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位部队文艺工作者眼中的共和国领袖

时间:2024-05-04

何仿等

何仿,安徽天长县人,13岁时参加新四军,先后在华野三野政治部部队文工团、华东军区解放军艺术剧院和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工作,历任音乐组长、副股长、作曲、合唱队长兼指挥、副团长、团长。在几十年的部队文艺生涯中,除了搜集整理出脍炙人口的《茉莉花》之外,他还创作了《前进在陆地天空海洋》、《五个炊事兵》、《我们是千里海防的巡逻兵》、《我的名字叫中国》及歌剧《大翻身》等一批有着时代影响力的作品,在全国全军多次获奖,为国家一级作曲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88年他从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团长、艺术指导的位置上离休,是正军级干部。2013年9月病逝于南京,享年85岁。

作为部队文艺工作者、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原团长,何仿与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有着近距离的接触。

1949年毛泽东在北京首都电影院听了何仿作词作曲并担任演唱指挥的《淮海战役组歌》后,拍着何仿的肩膀说:“三野仗打得好,歌也唱得好。”

1958年秋天,毛泽东在张治中、罗瑞卿和安徽省委书记曾希圣的陪同下,到江苏考察,江苏省委和南京军区特意举行了一个欢迎舞会。当时的省歌舞团、前线歌舞团到中山陵5号参加舞会,何仿带了团员去。进了晚会大厅,南京军区的政委肖望东对何仿说:“你去跟主席握手。”

何仿一看,主席穿一身灰衣服,外面灰大衣,里面中山装,脚上穿着双黑皮鞋,没有戴帽子,正坐在大厅一侧的单人白沙发上休息,当时江苏省委、南京军区领导江渭清、惠浴宇、许世友坐在另一边的桌子旁喝茶,何仿就走到主席跟前,说:“主席,您好!”毛泽东从沙发上站起来,伸出手与何仿握手,并说:“谢谢!”声音非常清楚。

何仿趁机端详了一下主席,是年已六十有余的毛主席头发里已夹着一些白发。此后,许多参加舞会的文工团同志也都走上前去与主席握手,结果,去握手的人越来越多,惠浴宇省长不得已就发话说:“不要去了,让主席好好休息一会儿。”舞会开始后,因为女同志都争着要与主席跳,所以很快主席的沙发边就排出来一条长龙。毛泽东一般与每个人跳一曲,由于人多,为了尽可能地让大家都轮到,有时也只跳半曲就换舞伴,何仿一边跳,一边看主席的舞步,主席一般跳四步,三步跳得较少,舞步端庄,“跳中庸速度”。何仿对那天的情景一直记得非常清晰,他一边带着舞伴跳舞,一边注意着主席,见到主席跳过来了,他就轻轻把舞伴拉一拉,告诉舞伴身后是毛主席,以免对方不小心踩着主席、碰到主席。

那天毛泽东跳得很尽兴,有舞伴问主席跳到几点钟?主席说,跳到12点。后来果然跳到12点,主席才在保卫人员的陪同下离开,何仿记得自己和一些文工团演员早早等在出口处,欢送主席。

在跳舞时,毛泽东也会与舞伴开开玩笑,何仿团里有一位女演员,是舞蹈演员,叫陈妙菊,因为皮肤比较黑,平常大家都叫她小黑子,主席在跳舞时问她叫什么名字,她回答:“我叫陈妙菊。”主席又问:“你是陈妙常的什么人啊?”陈妙常是川剧《秋江》中的一个角色,陈妙菊被主席问蒙了,半天也答不出来,主席又说:“你是不是陈妙常的妹妹啊?”陈妙菊自然更是摸不着头脑了,幸好主席也不再问了。等一曲舞毕,陈妙菊赶紧跑到何仿跟前,把主席问她的话复述了一遍,何仿听后跟她解释,“这是主席在跟你开玩笑”。

还有一个插曲,是一位与主席跳过舞的女演员的“惹祸”故事。她当时是舞蹈演员,后复员到一家工厂当工人,平时与同事喜滋滋地讲起过这段“往事”,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有人向造反派揭发说她“吹嘘”与主席跳过舞,造反派就非常恼火,觉得不可思议,伟大领袖毛主席怎么可能跳什么舞,还跟她这种人跳舞,就要治她的罪。谁知她坚称自己没有吹牛,毛主席就是跟自己跳过舞的,“不信,你们可以去问当时带我们去的何仿”。何仿时任前线歌舞团副团长,造反派就来找何仿查证,何仿就对造反派说:“你们不了解50年代的情况,她确实不是造谣,毛主席确实是跟她跳过舞的。”结果,口说无凭,何仿还为此写了一个文字证明,这位女演员总算才没有被安上什么罪名。

1964年夏天,前线歌舞团奉调前往北京参加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排练,周恩来任总导演,当时是为了庆祝建国15周年,所以才把一些文艺团体调往北京,到北京时,《东方红》的台本还一个字没有写出来,后来是边写台本边排练的,为了让大家对党史有所了解,总理还专门用半天时间为大家讲了党史,国庆之前,周恩来请毛泽东来审看节目,何仿指挥的是《抗日的烽火》一场,有李光羲、张越男唱的《松花江上》,郭兰英的《南泥湾》,还有合唱《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游击队歌》、《保卫黄河》等,演出完后,何仿就透过乐池栏杆看坐在前排中央的毛主席,主席看得非常专注。

后来,总理传达了主席对《东方红》的意见。对于总的台本,毛泽东认为,武装夺取政权,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这已经是一个历史了,这方面我们有经验,成绩也很伟大,但社会主义建设怎么搞,我们还没有经验,以后的历史以后再说,就表演到成立新中国为止。原来《东方红》还有建国后的一系列内容,如工业战线、农业战线、抗美援朝等等,就删除了。对于具体的细节,毛泽东也非常注意。譬如第一场黄浦江边,码头工人背着很重的包,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受皮鞭的抽打,主席看后就建议说:可以增加一个道具,在黄浦江公园门口,竖一块牌子: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这年的10月16日,中央领导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厅接见了《东方红》全部演职人员两千多人并拍照合影。周恩来先到场,大家热烈鼓掌,总理摆摆手示意大家安静下来。何仿此后回忆起来,总是很感慨地说:“周总理一向不喜欢他出现时有人鼓掌,他非常谦虚。”那天等大家安静下来以后,总理说:“我今天要向大家宣布三件大喜事,在宣布之前,要求大家听了以后不要喊,不要跳,否则,你们站的台阶要垮掉的,会伤人的。”当时拍照用的台阶是木头做的。大家齐声答应,总理继续说:“第一件,今天凌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大家不要跳;第二件,赫鲁晓夫垮台了;第三件,马上毛主席就要来接见大家了。”endprint

总理话音刚落,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邓小平、陈云等中央领导人走了出来,向大家挥手致意。何仿他们当时非常激动,创作、指挥、导演人员这次享受了相当高的待遇,与中央领导人一起坐在前排拍照,何仿与毛泽东大约相隔20多人,当时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全体出动。接见完后,其他领导人跟着毛泽东一起到人民大会堂楼上去了,周恩来却没有马上走,他对大家说:“现在毛主席召开政治局会议,研究国际形势,大家要更好地做好工作。”

“文革”前的1963至1965年间,何仿数次见到周恩来。总理的谦逊礼让给何仿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周恩来拍照合影很少往中间站,有其他领导人在场他谦让,一个人与大家在一起时他还是谦让,1963年前线话剧团成功上演了《霓虹灯下的哨兵》后,周恩来非常高兴,把话剧团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请到自己家中吃饭,吃完饭拍照合影时,大家请周恩来和邓颖超坐在正中间,总理怎么也不同意,坚持站在边上,他说:“我是主人,怎么能坐在正当中呢?”最后还是让张泽易团长坐在正中间。

1964年全军文艺会演,前线歌舞团的节目受到好评,最后领导接见全体参演单位并合影时,前线歌舞团领导被要求站在正中,当时,前线歌舞团的领导只有何仿在,何仿被安排在正中间,两旁是朱德和刘少奇,何仿很不好意思地后退了半步,由于个子矮,结果,拍成了在朱德和刘少奇肩膀中间露出一个脸的样子,而周恩来却远远地站在前排的边上。

1965年春天,周恩来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团长、陈毅副总理兼外长作为副团长到印尼参加庆祝万隆会议十周年活动,各国都带了文艺演出团体参加庆祝演出。文化部在征求周恩来意见时,总理说:“我带前线歌舞团去。”

前线歌舞团到印度尼西亚参演的节目中就有女声小合唱《茉莉花》,每当演唱这首歌时,周恩来总是听得非常专注,脸上满是喜悦之情。会议结束后,前线歌舞团到柬埔寨去演出,周恩来则回国,中国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为总理举行送行晚会。在晚会上,前线歌舞团演唱了许多江苏民歌,如《拔根芦柴花》、《九连环》等,最后唱了《茉莉花》,周恩来听后感慨地说:“你们美妙的歌声使我又一次想起55年没有回过苏北老家了。”女演员孙子凤忙问:“总理,你为什么不回家去看看呢?”“工作太忙了!”然后,演员又唱了一遍《茉莉花》给总理听,总理认真地倾听后,再次感谢了大家的好意,又诙谐地说:“不要唱了,不要唱了,再唱要想家了。”

从柬埔寨演出回来,前线歌舞团又到波兰、阿尔巴尼亚演出,一去就是好几个月,在还没有回到北京时,周恩来就多次关心地向文艺秘书询问前线歌舞团的情况,秘书知道总理想见见前线歌舞团的同志,就安排了歌舞团回国后与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的联欢晚会。

舞会在中南海紫光阁举行,那天晚上,总理有外事活动,不能按时来,陈毅、李先念等先来了。因为此前秘书告诉何仿说总理今天肯定要来的,所以何仿没有指挥奏乐开始,准备等总理来了再开始。何仿当时想,陈毅是老首长,不会见怪的,晚会的主人是总理,总要等总理来了再开始。大家就坐着,这时,总理秘书过来让何仿先开始,说是总理关照的,不要等。何仿颇为难,陈毅说:“我们先开始也行,但总理来时大家要起立鼓掌,表示欢迎。”何仿知道,实际上总理总是反对他出现时鼓掌之类的“仪式”,后来总理来时,大家停下来鼓掌,总理就急忙地对大家摆手,叫大家不要鼓掌。

总理对他人的谦逊礼让,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忽略马虎,何仿记得紫光阁的这个舞厅,中间有一排座位,是主座,演员在舞会进行过程中唱歌时脸是对着这排主座的,总理刚开始是坐在这里的,等到跳舞时他就随便坐到角落里去了。等到舞会中途演员开始唱歌的时候,主座上坐着的是陈毅,与周恩来正好是相反方向,演员们很为难,就问何仿脸朝向哪里唱,何仿让她们朝总理,总理就急忙摇手,说:“面向陈总,面向陈总。”最后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朝陈毅唱一会儿,朝总理唱一会儿。

晚会进行时,何仿坐在总理边上,拿出烟抽,总理问:“你多大年纪了?”何仿回答说:“我是28年出生的,49年第一次见到总理时,我是21岁,您当时对我讲,还是一个毛孩子嘛。您比我大30岁,我今年是37岁,总理是67岁。”总理说:“对,你抽烟?”何仿答:“搞艺术创作,要熬夜,抽烟提提神,就这样上了瘾。”总理说:“我也学过抽烟。”何仿就问:“从来没见过总理抽烟,总理什么时候抽烟?”总理就对何仿说,1946年在南京与马歇尔谈判时,虽然他能听懂英语,在马歇尔提出问题后,他实际上已经听明白了,但他总是等翻译翻出来,再吸口烟,慢慢地吐出来,这样,就争取了思考时间,能够在谈判中坚持原则,滴水不漏,占据主动。总理笑着说:“谈判结束后,我又不会抽烟了。”

(责任编辑:顾鸿)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