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北魏官员:清贫不泯报国心

时间:2024-05-04

许云辉

农历十一月,北方正是天寒地冻的时节,有一年,北魏献文帝心血来潮,想要巡视漠北一带。朝臣们以漠北正值滴水成冰时节为由,一致上表谏阻。年少气盛的献文帝置若罔闻,一意孤行,拒绝接纳谏阻的表章。忽然,一篇文采斐然的《接舆释游论》映入眼帘,献文帝一口气读完文章,心悦诚服地对左右说:“卿等诸人,不如成淹《论》通释人意!”这篇文章彻底打消了献文帝的巡视念头,文章作者成淹由此成名,被视为北魏最有才情的官员。

成淹原仕南朝刘宋,一次奉命率兵到边境增援时,出于对刘宋王朝的彻底失望和对北魏欣欣向荣的向往,毅然阵前起义,投奔北魏。由于他爱好文学且颇有气度,被北魏朝廷授予编修国史的著作郎一职。成淹以《接舆释游论》出名后不久,再次在外交场合展示出卓越的能力。

皇太后驾崩后,南梁派遣使团到北魏吊唁。南梁使团节外生枝,以种种借口要求身穿南梁的朝服参加葬礼,遭到北魏官员的坚决拒绝。双方各执一词,闹得不可开交。此时已即位的孝文帝诏令选择一位学识渊博的官员去和南梁使团辩论,成淹被极力推荐,充当北魏代言人。

面对胡搅蛮缠的南梁使团,成淹沉着冷静,旁征博引,不卑不亢,以出色的辩才成功折服了对方。最后,南梁使团只得同意入乡随俗,改换北魏朝服进入灵堂。成淹有力维护了北魏的尊严,孝文帝非常高兴,忍不住为成淹点赞:“我所用得人!”

南梁输了一局,心有不甘,为了扳回面子,以朝贡为名再派使团来到北魏。在御赐的欢迎宴会上,南梁使团公开指责北魏背信弃义,轮番与成淹舌战。成淹舌战群儒,丝毫不落下风。最后,有个使者故意揭成淹从刘宋投奔北魏的老底,“以手掩目”羞辱他:“您当初为什么不学三国名将于禁投降关羽以求生,而要学投奔孙权的鲁肃?”成淹义正词严地回答:“我合弃危殆的刘宋,为和顺的北魏效力,目的是学秦末时的陈平和韩信离开项羽投奔汉高祖,和于禁没有任何可比性!”使者自取其辱,无言以对。

成淹因这次出色的反驳,被朝廷授予典客职务,主管朝廷外交及民族事务。典客属九卿之一,位高权重。成淹担任此职,足见他深受朝廷信赖。成淹除了尽职尽责完成本职工作,还关心朝政,主动为朝廷分忧。

比如,南梁人王肃从南梁投奔北魏后,成淹奉诏去甄别王肃投奔的真伪。去之前,成淹做足了功课,并在交谈中仔细辨别王肃的回答,最终得出了,王肃确因父兄被南梁皇帝杀害才投奔北魏的结论。成淹向孝文帝详细汇报后,孝文帝这才放心起用王肃。王肃后来也成为北魏一代名臣,与成淹同心同德,共同支持孝文帝汉化改革。

一次,成淹与王肃陪伴孝文帝外出巡游。成淹抓住这难得的良机,每见到一处古迹,就引经据典给孝文帝讲解,使孝文帝亲身体会到汉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坚定了全盘汉化的改革决心。

这天,他们行至河南古城朝歌,成淹介绍说此地原是殷纣王的都城,周武王打败殷纣王后,将殷遗民集体迁居河洛一带,后因刘渊(十六国时期前赵政权的开国皇帝)、石勒(十六国时期后赵建立者,史称后赵明帝)祸乱中华,殷遗民便随西晋司马氏政权东渡长江。王肃猛然想起成淹家住青州(今属山东潍坊),便故意开玩笑:“那么,青州现在应该还有殷纣王的遗种。”成淹识破了他的用意,想起王肃家住徐州,便反唇讥讽:“青州原本就不是殷朝管辖的地方!徐州才是!所以徐州人才是殷纣王的后代!”孝文帝得知此事后大加点赞:“淹此段足为制胜。”

后来,孝文帝发动迁都行动,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到洛阳。迁都行动严重触及一些守旧大臣的利益,他们抱团取暖,集体上疏劝谏。孝文帝为显示改革决心,诏令将这些进谏者全部解官夺职。这样的霹雳手段震慑得其他想进谏的官员敢怒而不敢言,朝廷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成淹为此忧心忡忡,便借随孝文帝南征的机会,用典故规谏孝文帝:“西周时,周文王善于征询乡野樵夫的意见,春秋时,晋文公同样善于倾听普通民众的呼声。臣虽然人微言轻,但也不敢有话不说。恳请陛下以宽容为怀,善于倾听不同意见。”孝文帝从善如流,同意了他的建议。

孝文帝一行人到徐州后,命成淹等人负责筹集船只,打算由泗水渡入黄河,再逆流返回洛阳。船只进入山东某地黄河岸后,成淹见水流湍急,非常担心孝文帝的安全,“乃上疏陈谏”。孝文帝充分肯定了他的“至诚”之心后,道出继续冒险沿黄河西上的原委:“朕迁都到位于伊河和洛河旁的洛阳,原因之一就是想沟通洛阳与四面八方的运输。但是由于黄河水流湍急,很多商人在天险面前畏难而退。朕此次以身涉险,乘船西上,就是要消除商人和百姓对黄河的畏惧。”建议虽然没有被采纳,成淹却从中感受到了孝文帝将改革进行到底的雄心壮志。

北魏迁都洛阳后,因大兴土木营造宫殿,每日运往京师的木材等物资数以万计。而此时正值初春,因河流解冻,伊河和洛河的水面上漂满冰块。民工们穿着衣服每日在齐腰深的河中运送物资,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时常受伤生病。成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再次越俎代庖,奏请朝廷为民工们建造浮桥。孝文帝被他的爱民之心感动,不仅诏令相关部门迅速建造浮桥,还当着朝臣的面表彰他,任命他兼任主管水利事務的最高长官。

除此之外,成淹更让人佩服的地方是他的甘守清贫。

成淹的典客职位是个肥缺,邻国和少数民族政权到北魏朝贡时,首先要经过典客这一关。所以,私下给典客送礼,已经成为官场潜规则。成淹在典客岗位上干了十年,却始终“小心畏法”,廉洁自律,不收任何礼品,对手下人代收的礼物也悉数归还,一直过着贫寒的生活。孝文帝也因为他过于清贫,三次赐绢百匹,以解其燃眉之急。迁都时,孝文帝体谅他无钱雇人搬家,专门派人帮他搬家到洛阳。

然而,成淹再省吃俭用,依然入不敷出,加之京城物价过高,以致到了“衣食不充”的地步。迫于生计,成淹只得请求出京担任地方官以降低生活成本。不久后,他“还朝,病卒”。

成淹去世后,被朝廷盛赞为“历官著称”,谥号“定”,意思是他一生品行纯良无差错。这无疑是对成淹一生的准确评价。成淹一世清贫,却安之若素,恪尽职守。最难得的是,他不因贫寒而动摇忧国忧民之心,反而在完成本职工作基础上,关心朝政,为孝文帝实现改革目的积极建言献策。成淹这种清贫不泯报国心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铭记和学习!

编辑/夏涵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