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兔透射
阅读分享:垃圾分类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日本是较早开始垃圾分类的国家,但是日式的垃圾分类,按某个定义来说,根本就谈不上正确,日本的垃圾回收再利用率也很低。原因何在?因为大量的垃圾历经曲折的分类收集系统后,最终还是送去焚烧厂,一把火烧掉了事。日式垃圾处理方式给我们的经验是,要强调社会分工的重要性,要提高垃圾的再次利用率。如果在垃圾分类的过程中,只强调扔弃垃圾的时间和方式,条条框框限制太多,而对垃圾分类的结果——垃圾的最终处理方式不更好地解决,一切也许都是徒劳。(特约教师:鞍山市铁西区鞍山市第六中学 何翠)
中国人到日本旅游,第一个感慨几乎都是:“哇!真干净啊!”日本垃圾类别之多,叫人眼花缭乱。一个普通的饮料瓶,需要把瓶盖和标签取下,因为它们与瓶身不是同类垃圾,而瓶身则需要洗净、保持原状,与瓶盖、标签装进不同的垃圾袋,等待扔弃。
我对“正确的事情”有个定义:正确的事情就是朝着正确的目标,付出合宜的代价,取得有效的進展。按这个定义,日式垃圾分类,根本就谈不上正确。
尽管不少人都爱把日本的干净整洁,跟他们繁杂的垃圾分类制度扯上因果关系,但这并不经得起推敲。根据非营利的国际调查项目Waste Atlas的数据,2012年,日本的垃圾回收再利用率只有20.8%,比素以铺张浪费、不爱护环境著称的美国(25.8%)都低了不少。
虽然各国垃圾回收率的统计一直因为猫腻太多而备受诟病,但日本的数据仍然说明了其严苛程序缺乏意义:超过70%的日本垃圾,历经曲折的分类收集系统,最终还是送去焚烧厂,一把火烧掉了事。
当然,在很多人看来,即使只是送去焚烧,严格分类也是有意义的,它可以减少垃圾焚烧产生的有害物质。而且,日本垃圾分类的缘起就在于各地方群众的邻避运动,都想把垃圾推到别人的区处理,最后只得接受这套极尽拮据且愈加臃肿的处理制度。
日本垃圾战争的故事恰好是产权不明晰的恶果:大型垃圾焚烧厂就建在我家后院,收益却是人人平等,我当然不干了。但各地抗争最后的结果,是每个人在家园边建上小型垃圾焚烧厂,负责本辖区垃圾,处理能力零碎且有限,只好把一大部分处理的责任前置给居民。
事实上,垃圾焚烧厂并不总像这样不受待见。
西北欧不少国家都建造了远超本国垃圾“产能”的焚烧厂,以至于还要进口外国的垃圾来烧。当地居民当然也不喜欢垃圾,但焚烧厂给他们提供了热水和电,以及把焚烧产生热能吹嘘为“再利用”时的荣誉感。
与一个塑料瓶分三份处置相比,欧洲人更爱宣传的是他们的饮料瓶押金制,空瓶可以直接送回自动回收机,退的押金,是很多欧洲小孩热衷的外快。相比于日本把铁罐铝罐分得清清楚楚,欧洲则是将金属罐都丢到一起。最重要的是,他们扔弃垃圾的时间和方式,条条框框比日本少很多。
现代科技可以代劳一部分工作,如自动识别有机垃圾的绿袋子,把它们推到另一条传送带上。
但最后一道把关程序还是必须掌握在人的手中,由专门的分拣人员来正确分类垃圾,这不光是为了提升回收率,更重要的是防止有害垃圾混入普通的处理工序中。
事实上,经过上述处理,未能“正确”分类的垃圾仍然很多。焚烧厂的工程师解释说,绝大多数有害物质会在900℃高温下分解,他们也会定期清洗焚烧炉。相比之下,日式垃圾分类的后续程序鲜有人提起,也许因为严密的居民分类,他们的分拣人员能比欧洲轻松不少。
不过,无论看回收率,还是看良性运作的焚烧厂,粗放的欧洲相比精细的日本反而更有优势。这印证了那个屡试不爽的道理:社会分工提升效率。
火箭熊摘自微信公众号“大象公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