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金建陵
现今的中文文字处理软件中,都在“字体”中设置了“仿宋体”。仿宋体是20世纪初才出现的一种新字体,它是以宋版书中的瘦细体为基础而设计的,其特色是横竖笔画等粗,整体笔画略细,起笔处有斜势棱角,弯部有棱角分明的字肩,字形挺拔清秀,给人以悦目之感。当时有不少印刷厂都竞相刻制仿宋体活字来印书,并形成了一种风气。开风气之先的,便是创制“聚珍仿宋体”的丁三在、丁辅之弟兄。
丁三在(1880-1917),一名三厄,字善之,号不识,浙江杭州人。其兄丁辅之(1879-1949)原名丁仁,号鹤庐。丁氏弟兄的先祖始为商贾,经商致富而成为晚清时著名的慈善家和藏书家。在太平天国时期,位于西湖孤山南麓文澜阁所藏的《四库全书》曾遭到劫掠。幸赖丁氏弟兄的祖父丁申与其弟丁丙收集散佚的书籍达9000多册(全书共36300册)。随后,丁申、丁丙又出资雇抄胥陆续抄配了若干卷。丁氏一门富而乐施,富而好学,酷好藏书,丁氏祖先传承下来的“八千卷楼”享誉天下。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丁氏后人所开官银号亏空倒闭,经商失败,亏欠公款,要出卖家产来偿还。时两江总督端方正命缪荃孙创办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的前身),当缪荃孙获悉丁氏欲将“八千卷楼”善本书出手时,便即刻禀报端方,急筹七万三千银圆亲赴杭州与丁氏商议,随即将其藏书全部购运到南京,并在清凉山附近前任两江总督陶澍所建的惜阴书院旧址建造大楼,将“八千卷楼”的图书贮藏其中。
缪荃孙不仅钟爱丁氏的藏书,而且对丁氏后人中“濡染家风,精于版本目录之学”的丁三在尤为赏识,特“力荐三在,方以管理图书之职任之”。缪荃孙对丁三在曾有如是评价:“典籍数十万卷,不劳而理。余益知其能。同客江宁数年,过从甚密。余观其志,不屑于当世之富若贵,顾暗然不自表暴。”工作之余,丁三在仍热衷于著书、刻书。1910年4月至10月,南京举办“南洋劝业会”,征集全国文物展览。丁氏家族刊刻的善本书籍亦陈列其中,并获得高奖。1911年,两江总督端方被委任为渝汉铁路督办,因欲强行将四川当地民办铁路收归国有,激起保路运动,端方率新军入川镇压时遭哗变军官所杀。丁三在也就离开江南图书馆,回到杭州。这一时期,丁三在经常到丁辅之等创办的“西泠印社”,精研善本、金石和书画,展卷摩挲,从中获得极大乐趣。1915年5月,柳亚子、高吹万、姚石子等“南社”挚友同游杭州,丁三在、丁上左、丁以布昆仲等“殷勤招待,流连了二十多天。曾在西泠印社举行过南社杭州临时雅集,又在孤山冯小青墓畔为春航勒碑纪念……”丁氏弟兄还独资设立杭州图书局,经营刻书刊印业务。
丁氏弟兄萌生创制“聚珍仿宋体”的动因,源于拟将其父丁立诚的《小槐簃吟稿》付印行世。因嫌当时流行的宋体铅字轮廓呆板,印成书刊不很雅观,就动脑筋广征宋版书籍,亲自仿写,刻制活字,命名为“聚珍仿宋”。起初,丁氏弟兄以黄杨木刻字,但工费太大,才决定易木为铅,并赴上海出资聘请当时的名刻工徐锡祥、朱义葆两人合刻铅质活字,精制铜模,范铸铅字。
创制“聚珍仿宋体”共经过八道手续,丁三在特吟成《考工八咏》“追维始事之艰”:
一辨体:
北宋刊书重书法,
率更字体竞临摹。
元人尚解崇松雪,
变到朱明更不如。
二写样:
敢将写韵比唐人,
仿宋须求面目真。
莫笑葫芦依样画,
尽多复古诩翻新。
三琢坯:
祸枣灾梨世所嗤,
偏教雕琢不知疲。
黄杨丁厄非关闰,
望重鸡林自有时。
四刻木:
刀笔昔闻黄鲁直,
而今弄笔不如刀。
及锋一试昆吾利,
非复儿童篆刻劳。
五模铜:
指挥列缺作模范,
天地洪炉万物铜。
消息阴阳穷变化,
始知人巧夺天工。
六铸铅:
一生二复二生三,
生化源流此际探。
轧轧如闻弄机杼,
不须食叶听春蚕。
七排字:
二王真迹集千文,
故事萧梁耳熟闻。
今日聚珍传版本,
个中甘苦判渊云。
八印书:
墨花楮叶作团飞,
机事机心莫厚非。
比如法轮常转运,
本来天地一璇玑。
1916年,“聚珍仿宋体”的铅字铸成,丁氏弟兄便在上海创设聚珍仿宋印书局,一面从事代客印简帖、名片业务,一面继续招股增资。1917年,丁氏弟兄又积极筹划以“聚珍仿宋体”制铜模印书。不意功未及半,丁三在忽然于同年6月病死,幸其长兄丁辅之承其未竟事业。其子珏(字阶平)及璿(字机平)也共同参与其事。“聚珍仿宋体”一面世便因其字体秀丽古雅、极似宋刻而受到出版界、印刷界的赞誉。起初,丁氏拟与商务印书馆合作,并于1917年为该馆排印过《大观录》、《习苦斋诗集》、《居易堂集》等诗文集。因商务想取消“聚珍”二字,丁氏不肯。1919年起,中华书局确定盘并聚珍仿宋印书局。1920年6月,双方议定以正价二万六千元盘并。1921年始议妥全部条件,正式订立合同。是年6月6日的《申报》刊登了聚珍仿宋印书局的启事:“本局已并入中华书局总厂,以后关于法律上权利义务完全由中华书局代表。”
中华书局正式收购了聚珍仿宋印书局已铸成的头号、二号、四号、三号、三号长体夹注各欧体宋字共五种铜模铅字,另外还有已摹写样本陆续刻铸的顶号、初号、三号、五号与头号、四号长体夹注及长短体字及西夏字体共八种铜模铅字。并允准丁氏享有“聚珍仿宋体”专利30年。同时还与丁辅之订立10年的合同,由他担任新设的聚珍仿宋部主任。著名刻手徐锡祥、朱义葆两人继续刻铸未完成字模。后朱义葆另就他处,由徐锡祥刻铸完成。
1921年,中华书局正式以“聚珍仿宋体”排印《四部备要》。时任中华书局总经理的陆费逵特地在《校印四部备要缘起》云:“……适杭州丁氏创制聚珍仿宋版,归诸本局,方形欧体,古雅动人,以之刊行古书,当可与宋椠元刊媲美。”陆费逵又在《四部备要》预约样本上撰有《增辑四部备要缘起》一文,亦云:“辛酉(1921年),杭县丁氏创制之聚珍仿宋版归诸吾局,丁氏,即八千卷楼旧主人也,字体精雅,印行之书,直可与明清翻宋仿宋诸精椠媲美。”
丁辅之非常看重“聚珍仿宋体”的知识产权,乃至《四部备要》的版权上,都印有“丁辅之监造”的字样,其父丁立诚的《小槐簃吟稿》也得以于1919年春天刊印成书。1921年,丁善之的遗作《丁子居剩草》也刊印成书,缪荃孙、周庆云、徐珂、柳亚子、高燮、张焘、王毓岱等当时名流皆为之作序、作跋。
聚珍仿宋版排印的《四部备要》出版后因其字体古色古香而备受学人的倾慕,销路很畅。当时,用这套铅字印制的名片也倍受社会人士喜爱。为了应付如潮水般涌来的订单,中华书局于1921年9月特设“名片部”专门承揽此项业务,并委托各省分店代接业务。在中国近现代印刷史上,这套铅字真是出足了风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