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摘要:《纽约时报》作为最早一批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新闻领域的媒体,给读者带来全新的视觉体验,为新闻业界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本文通过梳理《纽约时报》对虚拟现实技术的探索应用轨迹,从报道主题、叙述视角、视听语言三个方面阐释分析了其虚拟现实新闻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了总结与思考。
关键词:《纽约时报》;虚拟现实技术;全景互动;沉浸
虚拟现实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率先提出的技术,其基于3D制作技术和图形渲染技术以及传感器技术,经过制作最后生成一种虚拟的场景。虚拟现实新闻则运用虚拟环境和游戏平台这两种载体进行纪录片、非虚构故事以及新闻传递,让受众通过自己的感官感知,身临其境地进入到新闻报道和记录片描述的场景中。
一、《纽约时报》对虚拟现实新闻的探索应用
早在2014年,《纽约时报》就已经注意到虚拟现实技术的潜力,因此在2015年启动了VR内容制作项目。在探索初期,《纽约时报》新媒体内容团队面临着三个渠道选择:一、放在自己的网站上;二、通过别人的APP发布;三、找别的VR制作公司合作。最终在各方利益的权衡之下,团队选择通过MVP(最小可实现产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在2015年10月,《纽约时报》投资100多万美元与虚拟现实工作室IM360合作研发了自己的VR内容发布平台:一款叫做NYT VR的APP,同时在安卓和苹果平台发布。并且《纽约时报》团队跟谷歌团队合作推出一个虚拟现实项目——订阅杂志送VR眼镜。《纽约时报》向实体订阅用户提供100万个纸板谷歌Cardboard眼镜,用于观看一篇名为《The Displace》的难民报道。用户通过虚拟现实观看这场新闻电影时,能够体验到亲临战火现场的感觉,经历灾难下民众的恐慌情绪以及周围的环境变化。
除了与谷歌合作以外,《纽约时报》还联手月球与行星研究所、美国航天中心、高空太空研究会共同制作了一部VR影片《探索冥王星冰冻的核心》,探索关于外星的内容。《纽约时报》通过自己研发的模型与软件,将摄影、数据加工成VR场景,虚拟现实的出现使得受众沉浸其中,既不觉得乏味又能激发思考,收获对专业性新闻事件的系统性认知。
此后,为了使视频内容更易于被用户接受,《纽约时报》在技术上也做了很多的努力:为了让用户在非WiFi环境下也愿意下载并观看视频,他们限制了视频的尺寸,做了压缩;使用定位技术,让视频的声音能根据人的头部动作做出调整;积极使用音乐效果,配合视频内容主线等。
《纽约时报》的高级编辑指出,VR不仅是新闻传播的一个工具,更是一种新的传播媒介,其对新闻业的发展影响深远。从传播效果来说,读者与新闻故事的接近性更强。因此《纽约时报》除了会在内容上付出努力,还会在创意方面花更多的时间,让用户也能参与其中,通过UGC给用户提供一个平台。
二、《纽约时报》虚拟现实新闻特点
(一)报道主题偏重灾难等大场景题材
在《纽约时报》发布的新闻中,灾难类新闻占得比重最大。灾难主题是媒体在进行虚拟现实新闻生产时比较偏爱的命题,包括战争、社会恶性事件等。这类事件难以深入现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他们消除空间距离,将受众变成事件中的目击者或当事人,切身体会真实场景。例如NYT VR发布的第一篇作品《流离失所》就是从儿童难民的视角切入,通过追踪三明分别来自南苏丹、乌克兰和叙利亚儿童的日常生活来反映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和深刻创伤。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流浪儿童的场景,而且能形成对叙利亚战争场景的直接了解,并具有相同的感受,获得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了解新闻事件背后的隐含意义。
(二)叙述以第一人称视角为主
当新闻与VR技术对接起来,新闻叙述者的观点便等同于故事中主人公的视点,通过主人公独白来讲述新闻事实、表达人物情感。通俗地理解第一人称视角,就是将摄影机当做叙述者的眼睛,观看者看不到叙述者或者只能看到叙述者的部分肢体,叙述者的感情需要通过周围的环境和人物反应来感知。这种视角具有强烈的代入感,观看者能够直接受到来自所接触环境的感官刺激。
例如在《流离失所》中,当受众抬起头就能看到投放救援物资的飞机从头上穿行而过,随后食物从空中落下;在《漫步纽约》中,受众可以从天空中直升机的视角俯视纽约全城,这些都是大多数受众不曾有过的体验。受众依靠转动头部观看周围环境,告别了被动的信息接收过程,更主动地参与到了传播过程中。
(三)“全景互动式”视听空间环境营造沉浸感
虚拟现实新闻将画面空间和虚拟声音等视听感觉相结合,使真实场景再现,为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为了营造画面的沉浸感,虚拟现实新闻多采用类似新闻纪录片式的长镜头、固定镜头等方式进行360度视角的拍摄,使得画面信息更加丰富。同时,虚拟现实新闻中运用3D虚拟环绕声采用空间化声音技术并且集成所跟踪的数据,能够实现360度全方位声场处理及全景声回放。声音与画面的配合赋予了新闻内容更具真实的现场感和亲近感,为受众提供了直击心灵的完美体验,在增强新闻信息传播效果上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例如《流离失所》的制作中,有一幕是一个身穿天蓝色衣衫的小男孩在破烂不堪的教室里写字画画,小男孩作为唯一运动变化的视觉元素,成为整个画面的视觉中心点。用户的视角跟随着小男孩的活动而变化,在全方位不受干扰的声场中沉浸到故事情节中进而观看整个全景画面。这些全景画面准确的传达出主题信息,使受众易于理解和接受,具有较强的传播里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纽约时报》作为第一批将虚拟现实技术引入新闻传播领域的媒体,既有发展策略上的先进性,也有技术上的不足之处。但随着5G时代的到来与虚拟现实技术的不断更新,虚拟现实新闻会不断地进步与完善,并最终在各种新闻报道形式中占据主要地位。
参考文献:
[1]王俊城,VR内容产品的情感化交互设计研究——以纽约时报NYT VR为例,现代营销,75-76
[2]王立芳,《纽约时报》的数字化转型研究,北京交通大学,2017
[3]秦彬,数字化时代VR新闻的视觉传播研究,郑州大学,2017
[4]董丹丹 生奇志,《纽约时报》尝试虚拟现实移动传播模式,记者摇篮(41-42),2016.
作者简介:
王梦园(1998--),女,汉族,河北保定市人,本科生,單位:河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研究方向:新闻学。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