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闫翠萍
摘要:对外汉字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帮助对外汉语教师开展高效的汉字教学,使学习者轻松地习得汉字,促使汉语教学更好的发展。通过对近五年来中国知网对外汉语权威期刊中与对外汉字教学相关的文章进行整理。发现这些对外汉字教学研究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与对外汉字教学相关的理论研究数量不多,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第二,关于学习者汉字习得及偏误方面的研究数量较多且内容多样;第三,与汉字文化教育及其他方面的研究尚处于缓慢发展阶段。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来总结近五年来的对外汉字教学研究成果。
关键词:汉字教学;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习得偏误
一、引言
對外汉字教学是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要想学好汉语,具有汉语阅读与写作能力,必须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赵金铭;2011)。但由于汉字体系庞大,结构不同,音义复杂。无论是对于汉字圈,还是非汉字圈的学习者,学习汉字都是一项巨大的挑战。为帮助对外汉语教师更加高效地开展汉字教学,使学习者轻松地习得汉字,促进汉语教学更好的发展。本文检索了中国知网中对外汉语领域的权威期刊,如《语言教学与研究》、《云南师范大学》(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华文教学与研究》、《世界汉语教学》、《海外华文教育》、《语言文字应用》等,并对期刊中近五年来与对外汉字教学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整理。发现这些研究作品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与对外汉字教学相关的理论研究数量不多,如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等;第二,关于学习者汉字习得及偏误方面的研究数量较多且内容多样;第三,与文化教育及其他方面的研究尚处于缓慢发展阶段。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对近五年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总结。
二、对外汉字教学理论的研究
(一)对外汉字的教学模式
对外汉字教学是汉语教学中的一项困难,在汉字教学过程中,学者们先后建议在汉字教学中开展先语后文、语文并进、汉字与拼音交叉出现以及听说读写分别设课等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提高了汉字教学的效率,但没有解决汉字难教、难学的问题。为突破这一“瓶颈”,陈勇(2016)通过对汉字教学语境的构建,教学流程和任务的设计,将“学用伴随”(英文:Learn Together Use Together,简称LTUT)的教学模式引入到对外汉字教学中,并取得了有效成绩。林秀琴(2016)在对美国中小学汉语课堂进行深入考察之后,发现美国中小学将学习者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使教学活动明确设计情景、协作、交流、意义建构,这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对国内的对外汉字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对外汉字的教学方法
在汉字教学过程中,为减轻学习者的畏难心理,提高汉字学习效率,从事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师和学者一直在努力地探索汉字教学的有效方法。正字法是文字的书写或拼写规则,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研究汉字的正字法意识对于促进学习者字词识别和汉语阅读具有重要意义(张金桥,2008)。张娟娟(2017)通过纸笔测验的方式,考察了东南亚国家华裔、非华裔学习者汉字正字法意识发展异同。她主张在初级阶段加强基础部件以及汉字部件典型位置的教学。陈晨,冯丽萍(2016)在研究意大利初学者汉字基本书写规律时发现,反复抄写是初级水平学习者学习和记忆汉字的主要方法。他们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可采取自主学习、回忆默写、形声字学习等教学方法帮住学习者学习汉字。
(三)对外汉字的教学内容
不同于字母语言的文字书写形式,汉字是由笔画、偏旁及部件组合而成的。在对外汉字教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对汉字笔画、偏旁及部件教学进行探讨,还会涉及到对对外汉字教学参考资料或者教材使用的讨论。
对外汉字教学过程中,部件的拆分原则、命名方式,常与汉字笔画、偏旁、部首等术语的界定出现交集。李华(2017)认为在汉字教学时,统一部件名称与偏旁名称的字根汉字选择,使成字与非成字部件的界定更一致等,就能够提高学习者汉字认读、书写等能力。李大遂(2019)肯定了偏旁是汉字体系中重要的结构单位,通过深入考察《汉字等级大纲》(1992)和《汉字等级划分》(2010)及相关字表中常用偏旁字的分布状况,他发现上述两个文件在汉字的选字分级中都忽略了汉字教学以独体字为基础、以孳生能力强的字为教学重点的特点和规律,这也为后期大纲的修订或新大纲的研制提供了一定的帮助。万业馨(2015)以《中国字·认识》教材为研究对象,从改变思路、改变设计、改变“主体”三个方面思考了打破汉字教学困难以及汉字教材研究等问题。
三、学习者汉字习得及偏误研究
(一)学习者汉字习得的影响因素
学习者对于汉字的习得,体现在对汉字的发音、认读以及书写等各个方面。学习者在习得汉字各方面知识或能力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张瑞朋(2015)通过对具体语料库中误同形、误异形两类汉字偏误实例的分析研究,发现学习者的汉字书写偏误还会受到上下文语境的影响,也即上下文语境对于确定某些偏误汉字的正确书写形式及偏误成因具有重要作用。为减少学习者汉字书写偏误的频率,他建议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一词多义的练习,注重词语内部低频率部件和低频率汉字的书写外,另外还要强调汉字形符意义、汉字意义及词义三者之间的关系性。郝美玲,周思浓(2019)认为在初级阶段除帮助学习者准确认读汉字外,还应提高他们的汉字阅读准确性和流畅性,这一目标可以通培养学习者的元语言意识(正字法意识、语音意识、词素意识)来实现。对于高级水平学习者而言,郝美玲(2018)认为影响其汉字认读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汉字频率、汉语语义的具体性、构词能力、声旁读音的规则性、汉字的笔画数和部件数等方面,其中汉字的使用频率是最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二)学习者的汉字习得及偏误
学习者的汉字习得过程受不同因素影响会产生各式各样的偏误个体以及偏误类型。郭婷(2019)总结了非汉字圈各水平学习者汉字习得过程中的五种笔画偏误类型(笔画缺损、笔画增加、笔画位置关系偏误、笔画性状改变、笔画方向与混合型笔画偏误)。她认为不同的偏误类型在学习者汉语水平的不同阶段具有一定的规律,初学者笔画偏误类型的相对偏误率非常高,中级阶段时大幅下降,但到高级时则下降地不明显。而具体到汉字书写习得的整个过程时,学习者所产生的各种笔画偏误类型均随着自身汉语水平的提高而呈现下降趋势。此外,荣丽华(2019)从共时的角度总结了学习者在汉字书写过程中产生的两种笔画偏误类型(笔画方向偏误和笔画连断偏误)。她认为学习者在书写过程中因受到汉字笔画形体和笔迹关系的影响而产生了上述的笔画偏误。之后她又从历时的角度,总结出学习者汉字笔画的习得过程表现为:“未习得-部分习得-完全习得”;其习得模式也是逐渐由母语文字负迁移(“同化”),到目标文字的过度概括(“异化”),再到遵守汉字书写规则(“适应”)。
由于汉字习得或汉字字形书写偏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成果,陈晨,冯丽萍(2016)将关注点聚焦在学习者汉字笔顺规律的探讨方面。经过历时研究发现:学习者汉字笔顺的正确率与其自身认字量和写字量呈正相关。另外,学习者对于笔顺规则的重视程度以及在汉字书写中的策略等因素也会影响笔顺书写正确率。梁源(2019)在听写实验中发现学习者对于汉字的认知始于整字,然后才具有汉字结构分析意识。在汉字的书写过程中,学习者产生的如保留偏旁、替换不规则或不一致声旁、同音或音近字替换等语音偏误,是一直存在于學习者汉字习得的整个过程中的,这种偏误比例没有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而明显降低。汉字书写行为是书写过程以及书写成品(汉字)的总和,为避免对同一偏误现象归类不同,更加全面地了解学习者汉字书写偏误类型,张军(2015)将用数字墨水技术收集到的汉字书写过程和书写汉字“成品”进行标注、整理、分类,从而构建出了较为完备客观的偏误类型体系。
张家权,阮氏秋(2017)将研究的对象聚焦为越南胡志明市国家大学中国语文系的学生,对当地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常见的汉字偏误进行分析研究,为越南当地的汉字教学提供了可靠建议。除关于汉字笔画、部件、汉字书写等偏误研究外,马庆(2019)基于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对韩国留学生在书面表达中所造成的生造词偏误进行了分类和原因分析,这为对外汉语教材的国别化处理、教学方法的组织以及教学重点的选择提供了价值的参考。
四、对外汉字教学研究的其他方面
汉字与文化息息相关。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其音形义的关联以及内部的各种文化要素决定了汉字教学不可能完全脱离汉字文化教育。这启示对外汉语教师要积极地发掘汉字的文化因素,从不同的层面展现汉字文化教育。徐峰(2017)认为汉字教学不能只停留在汉字的形音义的学习记忆上,还应阐释汉字的起源、发展等其他角色。通过文化教育内容来增加汉字教学的知识和趣味性,激发他们汉字的兴趣。这与林欣薇(2018)在汉字教学中融入汉字的文化因素的主张相一致。
曹宝平,李莹(2018)对利玛窦《西国记法》中例证字释义的思考时,认识到利玛窦作为成功的汉语二语学习者,其学习经验以及记忆方法都是值得当代汉语国际教育教师学习的。杨朦萌,韩若时(2017)使用E-prime行为实验,通过调查被试者对于“宋明”(大陆计算机默认字体宋体和台湾计算机默认字体细明体)两种字体的辨识,发现被试者对两岸字体差异容忍度较高,而对对外汉字教学字体差异容忍度较低。汉字是中华文化中色彩最为鲜明的符号,蔺磊(2015)认为汉字教学在汉语教学中需要有更加独立的地位。使用科学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让留学生的汉字能力与汉语能力相得益彰,同时用汉字教学促进汉语教学,帮助学生完善和提高汉语能力。
五、结语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对外汉语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对外汉字教学相关的研究愈来愈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一特点不仅体现在对外汉字教学研究方向的多样性上,还体现在研究过程和方法的不断创新上。与此同时,还需认识到,近五年来在权威对外汉语期刊上与对外汉字教学相关的研究三十篇左右,这远低于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其他方向的研究。对这些研究成果整理时发现:学者们虽在不断地研究对外汉字教学相关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却仍未得出能够长时使用且教学效果优异的研究成果。在学习者汉字习得及偏误方面,研究者通过技术手段不断弥补研究过程中的误差,使研究结果更加全面科学。这也说明:对外汉字教学研究是一项持续不断、传统而又创新的研究项目。通过立足汉字教学理论的研究,结合当前的科技手段,不断推动汉字教学的深度研究,延展汉字教学的广度。
参考文献:
[1]陈晨,冯丽萍.意大利汉语初学者汉字基本笔顺书写规律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6,14(4):6-11.
[2]陈勇.基于“学伴用随”原则的对外汉字教学模式初探——以零起点阶段汉字教学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16,(4):71-79.
[3]冯丽萍.入门阶段汉字教学条件的分析与教学方法的思考[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5,13(1):1-11.
[4]郭婷.非汉字圈留学生汉字笔画偏误类型特征及发展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9,17(2):19-24.
[5]郝美玲.高级汉语水平留学生汉字认读影响因素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8,(5):1-12.
[6]李华.部件拆分与对外汉字部件教学[J].海外华文教育,2017,(6):759-767.
[7]梁源.从书写偏误看汉语二语学习者的汉字习得[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9,(4):33-44.
[8]林欣薇.汉字文化学与对外汉字教学述论[J].海外华文教育,2018,(5):93-103.
[9]荣丽华.汉字笔画书写的动态偏误与习得过程[J].现代语文,2019,(3):144-150.
[10]徐峰.华文教育中的汉字文化教育[J].海外华文教育,2017,(6):768-776.
[11]张瑞朋.上下文语境对留学生汉字书写偏误的影响因素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5):22-32.
[12]张娟娟.东南亚国家华裔、非华裔学生汉字正字法意识的对比研究[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6,(3):17-2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