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荷衣蕙带
一
长洲(今江苏苏州)的文氏一族世代以诗书传家,家族之中名人众多。文徵明曾孙文震孟出生在这样的家庭,自幼便受到家中的文化熏陶,就连血脉里也承袭着祖辈的文学天赋。
作为家中的长子,他肩负着光大文氏家族的重任,更有着匡国济民的远大志向。父亲也对文震孟寄予了厚望,平时对他的学业抓得很紧,而他也很争气,读书有灵性,尤其擅长诗文,是同辈中的佼佼者。
那时,他是骄傲的,走在哪里都是引人瞩目的孩子,无论是家庭出身还是锋芒初露的才华都赋予了他一身荣光。然而他的科考之路并不顺畅。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20岁的文震孟顺利在乡试中脱颖而出成为一名举人。之后,他信心满满地在家苦读,准备着隔年的会试,期望能早日考取进士,实现自己匡国济民的宏愿。
不过,文震孟第一次会试就落榜了。
回到家之后,文震孟把自己关在书房谢绝了一切雅集诗友、亲朋小聚之类的活动,潜心研习《春秋》,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他的情绪终于平复下来。
又是三年苦读,文震孟再次踏上赶考的道路。立在船头的他比起三年前,气质中更多了些儒雅,神情问也多了几分大明帝师:沉稳。第二次考完之后,他惴惴不安地等待着放榜,结果如旧,他又一次落榜了。
又是一个炎炎夏日,因为屡次落榜而心生烦闷的文震孟躲到山中寺院静居。山中景物的空灵、寺中晨钟暮鼓的静谧让他郁结的心情有所舒缓,甚至生出一些尘外之想。他虽喜欢这样惬意的日子,却不能脱离尘世的纷扰。毕竟他的身上背负着振兴家族的责任,他还要继续在科考的道路上披荆斩棘。
就在文震孟第九次参加科考时,和他一同赴试的外甥考取了进士。外甥比他小五岁,两人自幼一起读书,关系极好,声名学识也在伯仲之间。看到外甥高中,他既喜又悲,不明白为什么学识文采相差无几的两个人,外甥高中,自己连会试都没有通过。
次年,文震孟购买了醉颖堂,他急需一个独立安静的地方为自己疗伤。他把园子的名字改为“药圃”,药有香草之意,即可隐喻品行高洁,也可救人济民。他希望自己如一味良药,为天下苍生做一些事情。
稍事修葺后,文震孟就搬了进去。在药圃里,他读书、画画之余就是打理新栽种的草药。只有在药草的清香中,他才能让自己满是沧桑的心彻底归于沉静。
天启二年(1622年),文震孟第十次进京赴试。朝廷换了一位新皇帝,文震孟也终于换了一场新人生。这一次,他不仅顺利通过会试和殿试,而且高中状元,直接被授予翰林院编撰一职,掌修国史,正式踏入了朝堂。
二
可是官场之路也不好走,他性格耿直,眼中容不得沙子,因看不惯当时阉党的所作所为而屡受排挤。那时的明熹宗还是一个少年天子,自幼没受过做君王的教育,文化程度不高,喜做木工,被称为木匠皇帝。魏忠贤凭借着与明熹宗乳母“对食”的特殊关系,取得明熹宗的宠信,搞得阉党渐兴,把持起了朝政。
当时,朝堂内分成了两派,一部分大臣投靠了阉党,另一派正直大臣则加入了弹劾阉党的行列。文震孟自幼受到的教育就是做人要品行高洁,做官要清正刚直,他毫无意外地站在阉党的对立面,和他们进行较量。
秋日的夜晚,风雨萧瑟,在灯下书写弹劾奏折的文震孟心情格外沉重。他知道之前弹劾魏忠贤的大臣无一例外都受到明熹宗的斥责或是阉党的迫害,这个折子递上去,自己的前途可能会因此断送。但他还是毫不犹豫地上疏,弹劾了阉党。然而奏折还没到明熹宗那里,就落入了魏忠贤的手中。
之后,魏忠贤伺机对他进行报复。在明熹宗看戏时,魏忠贤断章取义称文震孟将皇帝比作偶人。明熹宗大怒,令魏忠贤传旨,杖责文震孟80棍,接著将文震孟贬出京。悲愤的文震孟对明熹宗绝望了,他没有去被贬的地方就任,而是收拾行装返回故里。
从考取状元到返回家乡不过短短几个月,文震孟在他药圃里又开始了读书、写诗、种药的日子,就这样过了四年。他最终还是没能躲过阉党的打击报复,天启六年被削职为民。得到这个消息,他很平静,并没有为当年的事情后悔,他知道如果再有机会,他依然会做出同样的选择。
机会真的来了。天启七年,明熹宗驾崩。崇祯登基后不久就召文震孟重新入京做侍读,接着又授予他左中允,专职为崇祯讲解经史。
崇祯是个励精图治的皇帝,奈何满目疮痍的明朝已经内外腐朽,身处如此境地的皇帝自然不好做。
当时皇太极率兵攻入关内,百余人趁乱越狱,虽然很快又被捉获,却引起了崇祯的勃然大怒。崇祯当即下诏将刑部尚书等人下狱,准备问斩。但是,崇祯这样的处理方式并不符合律法。因为崇祯正在气头上,大臣们一时都缄口不言,没人敢劝阻。
作为皇帝的讲师,文震孟趁授课的日子,讲到《论语》“君使臣以礼”时,故意反复细致地讲解。起初,崇祯还有点儿不明所以,多听了几遍就渐渐明白文震孟是意有所指,也理解了他的苦心,遂将刑部尚书等人放了出来。
崇祯三年(1650年),边境又起冲突,需要起用一批人才。吏部尚书王永光趁机向崇祯举荐了一拨阉党派的人。文震孟看出问题后立即上书弹劾了王永光。
崇祯因为宠信王永光,对文震孟的弹劾不以为意,但也没有因此责备文震孟,而是觉得文震孟忠心可嘉,擢升文震孟为左谕德,掌管司京局。事情到了这一步,一般略圆滑的官员就会顺着帝心而为,适可而止,毕竟自己的职责已经尽到。
然而文震孟深知,如果起用了这几个人,阉党势必会死灰复燃危害朝政。于是,他继续上疏阐明事实真相和其中的利害,崇祯终于看到了其中的隐患,将王永光狠狠地斥责了一番。
不过,这件事也为文震孟埋下了祸根。没过多久王永光就串通太监颠倒黑白,故意将文震孟的外甥也牵扯其中,诬陷文震孟为了帮助其外甥的门生,诋毁那些阉党派人。崇祯原本就疑心较重,极不喜欢朝中人分派结党,有了这两个人的一唱一和就信以为真,下诏抚慰了王永光,对文震孟进行了严厉斥责。
无辜蒙冤的文震孟心中悲愤异常,毅然提交了辞呈,重返故里,继续过着练字、写书、种药的时光。这时,他的字已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况且还有状元之名,前来求字的人数不胜数。
三
药圃里的日子平淡安宁,文震孟并没有因为自己做过皇帝的老师而将园子扩建一分,还是保留着当初做秀才时粗略整理出的样子,简朴清幽。就如他的人品一样,一如既往的高洁清正,不沾染丝毫俗世的污浊。
文震孟在江南的日子十分闲适,而京城内崇祯的日子并不好过,崇祯即便殚精竭虑依然难以挽回日渐颓败的局面。时间久了,一些真相慢慢浮出水面,崇祯知道自己错怪了文震孟,一道圣旨从北京千里迢迢下到长洲,任命文震孟为右庶子(东宫的长官)。接到圣旨,文震孟并没有多少喜色,他知道在这样动荡的时局做官尤为艰难,而自己的眼中容不得沙子,遇到不合理的事情必不会缄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得罪小人。但是圣命难违,他必须出山。
起初一切都还比较平顺。不久,他就升任了少詹事(东宫衙门詹事府的副长官)。然而,朝廷中的事情总是盘根错节,牵扯不清,谁也不知道无意中会触及谁的利益或是痛处。当文震孟向崇祯上疏请求修正阉党时期被歪曲了事实的(《光宗实录》时,受到倾向阉党的内阁首辅温体仁的百般阻挠,最终这个提议没有成功。他和温体仁也因为这件事产生了罅隙。
崇祯八年,李白成攻下凤阳(今属安徽滁州),捣毁皇陵,晚明的江山更加动荡。文震孟知道此时的大明需要有人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来唤醒那些不顾民生只顾争权的大臣。于是,他又愤而上疏,指出了权臣误国,结党营私,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策略。然而崇祯依然没被点醒,并未采用文震孟的良策,温体仁却看出文震孟对自己的指责,怀恨在心,开始对文震孟有意排挤。
崇祯虽然没有采纳文震孟的建议,但还是对他欣赏有加,特意擢升文震孟为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当时温体仁正在休假,等他回到朝堂知道后已经来不及阻止。不过作为官场的老狐狸,温体仁也不甘示弱,他准备挖个坑让文震孟往里跳:他马上一反常态,对文震孟表现出一副谦和的面孔,每次拟定奏书必和文震孟商量,对其意见和建议也表示赞成。
文震孟渐渐被温体仁的表象迷惑,对他放松了警惕,以为他和自己站成了一队、都痛恨阉党,认为之前的事情可能都是误会。温体仁觉得自己已得到文震孟的信任,认为时机已到,便露出了真面目,撰拟奏书不再同文震孟商议;文震孟有什么建议,他也一概置之不理。不久温体仁又借口文震孟“荐人不淑”下套陷害他。误听谗言的崇祯不仅斥责了文震孟,还将其罢了官。
三番宦海沉浮,文震孟始终没能逃过奸佞大臣的算计和诬陷,再次归乡时他满腔心酸。药圃里的草药依旧葳蕤青翠,散发着淡淡的药草香气,却再也不能缓解文震孟心中的抑郁。他常常站在自己亲手植下的药草前想一些事情:世间的草药这么多,却没有一味药能让人看透人心,就像他的一片忠心明明可昭日月,奈何日月却隔光年。
半年后,文震孟因病去世。繁华落尽,时间更迭,长袖善舞的小人终会现出原形,而公道自在人心。在他去世后三年,当年的事情才真相大白,他的官职被恢复。又过了两年,经历过太多佞臣的崇祯深刻体会到文震孟这样忠心爱国的臣子的可贵,又追赠他为礼部尚书。崇祯自缢后,南明首位君主又追谥文震孟为“文肃”。
“经天纬地日文;道德博闻日文;刚德克就日肃;执心决断日肃”,文氏一族积数代文脉与品行培养出的帝师文震孟,用文与肃这两个字概括他的才华和品德再恰当不过,只是這些他再也无从知道。
编辑/羽川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