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袁伟斌 浙江工业大学 浙江杭州 310014
研究生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一些在未来从事科学研究或者从事生产上能独当一面,具有很强的理论基础以及专业知识,并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研究生教育的成败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未来国家技术、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程度,故研究生教育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1]。
现阶段各国研究生教育的大背景是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国际化教育的意义是:各国高等院校通过国际间交流、研讨、合作的方式,加强学术科研交流,并相互之间共同解决研究生教育上的问题。这一培养模式非常适于如今全球国际化的大背景下,有助于各国教育、研究的共同发展,更有利于培养一些具有国际视野,能适应当下国际间交流日益频繁的环境,在未来科研、生产中能独当一面的人才。
既然研究生国际化如此重要,而我国又处于大国崛起、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历史时期,对能适应当下国际间风起云涌的变化的高素质人才有很大需求,故就很有必要大力提高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教育水平。但是我国研究生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华文化的独特、汉语语言使用的局域性以及国内更不上国际时代发展的教育理念,限制了我国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发展。介于我国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经验少,发展时间短,资源配置少,分配不均匀等诸多不足,有必要对研究生国际化的培养模式进行改进。
综上所述,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很重要,但针对现阶段的诸多不足需及时改正。
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在我国高校已有开展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常见培养模式有以下几种:
(1)研究生国际交流。
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都会设立研究生国际交流的项目,即派遣研究生出国进行短期的访学活动。访学时间大约在一个月到一年不等。在校研究生可以通过申请短期访学活动进入国外高等学府学习和探讨学术问题。短期访学的方式可以使在校研究生短期内接触国际教育、研讨学术难题,这种培养方式效果显著。但是由于短期访学人员名额以及访学资金等问题,使得这种培养方式只能受益于少数在校研究生,并不适用于大范围的培养研究生。
(2)设立国际化课程
近年来国际化课程的设立在许多高等院校中越来越常见。所谓的国际化课程,就是除去与专业相关的国际课程。例如开设研究国外专业相关规范的课程,以及对国际热点主题增设的新课程。开设国际化课程相较而言,开展比较方便,面向的对象也可以是全体研究生。但是这种方式同样也存在问题,例如,教授这些国际化课程的老师往往还是国内的教师,他们进行授课时采取的授课模式可能还是基于国内的方式、方法。因此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给研究生带来的提升不显著。
(3)外语教学
在现在的研究生培养中外语教学是最为常见的方式。绝大部分的高等院校的老师会采用双语教学或者学校采取聘请外教来校授课的方式。部分高校采用外文原版教材直接进行授课。学校希望通过这些方式,使得研究生在今后的学习、交流中能够跨越语言的障碍更加地顺畅进行专业探索研究。但是这种方式同样存在缺陷,研究生在学习中只学到了外语本身,在专业方面的学习收效甚微,与国际依然是脱轨的。
(4)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
参加学术会议和国际项目对研究生来说,可以直接接触到国际尖端学术进程,所学到的学术知识和国际经验远远大于以上的其它几种方式。这种方式看似非常适合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其实也存在一定的限制。关键在于“机会”二字,国际会议和国际项目虽然很多,但是研究生能去参与和接触的机会却很少。更不用说国际项目了,能参与国际项目的导师,也是少之又少。
我国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虽已有一套框架体系,但相对于发达国家高校的国际化培养模式,我国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仍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教学理念落后,国际化授课徒有其表,很多地方只有一个国际化的形式,仍没有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培养的标准。故为了发展适合我国的国际化教育模式,就需要首先找出现行培养模式中的诸多不足之处,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1)培养制度需要改革
我国的研究生培养采取的是“严进宽出”制度,不利于高校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生。“宽出”的培养模式会造成学生在研究生阶段对于学术研究有所松懈,而学术研究恰恰是研究生阶段需要进行的主要活动,也是培养研究生的意义所在。
(2)国际化资源缺乏
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资源的缺乏反映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国外优秀人员引进不足,我国高等院校引进国外专业优秀人员的比例并不高,究其原因这与高校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引进策略不足等有关。其二是国外优秀教学资源不足,包括课程资源和教育制度资源等,而这些正是国际教育的精华所在。
(3)资源分布不均匀
在研究生教育培养上,也是如此。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与各高校的综合实力有很大关系。大部分“985”、“211”高校在国际化培养上不论是资金投入或是资源上比普通高等院校都更具优势。这使得许多普通高等院校在国际化教学上起步较晚,发展较慢。
上述不足制约了我国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发展,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来改正。介于教育国际化的意义,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国外高校国际化教育的成功经验,参考他们的教育模式,汲取其中的长处来弥补我们的短处。但是,介于我国文化的独特性、我国教育模式和他国的差异性等原因,我们不能只做单纯的“拿来主义”,还需要对别人的经验进行甄别、消化、吸收,从而得出一套符合我国教育实情且能更上国际化时代发展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
我国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国际化培养方式仍有较大的不足。同时,发达国家高校实施研究生国际化的时间早,不少高校在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上取得了不同层次上的成功,而这些成功的经验也可以为我国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改进所借鉴。但是,介于各个国家研究生培养模式、培养理念的不同,需要对比我国和其他国家的研究生教学模式,有选择地吸取别国的成功经验。
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本科生选择进一步深造自己,攻读硕士学位。在我国,若想取得研究生学位,一般要经过研究生入学考试,分为笔试和面试,通过的学生可进入学校攻读硕士学位。硕士主要进行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博士以科学研究为主。各高校设立研究生院,具体负责研究生教育工作的组织与管理。
(1)德国研究生培养模式
德国的研究生培养注重理解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注重研究生的独立科研能力以及自主学习意识。德国不设专职管理机构,故德国大学在课程设置、人员聘任、经费使用等方面有较多的自主权,所以其培养方式非常自由,课程设置、教学风格均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德国的教学模式崇尚自由,与我国培养模式大相径庭,不建议大量参考。
(2)英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
英国的教育模式和我国较为相似。其研究生培养注重知识的广度及深度,十分重视课程的学习。英国高校对研究生开设大量基础、专业课程,并区分了初、高级课程让学生自由选择,通过对课程学分的控制,来确保研究生教育的方向和质量。
(3)美国研究生培养模式
美国研究生培养目的是为了培养未来国家各专业上的中坚人才,所以美国高校的教学时常常将实际社会、企业问题作为研究对象,注重学习与社会接轨,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中。同时他们在研究生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研究生培养的目的包括了培养能掌握世界前沿知识,具有对外交往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所以其研究生教育具有很强的国际性质。美国研究生教育在注重实际运用的同时,也注重课程的学习。和英国一样,他们对课程的宽度和深度都十分重视,且非常注意基础知识的掌握,力求研究生能作为美国国家未来各行业的中流砥柱。
当前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基本和英国美国培养模式类似,都是先修学分再从事科研论文工作。但是这种模式相较于德国,缺少个性化的培养内容,不利于部分科研能力强、专业基础扎实的学生。各国培养模式均有不同侧重点,了解各国培养模式,从中汲取符合我国教育模式的成功经验,从而促进我国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发展和进步。
介于上述对各国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对比分析,本文主要对和我国有相似培养模式的美国研究生培养方式进行分析,借鉴其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成功举措,吸取其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中的成功经验。
(1)国际化的教学理念
具有明确的国际化教学理念及培养目标,是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前提。美国高校十分强调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能和世界其他地区进行共同研究的国际化人才,其《国防教育法》中要求研究生教育要更加注重与社会需求接轨,更加注重与国家安全和科技发展相结合,更加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深化改革,从而将研究生培养成加快社会进步和引领世界潮流的中流砥柱[2]。将研究生教育和国家科技竞争力及科技创新能力相挂钩,将研究生培养方向和国家战略方向、国内社会发展方向、企业科研方向相关联,有助于研究生了解本学科在本国、国际上的发展情况,和加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3]。
(2)严格的培养制度
拥有严格的培养制度,能提高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水准,确保研究生国际化教育的质量。美国高校多提供多种学位类型,并坚持严进严出的培养原则,有一套严格的考核制度及淘汰制度[4]。
(3)注重吸收优秀的国际教师及学生
吸收大量优秀的国际教师是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助推器,而优秀的国际化学生则是研究生国际化办学不可缺少的催化剂。优秀的教师团队,往往能将复杂的问题用简单的方式解决,继而培养出优秀的国际化研究生。美国借助于良好的教学环境、优秀的教学制度、理念及过硬的教学硬件设施,吸收了世界上大量优秀的人才到美国进行科研教育工作,通过教师的国际化来促进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
同时美国也凭借优秀的高等教学水平吸引了大量的国外学生赴美深造,各国各种族多语言多文化的顶尖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无疑进一步促进了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发展。
(4)开设完善的国际化课程体系
完善的国际化课程是研究生教学国际化及培养国际型人才的主要途径[5]。美国高校由于有较为严格的培养制度,同时在现阶段社会上交叉学科促进科技发展的现状下,所以要求研究生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又要有多个学科、多个方向的专业知识。
在授课形式上,增加基础课程以及外语课程的学分,来确保研究生基础知识学习的深度,以及国际化教学的质量,开设多门跨学科的课程以适应世界范围内新兴学科的诞生。同时,通过网上授课的形式,加大国际教学之间的交流。
(5)鼓励教师和学生的国际化交流
和世界上各国高校的国际化交流是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实践场。通过将强和其他国家高等院校的交流,以开设国际化学术会议、教师研究生国际间访问、各高校国际化合作等方式,搭建世界上各所高校的合作平台,强化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教学水平。具体包括:教师之间的国际化交流,通过输出教师进行国际间访问,加强教师对国际前沿领域的了解,并以教师为纽带,向研究生传递国际学科发展情况;研究生的国际间交流,通过输出研究生到其他高校访学,来扩展其国际化视野,从而真正意义上培养出满足国际化水准的人才。
当然,由于两国之间教学模式仍有不同之处,并不能直接照搬美国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案,而应该选择其中符合我国教学模式的经验加以学习利用,从而提出适用于我国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新思路。
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地,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地快速发展,当今时代下国际环境地不断变化,都意味着研究生教育也要不断改革才能跟上时代。我国国际化教育起步晚,现阶段的瓶颈可以通过借鉴他国高校培养模式来完善。解析国外高校的优秀培养模式,能得到很多好的启示,但是由于文化、教育制度模式的差异,注定了我们不能全盘“抄袭”他国的教育经验,而需要在我国科教战略、我国教育规划的相关指导下,有目的、有选择地借鉴他国成功经验来对现行研究生国际化教育进行改革。
科教兴国战略阐述了研究生国际化教育改革的方向。要求我国的教育改革要跟上时代,要符合国际化的趋势,要跟上世界的发展,要满足国家的需求,应根据我国实情进行规划改革。教改不能完全参照别国方法,教育人才是未来国家发展的关键,应按照本国的实情和国家的意志进行[6]。具体教改实行方式上,可采用吸取国外教育经验、引进国外教育资源、提高国外留学华人管理方式、吸引外籍学者入华教学、扩大及改善留学生人数及结构等方式。
所以根据上述他国经验及我国教育改革相关规定要求,可提出以下新思路:
(1)培养制度改革。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科发展动向确定专业课的考试科目,试题内容涉及较宽的知识面并有一定难度,在对理论知识考察的同时,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确保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应该结合社会及学术科研发展的实际需求安排的研究生课程。在学生读研期间中引入淘汰制。
(2)加强教师团队建设。首先,导师对自己要有国际化的要求,要时刻处在学科前沿,能产出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论文;其次,导师要提高科研项目的申请力度,争取科研经费,做好研究生科研创新的资金保障;最后,导师要积极参加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时刻站在学术前沿。同时,学校要积极引进海外优秀人员,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提高导师队伍的学术能力和国际影响力,增强师资力量的国际交流。以教师的国际化带动研究生的国际化。
(3)增强国际交流。加强高校与世界一流知名高校的交流和互动。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有可能取得较大成果。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建立短期或长期的国外交流项目。短期交流能够激发说外语的欲望和信心,开拓视野,使他们对未来有更明确的计划。而通过长期的交流可以使学生对外国人的思维方式有一些深刻的理解,能用更广阔的世界眼光去看待和分析问题。
(4)课程国际化。研究生的教学课程同时也要与国际接轨,课程教材要经过严格审查,提倡使用优秀的原文教学资料,建设全英文课程,课程的设置要结合国际化活动的安排。课程的考核方式也要和国际接轨,实现从知识考查到能力考查的转变,高校各院系主任和导师要及时给予国际信息,激发学生参与国际活动的兴趣同时弥补学生资源不足这一被动点。
现在国内各高校对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方式的探索如火如荼,培养制度差异和国际化资源缺乏的问题也日益显著。为了完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模式,我们应采取一下措施:1、引入国际化的教学理念,培养制度应接轨国际,减小国内外差异,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为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打好制度基础。2、建立严格的培养制度,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3、加大对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的投入,进一步引进国外优秀研究生导师,提高整体教育教学水准为研究生教育提供一流的师资力量。4、有效增加国际化资源,为研究生提供合适、充足的国际化教育机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