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刘晓旋 河北大学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目标,追求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不能只依靠高校规模扩张和数量增长,而是要聚焦高等教育本质,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为回应高等教育各利益主体的问责,高等教育从内外部建立起质量保障体系,进行自我评估与管理.现阶段,我国高校审核评估要求上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工作加强了各省各校的质量意识,"部省合建"的十四所高校在一流大学和应用本科转型发展高校快速发展的双重压力下能否正确认清自己的现状,从建设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入手提升本科教学质量,进入高校发展快车道引人注目.
首先,高校的质量管理与质量保障工作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穿高校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各个方面.其次,各高校已基本建立了各自的贯穿质量保障全过程的规章制度,一般的制度体系构成包括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工作例会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同行教学评议制度、专家评估制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学生评教制度、信息员制度等,涉及到教学质量管理监督的各个方面.第三,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将学校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为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各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例如教学大纲编制标准、课程教材选用标准、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习实训质量标准等,为教学质量检查、评教、审核评估等工作提供了评价依据,使质量保障工作落到实处.最后,高校基于不同的管理理论明确了各自不同的质量保障模式或体系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类型:一是基于PDCA循环模式得来的教学质量保障模式;二是借鉴高等教育治理结构的理念,形成"管办评"分离的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模式;三是校、院两级、权责明确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结构.
首先,组织机构的设置确立了校内教学质量保障的责任主体,"部省合建"十四所高校质量保障体系的组织机构设置有三类:一是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依靠学校领导负责、与院级教学质量管理单位联系开展工作;二是设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与教学督导部门和教务处等职能部门并行的组织机构保障;三是依靠校内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学术组织与院校领导共同决策的组织机构设置.其次,各个高校都设置了教学督导系统,为教学改革发挥巨大效用.第三,"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实行课堂教学监控、期初期中期末教学质量全面检查、实习实训检查、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等.实际运行中,所有学校都确立了课堂听课制度,所有的学校都开展了学生评教制度.最后,十四所高校已基本上全部利用信息技术,采用了本科教学基础状态数据库,完善教学基本状态监测,形成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发布制度.
目前,这十四所高校中还存在部分高校的质量保障体系没有理念指引,在质量管理的工作过程中与办学目标结合不密切.十四所高校质量保障体系以应对国家层面开展的高校审核评估而运行的倾向明显,针对学校定位进行的体系设计少;
除此之外,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必然会导致质量保障实践层面的工作不到位,一些高校只针对教学过程制定了质量标准,在教学管理阶段和投入保障阶段的工作质量标准不明.
高校质量管理是一个包含涉及不同层级、多个组织机构,覆盖各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的全过程,高校在建设本校的质量标准体系之前,应该深入细致地学习相关理论,借鉴国内外优秀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经验.广泛学习高等教育哲学,学习现代大学制度理论,平衡政府、社会大众和高校自身等多方利益主体对高等教育质量的需要;学习新公共管理理论,转变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一味强调对政府问责的回应的状态,引入社会第三方的质量评估机构;学习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在充分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建立全面质量管理模式.
教学质量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不光要应用于改进校内教学、改进人才培养模式,而且要延长信息反馈的长度,关注社会用人单位和学生作为高校教育产品顾客的满意度,跟踪学校各环节的教学成果、学生各方面的学习成效与发展,生成公开、透明的教学质量保障报告.同时,充分利用智能化的信息平台,为校内外多方用户提供多维度、高精度的数据分析,输出的各类参考信息,使高校的决策从经验主义走向战略主义,实现高校领导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及时性和前瞻性.
从理念和价值观念层面构建,运用全面质量管理的管理理念来谋划全校的质量保障工作,将现存的片面化、分割化的工作状态纠正过来,并将这一理念从管理队伍传递到日常教学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中去,树立师生的质量意识.引入民主管理与公共治理的方式,避免行政手段的管理与师生自主的教与学活动产生冲突,强化师生与管理人员的质量认同,在全校营造质量文化氛围,培育质量名片,提升学校声誉.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