灌注肾动脉以上、胸主动脉以下区域器官。同时切开胸内下腔静脉作为液体流出道。

UW液开始灌注腹部器官。这种无色的灌注液主要含有乳糖酸,能减轻冷藏时细胞的肿胀,可保持供体内脏处于低温无氧状态,并可继续向其供给一定营养的物质。

下方在腹主动脉分叉处阻断。

动脉灌注的同时,从肠系膜上静脉灌注门静脉系统,同时向腹腔内放入大量冰屑以快速降温。

在胃体部和胃窦部之间切断胃。

缝闭胃近端。

从胃幽门上方切开,经胃远端插入导管并关闭胃。

经导管用灭滴灵灌洗胃、十二指肠和近端空肠部分小肠至完全干净,然后,灌注肾保存液。

最后灌洗胆道:用9号针头穿刺胆囊,抽空胆汁。

经胆囊插管抽空胆汁。

先用肾保存液灌洗胆道,然后换用UW液冲洗胆道和胆囊。

至此,李朝龙教授仅说了一句:“所需移植器官灌洗满意。”

在持续灌注下,他开始游离并整块切取肝、胆、胃、胰、脾、十二指肠和部分空肠(约30cm),并连带一段肠系膜上静脉、腹主动脉和肝上、肝下下腔静脉。

在他利索的刀下,供体器官,包括肝、胰、十二指肠连同肝后下腔静脉、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近端一部分、肝外胆道、腹腔动脉及分支、腹主动脉一段的完整大块,被切离了腹腔。

新鲜健康的供体器官被放入低温冰屑口袋,四层保护,再放入恒温保存箱内。

至此,供体手术完成,非常漂亮!

李朝龙教授脱掉手术手套,助手将电话递给他。

“手术室!”他的声音充满喜悦,“供体获取成功,请做好受体手术准备!”

按照事先规定的程序,手术室接到李朝龙电话后,立即对受体开腹探查,吸尽腹水并留样本送检,探查病变范围,了解有无腹腔种植转移、膈肌侵犯以及术前未发现的转移灶。如果上述情况存在,要向李朝龙报告并及时请示校院首长。基本预案是扩大手术范围,尽可能切除病灶,并用5-FU浸泡腹腔……

“一切正常,手术室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

听到对方的回答,李朝龙满意地挂了电话。

救护车一路鸣笛,以最快的速度飞驰。

回到医院手术室的第一件工作,是修整供体器官。

新鲜健康的器官放进冰水中修剪,李朝龙手指发僵。他反复握拳,让双手血液充分循环,保持手指的灵活。

气管插管,气管内全麻加硬膜外阻滞麻醉。

已经被麻醉的梁锦河仰卧在手术床上,非常安静,除了胸部依然在起伏,整个人的存在仿佛已经物化,完全摆脱了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纠葛。他那几乎没有脂肪的瘦削的身躯里,疾病带来的痛楚也似乎消歇了。

手术需要剖开膈肌,极有可能影响病人呼吸;手术需要阻断连接胸腔腹腔间的下腔静脉,以防大出血,这很可能造成病人低血压并危及生命;因为手术持续时间极长,病人心脏可能会承受不了,会衰竭……手术室的角落,预备好了人工呼吸机、体外静脉转流器,以及心脏起搏机,助手们进行术野常规2.5%碘酒、75%酒精、脱碘,铺无菌巾、单和切口保护膜等程序,护士按分工在器械台、手术台就位。

李朝龙仔细修整供吻合的血管,仔细结扎各分支,然后检查是否有渗漏。确保无渗漏后切除脾脏,结扎各韧带,行胆囊造瘘。

器官修剪完毕,再次装入袋内,浸泡在冰水中待用。

1996年6月14日,全世界第四例、亚洲首例多脏器移植受体手术,于12点50分23秒开始。

手术衣、帽、口罩将每个直立的人裹得严严实实的,只在口罩和帽子之间露出眼睛,神秘、深邃。

李朝龙双腿张开站立以放低身体接近病体,如挥写书法作品一样轻握柳叶刀,取术野上腹部“人”字形切口,快速而无声地切開皮肤。

切开皮下、腹直肌鞘、腹外斜肌腱膜。结扎止血。结扎并切断各层肌肉。

切开腹膜进入腹腔。

肝脏上方紧紧压着下腔静脉的巨大恶性肿瘤暴露在眼前。

“这家伙,至少有4公斤左右!”

他洗手探查。

受体腹腔内有少量淡黄色清亮腹水,约300ml。

李朝龙握住患肝,仔细观察,嘱咐助手详细记录:“肝内充满弥漫性癌灶。网膜、横结肠与肝粘连,但无癌侵犯。”

肝旁边是脾。

“脾增大。胰头后淋巴结肿大,直径约3cm。右肾上腺可见直径4cm转移灶。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未见明显异常。腹腔内未见种植转移灶。腹腔内脏静脉增粗。”

李朝龙示意助手换刀。他首先将横结肠与肝之间的粘连分开。

结扎切断胃结肠韧带、脾胃韧带、肝胃韧带,保留胃左动脉。

在胃体近端横断,保留胃近端约30%。

分别缝合关闭两断端。

“注意监测心电、血压、脉搏。”

“心电、血压、脉搏正常!”

“体温?”

“31.4℃!”

“太低了。”

“李主任,该怎么处理?”

“不怕,会升上来的!”

李朝龙开始游离十二指肠,将十二指肠连同胰头向左游离。

切开屈氏韧带。

在小肠系膜根部显露肠系膜上静脉。

结扎切断脾结肠韧带,分开脾肾韧带。

由于患者脾大,影响术野显露。他结扎切断脾蒂,切除脾脏。然后沿胰上、下缘切开后腹膜,游离胰腺至胰头部。

“血糖明显升高!”

“滴注胰岛素!”

“好!”

“血糖情况?”

“已经维持正常至稍高状态。”

李朝龙在距屈韧带约30cm处横断空肠,缝合关闭两断端。结扎切断近断端空肠系膜,将之和十二指肠水平段和升部一起,完全与横结肠系膜、肠系膜上血管完全分开呈游离状。

从胰头下方向上游离显露肠系膜上静脉和门静脉移行部。

沿右第五肋间隙开胸。进入胸腔。

切开膈肌。

游离肝脏,分离显露肝上、下下腔静脉。

分别从左、右两侧在腹膜后游离肝后下腔静脉,试行阻断肝上下腔静脉。

“输血!”李朝龙轻声命令。

鲜红的新鲜血液经患者上肢汩汩注入。李朝龙观察受体循环功能。

循环功能稳定。

换刀,阻断并切断肝上、下下腔静脉和门静脉末端,将肝、胆、胰十二指肠和胃大部一并完整切除。

在胰头后方腔静脉、门静脉、左肾静脉之间,有个直径3cm的转移淋巴结,他在游离肝下下腔静脉时,将它完整切除。

他最后切除了受体右肾上腺肿物。

至此,受体腹腔清空,所切除的发黑的内脏器官和肿物,被护士装在一个盆子里。

李朝龙低声但清晰地命令:“供体器官入腹腔!”

没等助手行动,他自己将修整好的供体器官放入腹腔内,迅速分别吻合肝上下腔静脉、供体肠系膜上静脉-受体门静脉、肝下下腔静脉。

接通了供体内脏和腹内原有血管,并联结好各腺体和组织后,立即开始排放新脏器中的灌注液。

排放完毕。

“开放门脉!”

3条人工加压输血管立即向新脏器快速输血,鲜血流入供肝。被冰冻得发白的供肝立即恢复血运,略呈暗红色。

从受体肝下下腔静脉恢复血液循环,显露肠系膜上、下动脉之间腹主动脉并部分阻断。

他迅速将供体器官连带的腹主动脉与受体腹主动脉行端-侧吻合,供体胸主动脉端缝合关闭。

恢复动脉血供后,因为冰冻而泛白的移植器官,立刻呈现正常粉红色泽。

两至三分钟后,新鲜血液流布整个腹腔。

这时,奇迹出现了——新移植的五个器官开始自行动作起来了!

助手们按照李朝龙列好的施药单,将各种药物注入病人体内。

新器官运行得越来越好!

“注意监测血电解质。”

“血电解质正常。”

“肾功能?”

“肾功能正常。”

“肝功能?”

“肝功能正常。”

“凝血功能?”

“凝血功能正常。”

李朝龙发现供体器官胰周围,有几处活动出血点。

他立即缝扎止血。

然后检查创面。确认各吻合口无活动性出血后,他将供体空肠远端与受体空肠近端一侧吻合。

对受体空肠和残胃行袢式侧侧吻合(供体胃窦近端已缝闭,胆囊置T形管造瘘)。

最后,檢查胃肠道吻合。

完美无瑕。

他又检查腹腔、胸腔,确认无活动出血。

“右肝下、左膈下各置双套引流管一根引出腹腔。”

“右胸腔置闭式引流管一根。”

李朝龙亲自设置好腹腔和胸腔的引流管。

“现在体温多少?”

“33℃!”

“好!结束手术,继续观察!”

李朝龙扫一眼分布手术室各处的人工呼吸机、体外静脉转流器和心脏起搏机,心里很欣慰。手术出乎意料地成功,这些家伙完全用不上。

这已经是15日的清晨,7点25分。

从13日开始,李朝龙教授就没有合过眼!

汗水和血水湿透了他的手术服。

为了避免在手术过程中需要上洗手间,手术前他没吃东西,只是喝了几口妻子备好的牛奶。

此刻,这个钢铁战士终于感到自己快要虚脱了!他全身酸痛、发软,头发晕,身体好像不属于自己。他滑坐到手术室的地上,头垂下,立刻睡着了。

整个受体手术历时21小时。

术中供器官冷缺血时间16小时4分20秒,阻断下腔静脉4小时5分。

15点30分,梁锦河恢复自主呼吸。

16点45分,梁锦河意识恢复清醒。

“梁锦河!”李朝龙轻轻唤他。

梁锦河气管插管无法说话,抬起手来回应。

“感觉如何?”

梁锦河比着手势。

“好了,手术做完了,很成功。你安心休息。”

梁锦河眨了一下眼睛,用眼神表达他的感激之情。

至18点30分,梁锦河生命体征稳定,特护人员将他推出手术室。梁锦河向大家招手致意。

在场的医护人员低声欢呼起来,给他鼓掌,也给李朝龙鼓掌。

目送梁锦河被送入层流病房,李朝龙极度疲惫。

多器官联合移植是一项系统工程,他深知,手术后的处理和护理,将会更加艰难和漫长。

医生护士3班可以替换休息,他不能。他每晚的实际睡眠时间只有3个多小时!

术后第三天,梁锦河神志清晰,生命体征平稳。

《羊城晚报》报道了手术消息,标题是:《妙手快刀移花接木南方医院成功完成一例多器官移植手术》。

术后第七天,《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了手术成功的消息:《广州南方医院多脏器联合移植获成功》。南方医院上上下下都异常振奋。

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社都先后报道了这一新闻。《人民日报》称:“南方医院这一多脏器联合移植手术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器官移植实现了新的突破。”

这个在亚洲率先进行的腹部五器官联合移植,首战告捷,为中国和亚洲人争得了荣誉。

一时间,国内外许多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成了轰动一时的大新闻。美国之音连续播报了一个多星期,消息传遍全世界,华人华侨纷纷来电来信祝贺。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实验外科主任钟震教授的来信说:“这是全世界中国人的骄傲!”

钟教授早先是上海的一名外科医生,有志于器官移植而出国,一直做小肠移植研究。

这例震撼亚洲的超级手术,载入了外科史册!

李朝龙并不知道这些消息。他没时间看报纸新闻,他时刻关注的是层流病房里的梁锦河。移植的年轻器官,在梁锦河的身体里那么鲜活,那么漂亮——他印象太深了,新鲜健康的肝脏,外表略显金黄。鲜血一注入它们就自动进入各自的运行之中,功能良好,那么令人振奋。手术简直是天衣无缝,他很满意!

不幸的是,术后第十八天,梁锦河因为遗传性鼻腔、鼻咽部反复大出血,致窒息、呼吸心跳骤停,抢救无效。

李朝龙悲伤、精疲力竭。

后来,李朝龙在和梁锦河家属的交谈中得知,梁锦河的父亲和兄长,均死于鼻腔大出血导致窒息。后来,他反复提醒他的研究生们,做诊断和治疗方案时,一定要仔细了解和考虑病人的家族性遗传病因!

梁锦河和他腹腔里的那些年轻脏器,在这个美好又充满痛苦的世界上存活了19天。

19天,为了照看梁锦河,李朝龙就睡在层流病房旁走道尽头的楼梯间。他觉得浑身毛孔都渗进了老建筑年岁日久的混凝土气味,以及每天频繁使用的消毒液的气味。他去洗手间往脸上泼凉水,抬起头,从窗玻璃里看到自己眼睛凹陷,眼眶发黑,头发长及耳垂,下巴上的胡子比在大华山采药时长了几倍,手轻抚,一大把,黑森森的……

迎接中医药的春天

2016年8月20日,***主席出席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主席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李朝龙听来句句入耳,甚合心意。在这之前两天,他完成一篇文章:《依靠大自然保卫人类健康》。

“地球从形成至今,历经数十亿年,其自然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今天地球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结构,已不是当初的模样。长期以来,人类最缺乏的理念是尊重自然。人类对大自然的掠夺,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科学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人类有得有失。生活资料不断丰富,使人类逐步摆脱饥饿、贫穷和恶劣的生活环境。杀虫、杀草、杀菌、杀癌的结果,也伤害了人类自身,人造化学品作为人类的生活资料和药品,其利其弊,值得人类反思!”

恰其时,党和政府极力推行大健康服务产业,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医药发展的政策。国务院成立由36个部级单位参加的部际委员会,专门负责中医药协调和统筹工作。广东省举办“中医药文化与健康产业国际论坛”,李朝龙参加论坛,广东省在发展中医药方面的成就和未来5年的发展规划,令他感到振奋。可以预见,未来中医药健康服务将成为新常态下推动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李朝龙这个“老兵”感到了肩上的责任和神圣的使命。

12月17日,李朝龙教授新出版的《中医流体学理论与实践——疑难病“清补运”通用治则临床验证》,在广州复大肿瘤医院举行发布会。发布会上来了许多被李朝龙用“清补运”法则治愈的患者。广州番禺退休在家的闵先生,自患上帕金森症后,动作迟缓、全身无力,生活不能自理。某天在家滑倒后瘫在地上5个小时,从此只能坐轮椅了。他按李朝龙开的药方服药3天,失眠、便秘改善;服藥一周,手脚有力,可以拄拐行走;服药20天后,完全恢复生活自理,可以每天散步2公里。还有来自佛山的曾患罕见性格林巴利综合征的马女士,还有来自中山曾患晚期肺癌伴多发性骨转移、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胡先生,还有……

李朝龙即席演讲,介绍他为中医中药创新发展创立“中医流体学”,其宗旨在于为中西医结合架桥,为中医现代化、国际化铺路,为医学大众化给力,为攻克不治之症开路。

演讲之后,李朝龙接受了媒体记者的采访。

“李教授,大家都公认现在医学已经相当发达,研究深广。您对这个怎么看?”

“医学是最复杂的科学和技术,当今医学以细胞为核心,研究越来越深,越来越广,从基础到临床,研究成果累累,高级论文多多,但是能治病的很少。我认为,医学研究的理念、方向、重点有问题,研究鱼太多了,研究水太少了,本末倒置,远离根本,疗效平平。人体是细胞的培养箱,流体是细胞的培养液,维护流体的结构比例、温度、压力、酸碱度、酶的活性是维持细胞生存的基本条件,离开这些相互制约的基本条件,去研究细胞及其因子不会得到真实的资料和有用的结果。”

“您的《中医流体学理论与实践——疑难病“清补运”通用治则临床验证》强调人体流体的作用,建立‘医学流体学研究学科。您书中介绍的流体结构‘精气神血水电,是以中医的‘精、气、神、血、津、液、经络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中的化学元素、呼吸之气、神经—内分泌—免疫功能网络系统、血液、水分、生物电融合而成。您的理想目标应该是中医和西医的融合吧?”

“中西医结合是‘国策,国家医学发展战略强调中西医并重,中西医结合。但由于中西医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论体系,所以,我选用人体内的流体作为这座桥的主体,促进中西医结合,或最终实现中西医融会贯通!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中医是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有数千年的沉淀,是世界医学的珍宝。中医是生态医学,不是‘实验室医学,中药是天然药物,不是人造药物。因此中医中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21世纪医学的向往。有人反对中医,说中医不科学,我们要努力增强中医的科学性,促进中医现代化,必须使中医药实现数字化、程序化。中医流体学理论体系文字精簡,语言大众化,研究‘流体结构、动态变化、生态维护,不为细胞、组织、器官等形态结构所左右,普通百姓都可以学得到、用得上。”李朝龙回答。

“我明白了,您的‘中医流体学和‘华医学理论体系是一脉相承的,目的都是要让中医中药为大众所学、所用,造福人类。今天到会的,除了复大肿瘤医院的医生,还有更多是您的患者,他们来自世界各地。他们要么是在您的手术刀下得救的,要么是被您用中药治愈的疑难杂症患者。能介绍一下您运用‘中医流体学理论及‘清补运法则治愈了哪些疑难杂症呢?”

“包括癫痫、帕金森、肺癌、脑痴呆、脑中风偏瘫、梦游、遗尿、腔隙性脑梗死、垂体瘤、小脑出血、脑性高热、病毒感染性高热、重症三叉神经痛、顽固性头痛、重度神经衰弱、狂躁型精神病、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面部肌肉抽搐症、抑郁症、格林巴氏征、慢性病毒性结膜炎、面部黑斑、慢性过敏性鼻炎等等。有120多种疑难杂症!”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12月25日是个难得的周日,李朝龙回访病人回来感到十分焦渴,他刚拧开一瓶矿泉水,就接到女儿电话:“爸,快看电视,中医药法!”

他打开电视机,找到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立刻看到新闻直播——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举行新闻发布会,就12月19日开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正在审议《中医药法草案》《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草案》《环境保护税法草案》等回答记者提出的相关问题。

电视上正在回答问题的,是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长王国强。

王国强说:“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国独特的卫生资源、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具有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但是,中医药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对中医药事业健康、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因素。《中医药法》作为第一部全面、系统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综合性法律,将党和国家关于发展中医药的方针政策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将人民群众对于中医药的期盼和要求用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对于中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李朝龙一口气喝下半瓶矿泉水,感到痛快无比。

“这是中医药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中医药的春天来了啊!”他由衷地说。

2017年新年伊始,李朝龙要登高,要呼吸大自然中各种植物的气息。

在柔和的晨光中,他呼吸着花草的气息。

白云山处处是茂盛的绿,呈现出永恒的生机。

他要去既陌生又亲切的大自然中,去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去细细体会内在的万象更新。

他健步如飞。他感到自己依然年轻,就像当年刚刚成为一名解放军战士的李朝龙一样,激情饱满,四肢灵活,步伐轻盈。

他很快登上了摩星岭。

这是一个心愿,也是一个象征:已经快要接近古稀之年的他,人生里还有那么多计划,生命要一次次再出发!

他抹掉额头的细汗,微风拂上颜面,清凉无比。

这时,他看到东南方天空,黄蓝相融的美丽天色里,淡淡的白色月亮的旁边,一颗硕大的星星,晶亮欲滴,似在遥遥向他问安!

金星伴月!

童年时光,他在家乡,每年都会有一两次,在黎明里看到这种美丽的景象,每次都令他心中激动。

朝阳普照大地,整座白云山沐浴在冬日的温暖阳光中,紫荆艳丽,绿萝翠绿。像飘带一般从山顶直铺到山下的大路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登山者,那些据说是“抗癌团”的病友们,一路放开喉咙唱起了歌。他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身影,在洁净的大路上缓慢向上移动,心中感慨万千。

他想向他们大喊:“人啊,我爱你们!我要竭尽此生能力,帮助你们!”

生命多么美好,多么令人眷恋,人类与疾病的抗争又是多么的顽强!

他突然想念云舍村了,想念李章带们,他们忠厚的笑容让他百看不厌。

他想起他们念的一句顺口溜:“救护车一响,一头牲畜白养;致富十年功,大病一场穷。”

这就是农村现实生活的写照。

李朝龙教授快速下山。

疾病已成为农民致贫、返贫的首要因素,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因病失去劳动力而致贫,二是由于因病花费医药费用导致家庭贫困。首先是昂贵的医疗费用,让农民普遍“生不起病”,或小病拖成大病,无疑增加医疗费用;其次是一些医院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存在重复检查、“治小病开大处方”等问题,医疗费用居高不下;三是农村合作医疗报销的比例低,范围窄;四是农村优质卫生资源不足,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滞后;五是某种疾病在农村特定区域多发。

所以,要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必须找准贫困的主要原因再对症下药。打造“精准扶贫”的关键工作之一,就要做好医疗扶贫,进行“精准健康扶贫”,抓住精准扶贫的主要矛盾,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

他踏着晨光,和着新年第一天的节奏,回到书房,坐到写字台前。

他像拿柳叶刀一样握笔,开始拟定“李朝龙华医学”健康扶贫工作组与省扶贫办、民政部门、各县镇村三级扶贫小组座谈协商的内容,拟定对重大(疑难)疾病后期的医疗定点帮扶的设想。

他的设想包括:

(1)由当地扶贫办、民政局、社保局确定因病致贫人员名单,医院根据名单提供医疗定点援助,“李朝龙华医学”健康扶贫工作组开方治疗,通过新农合、大病救助等政策,帮助贫困户解决药费报销问题。报销的差额部分,由当地政府通过低保、五保政策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及驻点帮扶单位的扶贫资金进行直接补贴,还包括组织捐物捐款、安排义工上门服务、节假日生活物资及慰问金的赠送等等。

(2)推动中医药服务资源向基层下沉,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提高农村医生用中药防病治病、治疗疑难病症的能力,提升基层医疗技术水平,满足农民群众医疗需求,由当地卫计局牵头,扶贫办协助,组织各贫困村的基层卫生院医务人员,由“李朝龙华医学”健康扶贫工作组授课,义务开办基层医务人员“快速精准中药配方”培训班。

(3)按照国务院关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務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加强中医药设备配置和中医药人员配备”的发展规划。“李朝龙华医学”健康扶贫工作组帮助落实镇村建设以中医为主的医疗服务机构。

通过开办基层医务人员“快速精准中药配方”培训班(免费)和帮助镇村建设以中医为主的医疗服务机构,建设起村级中医医疗体系,提高基层医护人员的医疗水平,争取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在村养”的医疗模式,拔除“因病致贫”之根。拟在韶关乳源先行试点。

(4)发挥“华医学”原创、独立的知识产权,从“医、养、教、研、药”五个方面,把符合条件的贫困山区建设成中医药扶贫致富的典范。首个初步选址就在云浮云舍村。

他要把他的理念传授给朴素而时常显得无助的村民们:“健康是自己的事,医学是大众的事,普及医学教育,提高医学素养,让自己把握健康、主宰生命。”

中医在数千年的发展中,始终将“天人合一”作为导向,利用大自然的产物和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创造了世界上较为成熟的中医学,护卫着中华民族的健康,使之快速繁衍、经久不衰。中医给人类留下了包括药法、手法、功法等一整套护卫健康之法,形成了药物、手法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系统医术,是人类医学和健康生活的瑰宝。德国慕尼黑大学波克特教授研究中西医数十年,得出结论说,中医是一门成熟科学和精密科学,当代人类不能缺少中医。

李朝龙在用中药治疗疑难杂症时,有尝药和试吃的习惯。每当他给病人用一种新的药方,他就自己试吃。妻子是病理学教授,他也让她试吃。他认为,传统中药是无数先人用口尝出来的,“神农尝百草”就是其中的一个例证。

他说,数千年的人体验证把中药的功效和毒性都搞清楚了,我们可以大胆应用,不能不说我们太幸运了,先贤们把中药的“人体试验”早就做完了,而且是世界上样本最大、历时最长的“人体实验”,太宝贵了。西医没有那么幸运,小白鼠和人类共同做实验的研究方法永远不会结束。近两百年的临床应用结果表明,实验室医学的盼头渺茫,基于动物实验结果制造出来的化学合成药品越来越可怕。人类基因中没有遗传如何识别、检测、处理化学合成品。这些东西进入人体后,和谐被打破了(阴阳失调),脾气躁了(过敏),秩序乱了(电子运转失常引起功能状态异常),最终,人体基因被改造了(不是原来的人了)。现在出现很多疑难杂症怪病,与化学产品不无关系!

长期以来,西医在中国医学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当然,中医发展受限,也有自身的原因。中医的教材和教学方法形成的固定模式,致使一些中医博士生毕业后坦然说没有学会辨证施治,因为辨证施治的内容太复杂了,复杂的东西很难传播发展。因此,李朝龙认为,中医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大众化、简单化,尤其重要的是找到中药立方的普遍原则。

数十年来,李朝龙一直是在上述问题中找答案。他创立的融合中西医学精髓的新型医学理论体系,针对流体结构和运化状态,目标清晰,能够让年轻医生快速掌握开方方法,在疑难病症面前有条不紊、治疗有方、效果确切。

华医学将各种疾病归纳为5种异常状态:盈态、亏态、毒态、结态、阻态,从本质上概括了疾病的性质、成因和现状,让疾病容易判断和处理。不论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都在清补运兼用的处方原则下进行状态调节,既有精准的目标调节,又有混沌的整体调节。综合调节不仅治好了要治的病,也意外地治好了其他病,这就是华医学清补运法则产生的综合人体效应,也是引导“疾病医学思维”向“健康医学思维”转变的基本点。许多服华药时间较长的病人,体质和免疫力增强了,感冒也很少发生,身体各系统功能普遍向好发展,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明显提高。

在生命的长河中,空气、水、食物是生存的三要素。丰衣足食的人们都想回归大自然。依靠大自然保护自己,才是人类的健康之路!

2017年就那么刻不容缓地到来了,李朝龙再次细分了自己的时间。他每个月都要做几台10小时以上的大手术,小手术有时一天要做几次。

节假日他要去扶贫。这与其说是他的善心,不如说是他的医学使命、社会理想使然。

中午和傍晚的休息时间,他在微信群里,义务为爱好中医学的人们授课,为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病人义务开方。

他几乎没有属于个人的时间。

时间不够用,永远不够用。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但如果有一批又一批的人将中医大众化的理念和方法传播出去,那么,中医走向世界,成为全人类的福利,那一天就不远了!

这就是李朝龙渴望看到的。

左手中草药,右手柳叶刀,除患疾,为苍生。这就是李朝龙一生中永不停歇的战争。

夜深了,李朝龙还在伏案写作。

手机发出轻微的“嘀嘀”声。李朝龙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使用手机以后,一直是24小时不关机。只要不是在手术中,他的患者随时可以联系上他。

这是一个电信号码发来的信息——

“李教授好,我是您的帕金森患者赵凤成,昨天上午安全地到家,谢谢您精心医治,使我康复很快,心情舒畅。在回云浮的长途车上,听说是您用华药治好了我的这个怪病,同车的人无不点赞,纷纷把您的电话号码要去记下来,可能会有很多人来麻烦您。我今天上午按您新开的方买了药,晚上能煎出来,继续服用巩固效果,直到治愈。听我们的好消息吧!谢谢李教授!”

这个赵凤成,来见李朝龙时是家人用轮椅推来的,他连站立都困难,更别说走路。他头摇个不停,浑身发抖,话不成句,手势不稳。吃李朝龙开的中药两个疗程后,他已经可以流畅地与人交流,可以独自坐长途汽车往返云浮和广州。

这个短信就像睡前的安眠音乐一般令人愉快。

李朝龙深深地吸一口气,感到疲累,很快睡去。

责任编辑 谷 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