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粟健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颜真卿作为书法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书家,其书法风格对后世的影响非常深远.关于其书法风格的成因,历来众说纷纭,本文从颜真卿看待书法的态度、家学传统、时代风气等几个方面入手,尝试探索颜真卿书法风格形成的原因.
关于颜真卿看待书法的态度,没有直接文献可以参考,不过我们可以从颜真卿五世祖颜之推《颜氏家训》中管窥一二.《颜氏家训》"杂艺"第十九,论及书法云:
真草书迹,微须留意.
然而此艺不须过精.夫巧者劳而智者忧,常为人所役使,更觉为累.
留心书法的重要目的,还在于小学、经义.历代儒者,即视词章,亦是"雕虫篆刻,壮夫不为"的,何况书法?
颜真卿自幼恪遵祖训,慎勿以书自命.其《怀素上人草书歌序》中说"资质力弱,又婴物务,不能恳习,迄以无成"的话,不是故作谦逊揖让,大概就是不以书名自重的反映.
《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记载了颜真卿向张旭请教笔法的经过,朱关田先生考证出此文为伪作,且纯属空谈,一无妙理.然而,颜真卿向张旭请教书法,确有其事.据朱先生考证,颜真卿诣洛阳师事张旭,当始于天宝元年(742年),时颜真卿34岁,张旭当时大概60岁了,书名比年轻的颜真卿高得多.从近年出土的《王琳墓志》(741年)来看,斯时颜真卿的笔法较其晚年作品显得单薄稚嫩.张旭虽以狂草闻名,其楷书亦是简远精妙,韩方明《授笔要说》中提到,"至张旭始弘八法,次演五势,更备九用."故颜真卿向他请教楷书也在情理之中.《幽闲鼓吹》记录了一则小故事,说的是也是张旭用楷书写的判词得到认同:
旭释褐为苏州常熟尉.上后旬日,有老父过状,判去.不数日复至.乃怒而责曰:"敢以闲事,屡扰公门."老父曰:"某实非论事,覩少公笔迹奇妙,贵为箧笥之珍耳."长史异之,因诘其何得爱书.答曰:"先父受书,兼有著述."长史取视之,信天下工书者也.自是备得笔法之妙,冠于一时.
刚授为京兆府醴泉县尉的颜真卿很清楚,由于铨选官员有一条要求是"楷书遒美",把楷书写好对于今后的仕途是有帮助的.这就说明,在颜真卿看来,实用的楷书比草书更能经世致用,深谙楷法比以草书抒情重要.颜真卿希望得到楷法,以实现自己经世致用的理想.
这种学习书法的态度,在今天也不鲜见.当下有些刚入职或者职位卑微的公务员,为了工作之需,想把字写得美观、大方,也会寻求时贤指教书法.
魏晋至隋唐时期,颜氏家族是一个具有深厚的传统小学功底,同时又擅长书法的家族,颜真卿在《草篆帖》中称"自南朝以来,上祖多以草隶篆籀为当代所称",颜之推、颜师古、颜勤礼、颜元孙都是负有盛名的名师硕儒,精于文字、训诂,颜真卿本人也秉承家学,小学工夫不下李阳冰,《旧唐书》和《新唐书》对颜真卿学问的评价为"有词藻,尤工书"和"博学工辞章".颜真卿编纂有《韵海镜源》,讨论字样.王应麟《困学纪闻》卷八"小学条"中记载:
颜鲁公在湖州,集文士摭古今文字为《韵海镜源》三百六十卷,以包荒万汇,其广如海,照之如镜.《崇文总目》仅存十六卷,今不传.
《殷践猷墓碣铭》中记载,颜真卿三岁丧父,其母亲殷氏带到通化坊娘家与其母舅殷践猷悉心训导、抚养成人. 陈郡长平殷氏家族累代工书,以翰墨名世,殷令名、殷仲容皆以能书擅名一时,载于史册.颜真卿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自然会接收到良好的教育,其小学、辞章、书法都在幼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颜真卿早年所书《王琳墓志》和《多宝塔碑》便依稀可见殷令名《裴镜民碑》的影子.沈曾植在《海日楼题跋》中认为:"鲁公书源本出殷氏父子,后得笔诀,嗣法河南,所谓厌家鸡欣野鹜者耶?然如此碑(《多宝塔碑》)结体,固不能与《裴镜民碑》绝无瓜葛也."
颜真卿父亲颜惟贞虽不以书名世,亦是善书之人,且笔法出于殷家.颜惟贞少时丧父,寄养在舅父殷仲容家,受到殷仲容的教养.而殷仲容是活跃于唐高宗至武则天时代的书画家,唐代书评家窦臮在《述书赋》称殷仲容为唐武德至乾元之间"翰墨之妙,可入品流者".颜惟贞得到殷仲容的训导,其书法自是不凡.《颜氏家庙碑》记:"君讳惟贞,字叔坚……君仁孝友悌,少孤,育舅殷仲容氏,蒙教笔法.家贫无纸笔,与兄(颜元孙)以黄土扫壁,木石画而习之,故特以草隶擅名."有学者认为,颜真卿少孤,家贫,不可能过多接触南派书迹,多受到山东地区的石刻书法(包括民间石刻书法)的影响 .以《裴镜民碑》来看,殷令名的书法"笔法精妙,不减欧虞",以此推知,殷家书法当是融合南北,且有更多南派疏放妍妙的审美元素.
颜惟贞虽然在颜真卿三岁的时候就过世了,但颜真卿不至于看不到颜惟贞遗留下来的书迹.颜惟贞的书法风格也属于殷家笔法.杨守敬在《评碑记》中称赞颜惟贞的《萧思亮墓志》"精隐疏秀,唐墓志中亦称杰作".
另外,颜真卿的叔叔颜元孙的书法也十分了得,学殷仲容可以惟妙惟肖.《颜元孙碑》记:"仲容以能书为天下所宗,人造请者笺盈几.辄令代遣,得者欣然,莫之能辨."是说颜元孙的字和殷仲容很像,可以以假乱真,帮其代笔.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这种家风的影响下,颜真卿在早年书法主要是受到殷家的影响.
法国著名艺术史家、文艺理论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提出,"作品的产生取决于时代精神和周围的习俗",并强调时代精神和风俗"是艺术品最后的解释,也是决定一切的基本原因".
唐代书法从初唐走向盛唐的时候,审美意识已经发生变化.初唐盛行的褚派笔法,到了开元年间,便和"盛唐气象"不相适应了.唐玄宗喜欢隶书,"规模尚古",以肥为美.于是上行下效,流风所染,盛唐书风一改初唐"美人婵娟,不胜罗绮"的意趣,逐渐走向圆劲挺拔、雄健敦厚.如张旭变"二王"今草为纵横恣肆、极尽抒情的狂草.李邕的行书用南帖结体,吸取北碑用笔,倚侧取势,笔力凌厉,气势雄浑.书坛盟主徐浩之书,深见篆隶笔势,已具盛唐气象.
颜真卿楷书晚年变法,趋于圆劲,亦是受时风所渐染.在颜真卿的书法中,可以看到徐浩与李邕的影子.殷荪先生在《徐浩论》中指出:"张旭、徐浩变化初唐楷法,为'颜体'孕育气象,颜真卿方能叩之以鸣." 徐利明先生在其《中国书法风格史》指出:"徐浩书与李北海、颜真卿书相比照.我们可以发现有诸多相似处."
徐利明先生指出:"颜氏早年学属于褚,故用笔清雅秀润,而雄浑朴厚,则为兼采大王小楷《东方朔画赞》和早于他而书名噪盛唐的李北海后期书法所产生的新气象.从颜氏传世作品考察,其书法实从此始脱出了'算子'般的格调,向雄浑朴厚的书境迈出了重要一步."
清代以来,学者多指出颜真卿晚年楷书风格来源于汉碑、北碑和民间书法,且持有类似观点的人甚夥.我认为,研究颜真卿书法渊源,当设身处地站在古人的角度去思考.陈寅恪先生在《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上册审查报告》中说:"对于古人之学说,应具瞭解之同情,方可下笔." 颜氏家族家学如此深厚,颜真卿何必抱着金饭碗去乞讨,向穷乡儿女造像取法,向民间书法学习,"厌家鸡欣野鹜者耶"?在唐代,尽管书法受到北碑的影响较大,但多为匠人写手,因为普通人无法看到南派文人的书迹.《千唐志斋藏志》《隋唐五代墓志汇编》中所收的大量墓志,反映了北派书法的强势影响.而文人士大夫还没有直接向北碑和民间书法取法的风气,而本文开篇谈到了颜真卿对待书法的态度,也会影响他对书法取法对象的选择,后世研究者以自己所处之时代为参照,臆测颜真卿之书学渊源,是经不起推敲的.另外,关于颜真卿晚年变法这个学术界颇具争议的话题,我认为除了时风影响外,还可以从颜真卿刚毅正直的性格加以分析,这属于书法心理范畴,有待学者做进一步的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