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罗捷媚
元朝广东省肇庆路总管潘文郁从小就发誓要秉承父志,做一名好官。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潘文郁到肇庆端州(今属广东肇庆)走马上任后,看到当地人烟稀少,田地荒芜,于是决定微服私访,了解情况。走访了当地几个长者后,潘文郁才知道这都是西江水惹的祸。
原来肇庆位于广东省西江干流中下游,每年西江汛期,洪水都会蔓延到田地,咆哮的洪水冲毁了老百姓辛辛苦苦播种的农作物,还冲毁不少民房。当地由于长期受洪水的祸害,民不聊生,村民走的走,搬的搬,端州就越来越贫困。
了解民情后,潘文郁命手下贴出告示,说要在端州一带修筑河道来防洪排涝。告示一贴出,百姓纷纷抱怨说:“这个总管肯定是为了充政绩才这样做的,有力气不去管种田,跑去修河……”
面对百姓的质疑,潘文郁没有气馁,而是亲自到各家各户做老百姓的思想工作,把修筑河道的利弊一一和百姓解释,并根据当时的工价给参与修河道的百姓发补助。老百姓看到有工钱挣,便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加入修河道的工作中去。可是修了一段时间后,工作的劳累让百姓很不满,百姓就不大愿意去干了。
面对这种情况,潘文郁没有下达“不修河就治罪”的强制命令,而是给百姓打气:“修河虽然很累,但是修好后,我们就不会再遭受洪灾了,尤其是后代的子孙更能免除这一灾害。和造福后人相比,我们这点儿累是不是也挺值得呢?”百姓觉得有理,再次投入到修河工作中。就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开沟修河的大工程在潘文郁的带领下顺利完成。
次年雨季,雷鸣电闪,大雨滂沱,西江水猛涨,水位超过了历年的警戒线,西江再次告急。端州人看着西江上的滔滔洪水,心里忐忑不安,担忧洪涝灾害会想往年一样再度袭来。可当人们头顶竹帽、身披蓑衣出来观看时,惊喜地发现往年横扫端州的洪水缓缓地流入了新修的河道,农田得以保护,人们的脸上洋溢着久违的幸福笑靥。此后遇到干旱的时候,村民又可以从河中引水灌溉農田,真是一举两得。直到现在,端州一带的百姓仍受益于这条河道,风调雨顺。
初战告捷,这给了潘文郁极大的鼓舞。为了加强防汛功能,潘文郁又组织老百姓修筑另一座大堤,百姓非常敬重潘文郁,得知要修堤,整个端州的男女老少都自觉参加到修堤的工程中。大堤修好后,当地的百姓更加安全了,几乎每年都能平安地度过汛期。
在端州任官期间,潘文郁还组织修缮了龙母庙,架起了石桥,至今古迹犹存。就这样,潘文郁名闻两广,恩德流传后世。当地人赞他“筑西堤以障压西流,迹著端州,老父至今称威其事”。
可见,当一个百姓原本不太理解的惠民工程出现时,也正是考验为官者能力的时刻:强硬颁布政令固然能快速召集力量,但不一定能让人心服口服,只有循循善诱,让百姓知道这项工程是为民谋福,才能使工程发挥出最佳效果。这一点尤其值得当今为官者借鉴。
编 辑/夏 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