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马一平
张庸,原名兆荣(一作兆蓉),改名庸,字景云,号玉海。生于清同治七年三月十五日(1868年4月7日),江苏昆山蓬阆镇(今昆山市蓬朗街道)人。近代诗人和教育家。
竹林唱和有遗韵
张景云少丧父,赖母杨氏抚养长大。家居蓬阆镇北街,与胡石予(近代著名诗人、画家和教育家)家相距不足百步,两人生日仅差一日(张景云早一日),幼为同学,又同喜诗,少时常在一起读书,并同宿一床,秉烛话诗。同学达十年。
十九岁时景云与同镇胡蕴(字介生,号石予)、陆世勋(字功辅)、唐颂文(号北隐),嘉定望仙桥镇(距蓬阆镇东南十里)毛荻川、张启泰(字孝臣,号顽鸥,后号病苽)、杨珍(字佩甫,号雪庐,景云舅表兄)等同学、文友七人结成文社——竹林社,常相过从,作诗唱和,影响了蓬阆一镇风气,稍识文字者均爱好吟诗作对。他与胡石予、张顽鸥、杨雪庐三人尤为亲密,文酒之会,岁无虚时。
光绪十三年(1887年)二十岁时,自春至秋,景云相继应县试、府试、院试,以第14名成绩考入新阳(清雍正三年析昆山县东北境建县,1912年复并入昆山县)县学,成为生员(俗称秀才)。院试主考官为江苏学政王先谦(湖南长沙人,同治进士,清末著名经学家、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和诗文家,一生著作宏富),考题文为“手之舞之”、“诸冯”,诗为“野烟深处夕阳中”。此科新阳县学共录取生员17名,同镇同学陆世勋(功辅)以第10名、胡蕴(石予)以第12名同科入庠,传为佳话。
同年,张景云赴苏州做家庭教师,空闲欲得消遣之法,石予劝他学画画,景云乃要了胡石予画梅12册为范本。光绪十七年(1891年),张景云赴金陵参加乡试,未能中举,仍回吴门任教。同年移居苏州阊门内皋桥东。
光绪十九年(1893年),张景云的妻子俞氏病逝,独生子孟平刚刚十个月,由母亲杨氏帮助抚养,景云当时不过二十六岁,哀伤不已,作悼亡诗多首,遂不续娶,多年后犹常作忆妻诗怀念。同年十月六日(11月13日)离开苏州回到乡里。
献身教育堪“人师”
光绪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五日(1899年3月6日),张景云赴元和县甫里镇(今吴中区甪直镇)一王姓人家做家庭教师,与时任甫里书院山长的同乡张方中诗酒相交。
光绪三十年(1904年)他阅读林纾、魏易合作翻译的美国斯托夫人所著小说《黑奴吁天录》,异常感动,作了多首读后诗。又与甫里镇上文人韵士时常雅集。次年因废科举而兴学堂,甫里书院改名为甫里公学,张方中为校长,聘张景云为教师。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辞职离开甫里。
宣统元年四月(1909年5月)景云经方还(即上文所提张方中,1907年改名方还,字惟一)介绍,被清末状元、著名实业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张謇聘至通州,任家庭教师,教导其独子张怡祖(字孝若,时在通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就读)诗文。师生之间相处融洽,他时常跟随张孝若回海门直隶厅长乐镇(今海门市常乐镇)家中辅导其功课。
次年2月,张謇聘其担任通州(民国后更名南通)民立师范学校教习。这是张謇1902年创办的我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师范学校,也是第一所民办师范学校,且一成立即称“学校”,而不称当时国内新式学校习称的“学堂”,无“学堂”改称“学校”的过程。张景云初“讲报”,1911年至1914年授修身课,1914年至1919年教国文课。在校教书之外,更重育人,时常与学生函论饮食起居之礼节,对学生后辈倾注满腔热忱,如孵鸡雏。其道德文章为学校师生所敬重。
1911年4月7日,章太炎先生应邀自上海至南通,景云与江谦慕名拜访太炎先生。次日南通统一党分部假座商会欢迎太炎先生,农工商军学各界人士咸至,景云也前往,并抽空就太炎先生东渡日本及在日生活采访了太炎先生。4月9日,通州师范学校邀请太炎先生到校演讲,上午9时候先生于寿松堂,景云又采访太炎先生,内容涉及其科举应试、师承、《苏报》案及系狱、租界狱中生活、邹容瘐死等,太炎先生态度平和,有问必答。次年4月12日景云整理《章太炎先生答问》发表于《南通师范校友会杂志》1912年第2期,留下了清末民初珍贵的第一手历史文献资料。
1912年11月,好友方还自江南至南通,景云陪同张謇接待七日,临别赋诗为赠。同年秋移住南通博物苑的平安馆,与英文教员丁宗一过从甚密,丁君阅英文报刊,喜与景云谈西方风俗,景云辄记录于册,以作自娱,并摘数则发表于《南通师范校友会杂志》,以广读者见闻。
1914年3月张謇创办的南通图书馆工程竣工(1912年10月在原东岳庙址开始设计建设),有房屋67间、书橱200架、图书13万卷,耗银13260元,是中国较早的公共图书馆之一。张謇即聘张景云担任首任馆务主任,负责图书整理与编目工作。故张景云也是我国最早的一批现代图书馆工作者,为普及我国早期公共图书馆事业作出了贡献。
当时图书馆聘用职员六人:馆长1名,馆务主任1名,编辑及保管2名,庶务1名,收发1名。馆长为光绪进士、翰林院编修如皋沙元炳(1864—1926,字健庵),他是如皋名宿,追随张謇创办如皋师范学堂等新式学校,又投资、合资在如皋、南通、上海等地创办各种实业,辛亥革命后又被推举为如皋县民政长,1914年任如皋县水利会会长、清丈局局长,1915年起主持纂修《如皋县志》,因无暇顾及图书馆具体工作,沙元炳只过问重大事宜,具体负责人还是张景云。1917年6月3日图书馆正式开幕。
诗酒文章阮籍才
张景云的诗作,向来为人称道。张謇曾谦逊地与人语:“吾文不如方惟一,诗不若张景云。”对景云诗给予高度评价。
景云为诗,少年时喜作绮语,成年后经历岁月沧桑,并与当世贤豪长者交往,诗风改变,诗作遒劲多姿。
赴通州后,与张謇和著名教育家江谦(号易园,1902年张謇创办通州师范学校后,即在师范任教,先任监理,1914—1928年任校长)、著名艺术教育家陈师曾及丁宗一、沈友卿、孙润江等诗友交往并诗酒酬唱,也常与胡石予、方还书信往返,诗相韵和。自清宣统二年(1910年)起还参与编辑《通州(民国后更名南通)师范学校校友会杂志》,并在该刊发表不少诗文。景云一生作诗数千首,现存近千首,多蕴诗意。
张景云的诗作,有一部分是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人生感悟的。他往往能够在简单的自然景物里,寻找到人生的真谛,从而自然而然抒发感慨。如1889年中秋写的《秋里》一诗:
天光云影两悠悠,小院初凉颇自由。
菱角花时当八月,木樨香里又中秋。
百年旦暮鸡三唱,万古消沉土一邱。
此夜凭栏回首望,人间何事不东流。
其一些生活小诗,写得清新隽永,真味十足。1910年4月所作的《三月同江易园李虎臣两先生游狼山》:
携手城南道,风轻日气和。
两行新柳短,一路化人多。
茅屋家家佛,晴山叠叠螺。
僧楼一尊酒,坐久意如何。
《和许君肇南孙君润江游五山诗韵呈啬公》:
曲曲溪流曲曲堤,环山十里足幽栖。
何来车马喧如市,只觉林峦别有蹊。
一径苔深思卧鹿,数峰日午不闻鸡。
极知宴客开僧阁,豪饮何人似渴霓。
对学生又有较深感情,如1917年夏所作《送孝若弟游学美洲即和其别平安馆诗韵》:
若论而我平生分,岂可无诗送此行。
海上风涛三万顷,手中卮酒十年情。
炎天暑路谁为伴,异国殊方正苦兵。
行矣明朝还一握,相期努力赴前程。
张景云虽然人生平淡,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可是从他的诗作中,还是可以看到他对时事是很关心的。秋瑾女士被杀时,张景云曾写诗哀悼:
惨惨冤霜帝岂知,一编痛史我闻之。
百千劫后如相问,两字秋风是狱词。
玉骨抛残碧草悲,西湖贞土葬娥眉。
可怜万马齐喑日,佳侠天生两女儿。
他对杀害秋瑾女士的官员是非常愤怒的,特地在诗中抒发道:
时事传来剧可伤,海天六月竟飞霜。
岂真杀戮凭蜚语,直欲呼号问彼苍。
一世阴霾无白日,万言罗织到红妆。
天亡中国生公等,秋雨秋风漫断肠。
张景云的诗作中,还有一部分是书写对时事的强烈不满和愤怒的。如1909年为《民呼报》被封而作的《百忧》诗:
海天孤烛夜,四顾百忧来。
举世雠清议,何人惜此才。
哀时几麟凤,当道半豺狼。
拔剑狂歌罢,空余斫地哀。
从中可以看到张景云并非一介文人醉心诗酒,而是表达了对时事的很大关注。他在《满江红·海上夜怀》里,正是表达了对人生的况味和失意情绪:
四顾苍茫,便容我、海天一角。猛然间、酒酣耳热,弹筝击筑。三日於菟狂欲吼,十年枥骥悲犹伏。看江涛、日夜向东流,真堪哭。
才冠世,人难作。花绝代,金难赎。只孤根脆质,自伤孱薄。眼底飘零全不管,向来肝胆谁相托。莽凭栏、奇气郁拿空,秋星绿。
一个“酒酣耳热,弹筝击筑”,一个“十年枥骥悲犹伏”,可见张景云此时心态,也是郁郁不得志的。胸中怀才,可是“孤根脆质,自伤孱薄”,这应该就是张景云的真实心态和写照。
“文章憎命达”,自古如此。张景云也没有破例。他自悲一生奔波流离,将对人生的感慨与世事的看法付诸诗篇,洋洋千言,风雅卓著。其人的性情精神可从中窥知一斑。
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因张勋逃出南京后带兵顽抗于徐州一带,1月11日孙中山命姚雨平总司令率广东北伐军沿津浦铁路北上讨伐,余天遂(号疚侬,亦昆山蓬阆镇人,胡石予门生,南社著名诗人、书画家和教育家)投笔从戎,加入姚雨平戎幕,直接参加攻打张勋的战斗。余天遂从南京出发那天,胡石予先生作诗为学生送行:
杯酒分襟欲暮天,送行诗句补驰笺。
征途风雪三千里,旧业文章二十年。
忧国自应歌当哭,去家无复梦相牵。
却劳病眼登高望,万里平沙漠漠烟。
张景云在通州报上读到石予先生《送疚侬入粤军》诗,亦步先生原韵作七律四首,遥送之,节选其第二首:
搔首苍茫漫问天,一篇虫鸟苦心笺。
江淮烽火连三月,歌哭文章倘百年。
浊酒酣时狂欲死,家山唱破恨空牵。
年来百事输君处,心折茶炉一缕烟。
这首诗由时事谈及个人,家国之叹,人生之悲,对后生的赞誉,都写得极为到位。诗篇能够切中深意,缭狂不失工整,真有阮籍之才。
埋骨紫琅留英名
景云为人“敦性蕴情,妪噢群物”“情思绵邈,于亲故热气拂拂,肝鬲震荡,发为诗,丽若春云”(方还语)。方还推崇其为“天之畸人”。
1919年秋起张景云患重病,延医诊治但疗效不好。11月21日张謇抽空前往南通图书馆看望,时景云病已笃,他对南通怀有很深感情,表达了身后欲葬在这块其人生最后十年为之鞠躬尽瘁之地的意愿,张謇慨然允诺。好友方还(同年8月出任南通女子师范学校校长)每日抽空前往看护。
11月24日凌晨1时,张景云客逝南通图书馆。噩耗传至,张謇异常悲伤,推崇其为“人师之选”,并经纪其丧。26日又作挽诗一首:
右丞断欲未康身,平子工愁不系贫。
俯仰忧时弦古瑟,歌谣送日岸儒巾。
听经顾拂天俱澈,啜药支床气不春。
夏启商均宁足较,为君行卜好山邻。
12月14日在中公园嘉会堂召开张景云追悼会。获悉噩耗后,同学挚友胡石予在苏州作《哭景云诗》五律四首和《再吊景云》七律一首,录五律其第二首:
《哭景云诗》
南州张季子(謇),生死不忘君。
宾馆十年席,狼山三尺坟。
此才真磊落,作鬼亦芳芬。
他日渡江去,悲歌表墓文。
《再吊景云》
话到悲凉泣数行,秋风承唁北溪堂(子昌会丧君来吊唁)。别来书简曾通问,此后音容遂渺茫。同辈诗豪刘梦得,千秋墓傍骆宾王(狼山有骆宾王墓)。此才不死不知惜,说与乡人总感伤。
胡石予对张景云去世非常悲哀,他特地撰写《张景云哀词》与《张景云遗诗序》,后刊于国学商兑会1920年10月出版的《国学丛选》第十二集。
张謇为之筑墓于长江畔剑山之阳,并立碑碣,碑书大字“昆山诗人张景云之墓”,墓碣由方还撰文,张謇书写。1921年3月25日晨,张謇亲自护送张景云的灵柩到剑山南麓营葬。同时营葬的还有一位英年早逝的荷兰青年水利专家亨利克·特来克(南通当局聘来兴建水利工程,1919年8月18日凌晨病卒,年仅29岁,张謇亲撰墓表)。同日下午在墓前举行了隆重的公祭,以悼念这两位为南通文化教育与水利事业作出贡献又长眠于南通大地的异乡和异国优秀人士。
(责任编辑:顾鸿)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