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岳清
南京老城西的清凉山,相传诸葛亮当年登临山顶,望长江之浩渺,感山势之雄峻,由衷慨叹:“钟山龙蟠,石头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从六朝绵延明清,清凉山周边有颜真卿、郑侠、耿定向、董其昌、茅元仪、熊赐履、龚贤、薛时雨、袁枚、吴敬梓、陶澍、魏源、方苞、缪荃孙、顾云等名流雅士、文人墨客、致仕官员,或隐居或赋闲,寄情山水,放歌诗文,留下了放生庵、隐仙庵、一拂祠、半亩园、崇正书院、小卷阿、陶风楼、薛庐、朴园、随园等胜迹遗存,也留下了他们经久传颂的趣闻轶事、才情华章。清凉山海拔高度才60余米,但它作为南京的文化名山永远无法标高,高山仰止,熠熠生辉,光照千古。
清凉山附近众多名人故居大都淹没于历史滚滚烟尘中,形迹漫漶,只有位于龙蟠里20号、22号的“小卷阿”清末著名思想家魏源故居,仍孑然独立婆娑世界,别具风采,望断古今。
魏源原名远达,字良图,号默深,1794年4月(乾隆五十九年)出生于湖南邵阳县(今属隆回)金潭乡魏家塅。其父魏邦鲁曾在江苏嘉定、吴江做过巡检一类的八品小官,敬业克己,乐善好施,母亲陈氏奉亲持家,魏源从小生长在一个“母绩子读,欣然忘贫”恬静祥和家庭。他少年聪慧好学,9岁就和邵阳知县有“杯中含太极” “腹内孕乾坤”的从容对答,成一时佳话。14岁曾去其父任所,对江南风物有所了解。20岁被湖南选为优贡生,进北京国子监读书,居京三年,游学交友,与陶澍、贺长龄、林则徐、龚自珍、陈沆等多有交往。1822年(道光二年),29岁中举。此后屡试不第,为了生计,担任江苏巡抚贺长龄幕僚。贺长龄(1785—1848)湖南善化人,字耦耕。他们在北京时就相识相知,贺对魏源的博学多才很是器重。魏源任幕僚,主要工作是替贺长龄编著一部经世致用的书——《皇朝经世文编》。后又协助两江总督陶澍(1779—1839,湖南安化人)改革淮北“盐法”、江苏“漕运”,兴建水利,赈济灾荒。
1825年(道光五年),他在南京乌龙潭畔买宅居住(一说是自建),自称湖干草堂,即今天龙蟠里20号、22号“小卷阿”。1835年(道光十五年),魏源在扬州钞关门内仓巷买园一处,名曰絜园。
魏源早年对经学、史学、诗词深有研究,著述有《诗古微》《书古微》《古微堂内外集》《古微堂诗集》等著作。还曾赴新疆平定叛乱,以及在钦差大臣、蒙古镶黄旗人裕谦营中做幕僚,于浙江定海抗英前线审问过英国俘虏,因这两次从军经历,著有《圣武记》。
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林则徐因“禁烟”获罪,谴谪新疆伊犁。6月,在江苏京口(镇江)魏源与林则徐会晤,林将《四洲志》稿赠魏,嘱撰《海国图志》。老友相见,彻夜长谈,魏源赋诗“万感苍茫日,相逢无一语” “与君相对榻,三度雨翻苹”,悲喜交集,感慨万千。魏源当时应该住在扬州絜园,“京口瓜洲一水间”,扬州与镇江隔江相望,得知挚友路过,特来相见。《四洲志》约9万字,主要内容是林则徐请梁要进从厚达1500多页的《The Encyclopaedia Of Geography》,美国版原著中摘译的资料。魏源以《四洲志》为基础,广泛搜集中外相关著述,按区分国,增补整理,并親往澳门、香港等地游历采访,历时十年,殚精竭虑,终编著成《海国图志》,100卷,88万字。《海国图志》的核心思想即“师夷长技以制夷”,介绍西方列强,鲜明指出“法祖”与“师夷”并不矛盾,其目的都是谋求国富民强,抵御侵略,使中国跻身世界列国之林。
1845年(道光二十五年),魏源直到52岁才通过补行殿试,中第三科九十三名,赐同进士出身,以知州用,分发江苏。其首次任职系苏北贫瘠小县,东台县令。东台每年上呈奏折均有“风凄凄,雨潇潇,去年旱,今年涝,十岁九灾,民不聊生”等言辞。加上前任县令欠款,魏源在东台困苦不堪,他在给好友胡林翼的信中写道:“全家数十口,空无所有;先人的棺木也未得迁葬。”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魏源母亲去世,他丁忧守制,离开东台。1849年(道光二十九年),魏源上任兴化县令。在兴化他带领民众抗洪治水,修建运河东、西堤,当地百姓为了感念他,将喜获丰收的水稻取名“魏公稻”,他病逝后,将他附祀于范仲淹的祠堂内。1851年(咸丰元年),魏源上任高邮知州,他在高邮修治运河堤岸,在湖面宽广的高邮湖湖心挑筑湖心岛,以便来往船只避险停泊,同时整肃治安,发展生产,置义地、设义学,培养人才。1853年2月,太平军攻克江宁(改称天京),波及高邮,东征军林凤翔率部攻下扬州,高邮戒严,因他对太平军起义采取观望态度,3月,被江南河道总督杨以增奏劾,“江苏高邮知州魏源,于江南文报并不绕道递送,屡将急递退回,以至南北信息不通,实属玩视军务,魏源著即革职,以示惩儆(《清文宗实录》)”。
1856年(咸丰六年),魏源游杭州,暂住僧舍,避世潜修。1857年3月(咸丰七年三月初一),魏源病逝杭州僧舍,享年64岁。因其平生最爱杭州西湖,遂葬于南屏山之方家峪。
魏源早年潜研儒家经典,怀“修身治国”之抱负;中年经世致用,辅佐名臣改革漕运、盐务;鸦片战争后,目睹国家积弱积贫,弱肉强食,遂著书立学;致仕后以黎民苍生为念,忠于职守,力争图志;晚年历尽劫难,幻想破灭,“一切有为,皆不足恃”,遁入空门,以求解脱。纵观魏源一生,经纶满腹,多次应试,终于入仕,官阶不高,半生潦倒,仓惶奔走,郁郁不得志,但他的思想彪炳青史,尤其是《海国图志》被载入中学历史教科书,更是影响一代代人。
魏源的思想在黑帷沉沉的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航灯和春雷的意味。他呕心沥血著述,记载他主要思想的两部著作《海国图志》《圣武记》大多完成于扬州絜园。“(道光)十五年,以陈太恭人(魏源母亲)春秋高,思所以尽其欢,买园于扬州新城,甃石栽花,养鱼饲鹤,名曰絜园。”(《邵阳魏府军事略》)“又出其馀力治生,累资巨万。构絜园扬州,为将母之所。性豪豁,所交多魁儒硕士及一时闻人,游宴投赠,费颇不资,一无所顾惜。”(顾云《盋山文录》),当时魏源在扬州开有“茂源盐行”,生意兴隆一时,阔起来的魏源不但购置“豪宅”,园内有古微堂、秋实轩、古藤书屋等建筑,还极具“宝庆佬”的豪爽义气,广交贤士,大宴宾客。
据考,絜园位于今天的扬州市新仓巷37号,目前,它的文物价值并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至今仍然是一片未加保护,荒凉破败的大杂院。魏源因改革“盐法”,为扬州盐商不容,加上生意日渐惨淡,只得将家人送回南京。太平军攻克、定都南京时,魏源家人正住在“小卷阿”。他本人为了生计、功名四处奔走,偶尔回到扬州絜园小住,他最后一次赴京赶考应该是从扬州出发的。
南京龙蟠里20号、22号“小卷阿”是魏源除了湖南隆回魏家塅以外,住得时间最长的又一个“家”,前后长达十年。《海国图志》《圣武记》虽然不是在“小卷阿”完成主体创作,但人的思想形成不能割裂地看待,魏源纵横捭阖、放眼世界的意识思维在南京就已经雏成。
“小卷阿”是典型的清代江南民居,坐北朝南,磚木结构。据考证原为两路五进。顾云《盋山志》记载:“小卷阿,魏氏墅也。道光时,邵阳魏刺史源购地其间,为池馆弗果。今其子姓筑数椽居之,薄艺群卉,落落有幽致……倚扉小立,得岚影波馨为多。”陈诒绂在《石城山志》中写道:“(乌龙潭)迤细有薛庐……其北隅有一牛鸣地,为邵阳魏季子溎小卷阿。门外修竹千竿,亦颇得幽趣也。”魏源有几首诗写到“小卷阿”,“偶载一船山,来游半湖月;但闻水气香,不见荷花发。”《卜居金陵买湖干草堂》之三云:“春风绿尽一池山,闭户文章败叶删。不是老僧来送笋,如何倒屐出柴关。”诗中所言,他正在删选《皇朝经世文编》。
魏源在扬州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时,曾把乌龙潭旁的房子稍加修缮,也就在这时将“湖干草堂”更名为“小卷阿”。魏源亲手在门楼的砖雕上题写“小卷阿”三个字,后毁于“文革”。如今上面依稀可辨的几个字,是搜集魏源传世手迹重新刻上去的。至于他当年为什么取这个名字,一说是南京摄山(栖霞山)有古迹“白下卷阿”;一说是取自《诗经·大雅》篇名注解,“卷者,曲也;阿者,大陵也”,“卷”和“阿”合在一起,再加一个“小”字,房屋的地理环境形象跃然;一说古时“卷阿”,位于今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方之凤凰山南麓,此处背靠凤鸣岗,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形似簸箕状,龙蟠里与之相仿,故名。遥想先生悠然吟哦于湖畔月下,也许三者皆有吧。
我于1990年来到驻南京东郊的“临汾旅”服役。1992年夏,我从《扬子晚报》上看到一则启事,云魏源曾孙女魏韬逝后,留下数间房屋,让其亲属带上相关证件限期前往。先生是家乡著名先贤,我一直在搜集整理有关先生的资料,曾数次去拜谒先生故居,绕屋数匝,不得而入,并请区、市政协委员撰写提案,希望布展、开放魏源故居,均如泥牛入海。后来,我“解甲归田”就在先生故居附近上班,几乎每天“打卡”路过,但从没进去过,为此胡诌一首小诗:我日日打先生门前过/有时想进去讨口水呷/歇一脚用隆回话拉会家常/说说糍粑滩头年画和高铁的味道/“小卷阿”周围高楼林立/如先生一袭长袍孑然一隅/“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呐喊/只是长夜里的一道闪电/轻叩门扉久不开/先生出门还是回宝庆了?/墙角暗香传来/或许是先生不倦的打望。
2019年2月27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原金城学院院长、邵阳籍同乡唐元林联系到鼓楼区文化局,组织十余名邵阳乡友拜谒魏源故居,一位叫张益源的馆长出面接待。在张馆长娓娓道来、侃侃而谈的解说中,可以看出他对魏源的生平很有研究,对魏源故居的管理保护有自己的想法。
张馆长说,魏源去世后,他留在南京的家属,先后有80余人曾居住这里。最后一位住户是他的曾孙女魏韬女士,因终生未婚无后,此屋遂成公房。当年,房管部门急于收回房子,遂出资租车将屋内一应器具、陈设送到隆回魏源老家。如今“小卷阿”面目全非,早年街道改造,拆掉了临街的一进瓦房;2007年,因电线老化失火,损失了4间木质结构的房间。只有雕刻“小卷阿”三个字的门楼是原建筑,还有就是墙角那株盛开的“倒挂金钟”腊梅,据说是魏源手植。
经勘察考证,“小卷阿”的基础,多是用碎砖碎石打起来的,而且其尚存的墙壁,也多用残砖所砌,房屋的柱子,也多是“胸径”16厘米的较细木材。南面靠乌龙潭那栋房子的外墙壁仅2米开处,就是1.6米深后填的浮土,从而证实“小卷阿”没有后花园。种种迹象,可见当时魏家还不富有。
现在,魏源故居有房9间,另有门房、厢房5间,建筑面积582平方米。均按原貌修建,从安全考虑,房屋柱子大都直径达20厘米,门窗及屋内摆设都是从民间征集来的清代或民国时期的旧物。
魏源在湖南隆回魏家塅的故居,数年前我曾拜谒,四合院落,两层木楼,几十间逼仄房屋,典型湘中民居,时隔百年,漫步其间,扑面的烟火气,仿佛能听到主人的说话声和锅碗瓢盆的声音。而现在的“小卷阿”虽房屋庭院,错落有致,轩几明净,古色古香,幽然雅致,闹中取静,其更像是书斋,像谈笑有鸿儒的会所。白云悠悠,六朝古都,留此遗迹,凭吊先生,聊胜于无吧。
先生远逝,背影巍峨,湖水泱泱,山高水长。梅花飘香,几度枯荣,先生思想,穿越时空。
(责任编辑:武学沪)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