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赖正直
郭嘉在《三国志》的记载中可以说是算无遗策,几乎没有失手的时候,他弃袁绍而投曹操后,为曹操陈述“十胜十败”;劝曹操东征吕布、刘备;准确预见孙策之死;献计曹操伪征刘表,使袁绍二子发生内讧,平定冀州;建议曹操以轻兵击乌桓,果然,乌桓仓促应战,蹋顿阵亡,袁尚败走辽东。因此,曹操极力称赞他“平定天下,谋功为高”,还在赤壁之战战败后哀叹:“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然而郭嘉真的有这么牛?
郭嘉确实是非常出色的谋士,但也有很多不完美的地方。
《三国志》认为郭嘉离开袁绍是因为郭嘉预见到袁绍不能成霸王之业,但这很可能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说法。郭嘉离开袁绍,倒很有可能出自家族中长辈的安排,因为这是颍川郭氏在乱世中的一种生存策略。
至于郭嘉的“十胜十败”,认为曹操有多个方面胜于袁绍的观点,荀或、贾诩都曾经提出过。清代学者认为三人的观点高度重复,有事后附会的嫌疑。
曹操决意征刘备,是曹操自己已经决定了,郭嘉只不过“亦劝公”而已。连一向推崇郭嘉的裴松之,也不得不在注释里澄清:“《武纪》决计征备,量绍不出,皆出自太祖。”
郭嘉说孙策“轻而无备”,以此预料其必定死于意外,这本来不足为奇。但《三国志》为了神化郭嘉,又让郭嘉预测孙策必定死于出兵渡江之前,而且是死于刺客,甚至还预测到刺客的身份是“匹夫”。这就不太靠谱了。
可见,对郭嘉的神化,早在郭嘉生前和死后一段时间就开始了。而且郭嘉是曹操亲自树立的先进典型,宣传部门把一些先进事迹强加在郭嘉名下,或将郭嘉的事迹加以夸大,也是很正常的。
除此外,郭嘉也有意见不被采纳的时候。刘备被吕布击败后来投奔曹操,此时程昱、郭嘉都劝曹操杀刘备,而曹操并未采纳。由此可见,曹操所说的“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其实是毫无根据的。
同时,郭嘉在曹魏集团的体制中地位并没有那么高。
从官职看,郭嘉只当过司空军祭酒这一职务,本职工作是担任军中的军事法官、督察之类的工作,他之所以能够经常给曹操出谋划策,完全是靠他和曹操的私人亲密关系,而不是他的职责所在。更重要的是,司空军祭酒只是曹操霸府中自聘的职务,并非朝廷命官,名分上有欠缺。
从爵位看,郭嘉是在袁谭、袁尚已死,冀州完全平定之后才得封洧阳亭侯。这个时候正是曹操大举封侯的时候,此时封侯并不足为奇。这只说明他对曹操所立下的功劳得到认可,已经跻身曹操集团的亲贵阶层,但他在这一阶层中的地位并不特别突出。
从死后配祀看,郭嘉是在魏元帝年间,曹魏快要灭亡前夕,才得以配祀太祖庙。是否得配祀、配祀的先后顺序也可以看出配祀者生前的地位。而郭嘉最终得以配祀,可能是其子郭奕走的门路。
最重要的是,郭嘉个人品行不检,与同事关系不好。《三国志》中虽没有提到这点,但从他与曹操过于亲密的关系,以及他多次催促曹操不要罢兵休整、而要连续作战来看,他和同事、下属的关系并不会太好。
在曹操与吕布鏖战,士卒疲惫之际,士兵们早就盼着消停消停,回去好好休息了,而郭嘉却阻止曹操退兵停战,硬是把仗打完。后来征乌桓也是同样,打败了袁谭、袁尚,大伙正想松口气,看看有什么战利品可分,结果郭嘉又让曹操急吼吼地去打乌桓,还冒险放弃了辎重,顶着风雪孤军深入夷狄之地,还天天催着大家急行军,掉队的一律军法处置,想必士兵们私下里早就骂开了。虽然后来曹操因此打了胜仗,但一将功成万骨枯,曹军的广大士兵对郭嘉很可能并没有什么好印象。
东汉魏晋之际士人很重视人物评论,而“德行”是人物评论的重要内容。但郭嘉却“不治行检”,因此作为郭嘉同乡的颍川名士陈群很看不慣郭嘉,多次当着曹操的面控告郭嘉。曹操当然不会去追究郭嘉的责任,但也不怪罪陈群,反而表扬陈群能够坚持原则,不偏袒老乡。
陈群的态度有一定的代表性,这表明当时的名士认为郭嘉个人品行有问题,对他并不看好。而且郭嘉恃才傲物,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三国志》中记载,陈群多次向曹操告郭嘉的状,而“(郭)嘉意自若”。郭嘉为何能够淡定自若?其所恃者,一是自己的才华,觉得陈群的才能不如自己,因此根本不把陈群放在眼里;二是曹操的宠信,认为有曹操罩着,陈群不能把他怎么样。确实,有曹操在,没人能把郭嘉怎么样。但曹操死后就难说了。
虽然曹操打算对郭嘉“以后事属之”,但从郭嘉恃才傲物的性格来看,是气量狭窄的曹丕所不能容的。而且陈群和曹丕关系亲密,深得曹丕信任,郭嘉得罪陈群,间接地也就得罪了曹丕。如果曹操真的将后事托付给郭嘉,结果很可能是一个悲剧。好在,历史上并没有这个如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