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张苏君
武松打虎堪称《水浒传》的封神事件,而故事背后也藏着中国古代一个奇怪的灾害——虎灾。
春秋时期,虎灾便有发生。一次,孔子路过泰山脚下,见一名妇人在墓前哭得很悲伤。子路前去问询,妇人回答:“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子路问她为何不搬走?妇人道:“没有暴政。”孔子感慨万千,说出千古名言:“苛政猛于虎也。”泰山脚下,虽远离郡县,但并非荒山野林。“昔者、又、今”,说明这名妇人的家人并非同一时间丧身虎口,一家三口先后被虎所害,足见虎患不小。
明清时期,虎灾更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据统计,从北魏至元末近千年中,中国共发生虎患16起,东南地区仅6起。而明清时期,东南地区出现虎患514次。地域也呈扩大事态,几乎遍布东南。
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江西上犹县,“虎灾连年,群虎遍扰”,各乡百姓受伤以及死亡者多达五六百人。至万历元年(1573年),福建古田、宁德等地,成群结队的老虎竟然不分白天黑夜横行村落,行路者必数十人持械才敢行,就连上山砍柴都要一群人,敲锣打鼓才敢进,
多年战乱,四川也是重灾区。顺治七年(1650年),营山县百姓稀少,虎患大作,昼夜为害。当地百姓到田里耕作,都要组团集合,才敢出门。明末欧阳直的《蜀警录》中更是记述了康熙初年的四川虎患:“遍地皆虎,或一二十成群,或七八只同路”,能浮水爬楼房,这些都是前所未闻的。这段时期,人与虎的关系,是一段血淋淋的历史。
其实,之所以造成此种惨痛现象,不外乎三大原因。
人口因素。明清时期人口激增,明洪武二十六年(1395年)人口为6054万,到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则激增為30148万人,是明初的5倍。人口的大量增加,意味着需要更多的耕地。朝廷出台优惠政策,提倡全民垦荒造田。这一时期,玉米和番薯传人中国,因其产量极高,又适合在山区生长。于是,大面积的山林被破坏,虎的活动空间受到挤压,它们自然发威,人虎争夺生存领地白热化。
战事因素。明末清初王朝更替,战事连绵,造成大量的人口死亡与避难。明末张献忠屠蜀,清初的嘉定三屠、扬州十日,都是数十万计的杀戮,以至于顺治八年,人口锐减为1063万人,只及明初人口的1/6。兼之战事不断,社会秩序陷入混乱,各地政府也无力动员生产,导致城镇荒废,土地荒芜,为野生动物的繁衍创造了有利条件,导致人退虎进。
生态破坏。人类盲目性地开垦山地,不仅造成了水土流失,也破坏了生物的生存环境,打破了原有生态链的平衡,由此,导致野生动物的数量减少,老虎的食物来源变少,唯有袭击人类。
可见,明清时期的严重虎患,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人类未能“道法自然”的行为所致,及至如今,人类获得压倒性优势,老虎已沦为濒危物种。人们也意识到万物和谐的重要,选择了和解,并采取积极行动,保护这一珍贵物种。毕竟,苍茫大地,万类霜天竞自由,才是最美的画卷。
编辑/羽川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