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宋诗平淡之风的表现

时间:2024-05-04

喻威 三峡大学 文学与传媒学院 湖北宜昌 443002

一代有一代之诗歌,蒋心余《辩诗》即言"唐宋皆伟人,各成一代诗".但"宋人生唐后,开辟真难为",王安石就曾喟叹"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 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然而宋诗较唐诗自有突破."以文字、以议论、以才学为诗","点铁成金"和"活法"【1】,"筋骨思理"【2】,"以俗为雅,以雅化俗"等等,皆属宋诗开辟耕耘处.这些既反映了宋诗求新求变的探索实践,也体现了其别于唐诗的显著特色.

于此"支离性"的特点总结、研究外,霍松林、邓小军提出了宋诗的特质是发挥人文优势,淡朴、瘦硬而有味是宋诗的总体风格【3】.莫砺锋认为宋诗在继承唐诗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上呈现出求新求变的风气,表现出迥异于唐代诗歌的审美观念和美学境界【4】.横山伊势雄从宋代诗论中总结认为宋诗时代样式就是平淡之论,就诗而言,就是平淡之体【5】.莫先生未明言宋诗之整体风格,但就阅读体验、思辨总结而言,笔者服膺于"宋诗为平淡之体,淡朴、瘦硬而有味"的观点.下面提出我对宋诗平淡之风的表现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望与大家谈论.

一、阅读体验的平淡感

读毕钱钟书的《宋诗选注》,除惊叹钱老的"淹博、精审、识断"外,还能窥见宋诗平淡的整体艺术风貌.其选诗都是经"六不选"的标准筛查过的,具有典型性.注释简洁明了,这得益于钱老持简驭繁、深入浅出、庄谐相济的深厚考据学根柢【6】,也反映了宋诗文本的平淡特色.而像富丽渊博的西昆体,纵注解也必累牍长篇,故元好问有"独恨无人作郑笺"之叹,钱老亦未选录.

宋诗虽用典频繁,好为议论,"资书以为诗",但典故多与诗题相关、与诗境相融,且引喻失义、文不对题等错误早被博学的宋人规避了,故其诗读来仍较平实、平淡.如"摇落"本出于宋玉《九辩》"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后经曹丕化成"草木摇落露为霜",杜甫化为"摇落深知宋玉悲",李商隐化成"摇落伤年日".然而纵是不知此典,林逋的"众芳摇落独喧妍"我们亦能欣赏,因其诗写的是梅,不难想见"摇落"意为凋残.后句"占尽风情向小园"一出,平淡感顿显.又如"我居北海君南海","苦雨终风也解晴","此心吾与白鸥盟",纵不知各句典出何处,也无碍理解,宋诗平淡之风可见.

二、题材上的平凡取向

宋诗在题材上较唐有了一些拓展,俗物俗事俗人和文人化意象大量入诗.俗物经文人化变雅,文人化意象也在俗世里变得平易,虽有部分取材古怪造作之诗,但总体上仍有平淡之美.

俗物入诗,以梅尧臣为代表,其诗中可见蚊、蝇、蛇、蛆、蚯蚓、癞哈蟆、蜥蜴、跳蚤、乌鸦、老翁、妓女等意象,并有憋尿、如厕、腹泻、愿嚏、抱孩子、寄鸭脚子等俗事【7】.而文人意象亦与之分庭抗礼,像绘画、书法、印章、纸、墨、笔、砚、茶、灯、芭蕉、夜雨、秋风、庙观、书信、蜡丸、文书、服饰等都久经写作,以诗酬唱、赠答、品评、凭吊、咏怀、遣兴、游戏更是寻常.如此大雅大俗都是极端,但犹"负阴抱阳,冲气为和",宋诗平淡化的题材和风格仍占主要.苏轼的《汲江煎茶》正是一例.其本为煎茶,但化《茶经》句,又将水、火、瓢、瓮、杓、瓶、枯肠、碗与茶、钓石、月、春、江、夜、松风相互映衬,结句"坐数荒村长短更"更引出了孤寂清淡之感,这使此诗俗中含雅趣.

正因宋人雅俗共赏,融裁点染,宋诗取材才有平凡趋向.其"俯拾即是,不取诸邻",凡目见耳闻、亲历心想皆入诗中.如螃蟹、河豚、牛羊、鸡豚、猪肉、鳊鱼、雉等荤食,如笋、薤、荠糁、杞、菝葜苗、蒌蒿根、菊茁、蔬、菜、薇、蕨、早稻、木耳、齑盐、荠、芥蓝、菌蕈、白菘、莼、橘、荔枝、芦芽等蔬食【8】,如粗缯、大布、牛衣、竹杖、芒鞋、裙襦、袜子、罗衣、翠钿等服饰物品都常入诗.众多人人可见、胸臆皆有之物象使其诗朴实平淡.文人化意象本如阳春白雪,吃穿日用诚是下里巴人,宋人两相中和,就兼得雅俗之美:写生活真味俱来,写情趣不蹈虚空,涉笔成趣,滋味无穷.

三、用语上的俗俚特色

宋诗写入了大量俗字俚语及禅宗词语.比较熟知的如苏轼"三杯软饱后,一枕黑甜香",软饱、黑甜即酒和眠 黄庭坚"痴儿了却公家事"、王廷珪"痴儿不了公家事",痴儿即自称 陆游"吾与狸奴不出门"、黄庭坚"闻到狸奴将数子",狸奴即猫 范成大"终须一个土馒头",土馒头即坟.而较少为人所知的更多,如碧涧、矮黄、监州、香泉、紫芒、苍髯、红萼、春锄、玉版、横枝都是宋诗里的"自注口语词"【9】,又如四大海水、一家春、着忙、石头路滑、百尺竿头等都是宋诗里的禅宗词语【10】.很多日用而不知的俗白语、当时习见的禅宗词语写进诗内,读之浅近亲切,更增益平淡感.周裕锴在解释以禅入诗时就曾讲到了趣味的平淡化,其具体表现就在色彩的清淡、感情的恬淡、语言的平淡【11】.

四、造句上的平易特色

宋诗正以多样平易的语句而得平淡之致.

首先宋人继承了前人创作经验,如杜甫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的写法,将律诗写得恣意纵横、出神入化的功夫,多为江西诗派踵武崇拜,故从宋诗文本来看,造句上颇有平易特色.第一,善用动词使诗句更有灵动感.如苏轼《百步洪》,其动词用的多且密,诗句如注似水,易于诵读.第二,多用副词虚词使诗句转折顿挫.如王安石"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欧阳修"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陆游"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副词用的频繁,诗的抑扬的节奏感自出.第三,多用叠词、连绵词使诗句更有音韵感.如潋滟、空濛、冥冥、忽忽、家家、邂逅、青青、惆怅、飘飘、双双、摧颓、郁郁等习见诗中,读之朗朗上口.第四,炼字、拗句也使诗句传神奇崛,如王安石改十数次得一"绿"字,黄庭坚善用拗句为江西诗派师法.

其次宋代的古文运动也使宋诗句法多样、平易晓畅.第一,句子互相映照阐发.如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王禹偁"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梅尧臣"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即后句阐发前句 王安石"川原一片绿交加,深树冥冥不见花"即互相阐发.第二,律诗的固有节奏感间或变化.如"应似飞鸿踏雪泥"、"曾是惊鸿照影来"变成了二五节奏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节奏更变.第三,散文化倾向.如苏轼《游金山寺》、《荔枝叹》、《初到黄州》、《汲江煎茶》、《寒食帖》等以文为诗,句如散文,语似贯珠.

另外宋人亦不断求新求变,他们致力于在业已成熟的律诗里寻求语言的张力,即苏轼所言"寓新意于法度之中".当然,句法伸缩变化也能促进传情达意,使人读之显豁,使形象呼之欲出,若"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则更堪称极致.

五、情趣上的平实特色

宋人书卷气浓,道德感强,情趣平实,这体现在宋诗中.宋诗多有吟咏书斋之作,如陆游有许多以"读书"名篇的诗作多有游戏酬唱之作,如《西昆酬唱集》,其他以"戏答、赠、和、寄、杂感、杂兴"等命名的诗作也有很多 多有心系苍生之作,如王安石变法时期多有写贫民、饥荒的诗作,于南渡之后多有奉诏出使、感时伤怀之作 多有表现个人闲情、思索之作,此类佳作甚多.一些表现理趣之作也多是就近取譬、即兴感怀,如朱熹《观书有感》、《春日》、《偶成》等皆是从眼前风光入手的.可见宋人表现的情趣多是在其读书时,生活中即兴感怀,融事、景、情、趣、理于一炉,诗作平实平淡.

综上,宋诗的平淡之风表现在阅读印象、题材、用语、造句、情趣这几个方面.宋诗的平淡是一种整体风貌和综合效应,其形成与当时社会背景、诗学认知、文人性格、生活情趣等因素有关 也正因平淡,宋诗才显示出了与唐诗相异的显著特色,终成一代之诗.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