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基于认知心理学分析中小学的过度教育

时间:2024-05-04

杨珍云

南开大学 天津市 300071

一、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中小学教育

1. 教学内容方法要与学生认知阶段相契合

中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基本上集中在7-16岁之间,在认知心理学上,这一年龄段处于认知发展阶段。具体来看,小学生的年龄大多数是7岁以上,11岁以下,这一阶段是认知心理学上的具体运算阶段,学生们在这一阶段里,基本能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和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初高中阶段,学生的年龄基本上在11岁到16岁之间,处于认知心理学认为的形式运算阶段,对比起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能够基本运用推理方式进行问题的思考,思维较为灵活,容易发散。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水平与年龄息息相关,同一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大多处于同一认知水平、认知阶段,而不同年龄的学生之间认知水平通常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低年级的教学内容、方法不应与高年级的等同,具体的教学内容、方法都应与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相契合。

2. 通过教育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一方面,教育的开展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为重要标准,应当适应其认知水平发展,另一方面,在保证这一基础条件之外,教育的意义更在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教师要认识到教育与学生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对于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考虑,再决定教学方式,杜绝填鸭式教育。具体而言,小学阶段的学生与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灵敏度有一定差距,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阶段及认知特点,与基本概念相关联,再展开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由于思维、逻辑等各方面还不够成熟,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实例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将知识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结合起来进行理解,同时也可以选取小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探讨,加深他们对知识的印象和理解。而中学生由于思维比较活跃,逻辑能力有所提升,可以采用命题的方式直接讲解基本概念。通过教学的开展,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能够获得锻炼思维能力的机会,也能够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促使自身的认知发展。

3. 学习是重要元素

学习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实际上,学习始于外界环境的刺激,通常为知识输入,通过人的作用,对这一“输入”进行认知加工,加工完毕后,进行存储结构的转换,最后才能形成长时记忆。从这一角度出发,学习应当是主动性的,与接收者的认知水平息息相关,并且随着认知水平的逐渐升高,学习者对外界环境的刺激不会像最初一样,对这一刺激会有一定的感觉,信息加工系统有所完善之后,对知识的认知程度有所提高,同时发挥整合、筛选等作用,最后形成记忆,逐渐成为知识的一部分。

在认知结构中,学习是一个将新旧知识进行同化的过程。当学生积累一定的旧知识后,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能够学会利用旧知识对新知识进行理解和消化,新旧知识之间发生碰撞、矛盾,最终产生新的认知。总的来说,学习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产生新的知识和认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意识到这一点,注重夯实基础,逐步提高认知水平。

教育的意义更在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教师要认识到教育与学生认知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对于不同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考虑,再决定教学方式,杜绝填鸭式教育。本文主要通过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当前中小学过度教育的问题,认知心理学坚持认知发展规律,中小学教育应与该规律相结合,并且要求改变错误的过度教育观,尊重学生个体,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

二、当前的过度教育现象

1. 学习内容过多

就目前而言,中小学生的学习任务非常重,学习科目多。尤其是中学阶段,科目十余科。我国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比较深,再加上高考制度改革,学生要学习的内容非常多。同时,许多教师为了拓展学生的见识,还为学生安排了一定的课外学习任务,增加了学生的压力,学习内容严重超负荷。除此之外,在中学阶段,教师通常在前半段时间内就将课本知识讲授完,然后后半段时间用来反复复习和训练,这是目前较为常见的教学现象,学生单位时间里要学习的知识非常多,容易“消化不良”。

长期以来,教师们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得不通过死记硬背等机械方式让学生接受知识,同时还提供大量的练习题资料,让学生不断做题,通过“题海战术”巩固知识。现如今大部分学生除了学校布置的练习作业之外,不少学生还会自己买练习题,导致练习题资料已经积累成山,给学生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2. 学习时间过长

目前,中小学生的学习时间过长,在校时间占据了学习时间中较多的部分,基本上每周周一到周五早上7点半到下午5点半左右,住宿制学校还会安排晚自习时间,走读学生晚上在家学习、完成作业等,基本上学生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娱乐时间相对较少。有些学校对于准备升学学生的课程,会进行一定调整,甚至将音乐、美术等课程取消,增加文化课课程次数,导致学生的放松时间被迫缩短,大部分时间都用在学习文化课上,容易造成学生心理压力大,影响心智发育。除了在校时间之外,学生平常周末的时间在完成作业之余,还要参加各种补习班,家长“望子成龙”的思想早已根深蒂固,不论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好坏,排名多少,许多家长都认为补习班能够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弥补错漏。学生们只能被动接受这种安排,周末的休息娱乐时间也因此被压缩。

三、如何改变过度教育

1. 以学生为本

在传统的中小学教育过程中,大多数课堂都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只能被动式地接受知识、消化知识,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阶段,对学生缺乏尊重。因此,为了顺应认知规律,教师应改变教学态度,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进行学习,改变被动式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教师作为辅助者推动课堂学习。同时,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从学生已有的认知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在学生已学的知识的基础上,运用渐进性教学方式,一步步深入展开教学,避免教学内容超越学生认知水平而导致学生无法吸收、理解知识,浪费教学资源之外,还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教师要树立转变多学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通过新的知识的学习,不断建立新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学习的过程应当是将学科中的结构,通过各种方式方法转变为认知结构,丰富、创新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不断进步发展,提升认知水平。教师要引导学生如何自主安排学习,并且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才能形成新的认知,从而推动学生的认知发展。

2. 增强学习效果

学习效果的好坏程度直接影响学生的认知发展,而学习效果也受多种因素影响。首先,学习动机。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主动性非常重要。一旦具备良好的学习素养,学生不仅能够通过课堂获取知识,也能课余时间内自主进行学习,吸收更多的新的知识。其次,教师要学会运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开展课堂教学,结合学生认知阶段的特点,营造良好的、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让学生愉快学习,减少部分学习压力,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及学习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再者,学校可以利用校园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例如创设多种类课程,让学生们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优点缺点等进行自主选择,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需求。最后,还可以设立一定的奖惩制度。教师或者家长可以为学生制定一些小目标,并在学生达到目标后给予一定的奖励,激励学生往下一个目标努力和发展,让学生在实现这些小目标的同时能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生自信,激发学生的潜力,从而增强学习的效果。

3. 遵循认知规律,适当安排教学

过度教育违背了认知规律和认知理论,对学生也会造成一定的伤害。因此,教育者必须遵循认知规律,在进行教学安排时要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问题。例如,教科书的设计编写,要遵循认知规律,从易到难,由简至繁,逐步提高深度和难度,以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发展为重要考虑因素。此外,适当安排学校课程,减少机械式教学,让学生拥有一定的休息娱乐时间,美术、体育等课程不能被取消,而是应当适当安排,让学生多方面发展。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在孩子的学习教育上面,不少中小学生除了要完成学校的学习内容之外,还要参加各种课外培训班、辅导班,学习内容多,学习时间长,学生的休息时间和娱乐时间基本上被剥夺,这是过度教育的表现。总之,中小学过度教育的问题应当得到重视和解决,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同时才能帮助学生提升认知水平,不断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