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决策与民意

时间:2024-05-04

游宇明

中国的历书一向既有阳历,又有阴历,这一习惯可以追溯到百多年前。1912年1月13日,南京临时政府下令内务部编印民国元年的历书,提出三个要求:一、新旧两历并存;二、新历下附星期,旧历下附节气;三、旧时习惯可存者,择要附录,吉凶神宿一律删除。

“二历”并存并不是民国官方想要的结果,官方其实是一心希望推行新历的。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自美回国,发现已经独立的省份,有的以黄帝纪元,有的直接以孔子诞辰年为纪元之始,有的则用同盟会天运年号纪年,他觉得很有统一的必要,“建议以中华民国纪元,援引公历,由元年以至亿万年”。孙中山的呼吁最初并没有得到一致认同。在1911年12月31日的各省代表会议上,“代表中多有主张维持旧历者”,孙中山始终坚持己见,并威胁不通过该决议,便不到南京就职,一直讨论到深夜,使用新历的议案才算通过。为了顺利推行新历,民国政府规定:报社、学校、机关等机构一律只在新历元旦放假,阴历新年期间必须照常办公。

然而,传统一旦根植于民间,力量会变得无比巨大,它决不会以某个领袖人物或官员的意志为转移。《申报》本来是鼓吹新历最厉害的,但在旧历新年到来的时候,也不得不停刊一个星期,原因是“惟旧习惯一时不能消除,印刷工人要求停工,送报人亦言不能分送”。《大公报》更是理直气壮地放假,该报解释说:“即吾侪报界,既负有营业之职,自不得不服从社会,休刊数天,以为清理帐目帐本。”学校呢,虽然取消了阴历年假,教育部门还派专员巡视督促,但情况并不乐观,当时的《申报》刊文说:“惟各学生狃于积习,虽不放假,而告假实繁有徒。”因为学生缺得太多,严重影响正常的课堂教学,一些学校只好采取变通措施,或者将阴历年假更名为寒假,或者从元旦以后“只来校温习,不更授新课”。报社、学校阳奉阴违,政府部门也好不到哪里去,阴历年尽管没有停止办公,但官员离岗的比比皆是。除夕日,参议院召开会议,“因人数不足,延期三钟之久,仍不能足法定人数”。

民国元年,包括官员、学生、普通人在内的民众热心于过阴历年,自然不是要跟新生的民国政权过不去。阴历是中国人对气候、农事、日常生存经验的一种总结,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健康等息息相关。而阳历却打乱了这种关系,让人觉得无所适从。或许是感受到传统力量之强烈吧,民国政府在执行新历两三个月之后,即在政策上作出了一定的妥协。

从阳历、阴历的博奕中,我想到一个问题:官意与民意如何有机融合。在正常的政治生态下,官意与民意应该是统一的,民众喜欢什么、拒绝什么,官方应该作出正向的回应,变民意为官意;但在不良的政治生态中,官意往往漠视民意,甚至与民意高度对峙。然而,历史告诉我们:漠视民意的官意是很难贯彻下去的。原因很简单:民众的数量大大多于官员,假若民间团结起来与不守规矩的官员对着干,官员必然沦为失败者。好在孙中山为代表的最初的民国政府毕竟不同于皇权社会,它懂得在官民对立的情况下及时调整政策,修复与民众的关系,因此没有闹出更大的乱子。

从某种意义说,民国元年的官意没有打败民意,民意却以自己的韧性打败了强硬的官意。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