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晏建怀
楚汉战争中,刘邦大败于彭城(今江苏徐州),惊魂未定的他想到了手握重兵的楚国大将、九江王英布,心想英布若能背楚归汉,自己的实力必然大增,战胜项羽、夺得天下也就不在话下。刘邦于是立即安排谒者(官名)随何去淮南跑一趟,勸说英布背楚归汉。
接着,随何就带着20名随从赶到了淮南。英布对此自然不肯买账,只让太宰招待随何于驿馆,一连三日都不出来接见。眼看事情要黄,随何游说太宰说:“我受汉王之命来拜见九江王,九江王却借故不见,必是以为楚强汉弱,心存犹豫。请太宰再去通报一下,如果我说的话有道理,大王便听,如果没道理,大王可将我们20人斩首示众,以明大王背汉亲楚之心。”
英布听随何这么说,顿时来了兴趣,决定会会他,看他能说出什么道理。随何见到英布后,提出的第一个问题是:“楚国凭什么值得大王那么亲近?”英布听后不屑一顾:“寡人对楚称臣,情理之中,当然亲近。”
对英布的这个回答,随何早已预料到,他随之使出第二招,直言不讳地指出英布对楚国的“为臣之道”并非真心,并列举了两个例子:
一是项羽攻齐,项羽自己还身先士卒,英布作为臣子,更当倾巢而出、充当楚军先锋,但实际上,英布只派了区区4000人去,这哪是“北向而臣”的样子?二是刘邦攻彭城时,项羽尚在齐国,英布作为楚臣,本应统兵渡淮,救援彭城,但实际上,英布坐拥万军之众却垂衣拱手,冷眼旁观,这也没有“北向而臣”的样子。
这两条铁证足以证明英布事楚之说只是他的推托之词,并非真心话。英布顿时被说得哑口无言。
接着,随何又向英布分析当前楚、汉的形势,详细证明了两点:一是从当前战况来看,“楚兵不足恃”;二是从人心向背来说,“楚不如汉”。这两点纠正了英布因强惧楚、因弱背汉的认识误区。
最后,随何才将刘邦派他出使的“谜底”揭开,希望英布能背楚从汉,发兵牵制项羽,并承诺事成后,“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英布)”。英布此时再也坐不住了,点头答应。随后,英布真的背楚归汉,使楚汉战争的形势陡然逆转,为刘邦夺取天下起到了关键作用。
表面看来,这件事情能成功离不开随何的能言善辩,但根本原因是:英布对项羽早已貌合神离。
当年,英布投奔项梁,又追随楚怀王左右,地位与项羽相差无几。后来楚军北上救赵于巨鹿时,宋义是上将,项羽是次将,英布为将军,项羽和英布的地位虽有所不同,但都在宋义麾下。结果,项羽军前谋杀宋义,取而代之,英布作为宋义麾下将领,对项羽此举恐怕不会有什么好感。所以,即使后来英布对项羽称臣,心理层面肯定有难以逾越的鸿沟。
事实也的确如随何所分析的,英布助楚攻齐不尽力,汉王破彭城时又冷眼旁观,这哪是以臣事君的态度?一边有汉王使劲拉拢,一边有随何卖力劝说,加上英布对楚国的貌合神离,于是,英布背楚归汉的事最终尘埃落定。
编辑/夏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