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郭志磊
四川文化传媒职业学院 四川崇州 610021
从原始、古代雕塑开始,经历了古希腊、古罗马雕塑辉煌的时期,基督教占统治地位的中世纪雕塑,迎来了人类艺术高峰的文艺复兴时期,在豪华和细腻的巴洛克、罗可可雕塑时期后,是简洁优雅的新古典主义雕塑和浪漫主义雕塑,随后是追求真实、客观的现实主义雕塑,最后是20世纪初发展起来的现代主义雕塑。
事物的发展轨迹也呈现出多条发展的规律,所以每当我们谈起雕塑与建筑时也要理解他们的客观性与多样性,不要冒然地把它们当做是两种独立的艺术分支来讨论。但在西方早期的艺术史里,雕塑与建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还是被看做是同一类艺术形式的。与此同时,二者也在不断地追求自我解放的道路中寻求突破,尤其是雕塑艺术让我们看到了努力摸索、坚持创新后的动人成果。
在雕塑与建筑的早期发展史部分,我从雕塑与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哥特式建筑风格和巴洛克式建筑风格进行比较,并详尽列举了雕塑与建筑互相吸取和影响的的典型例子,阐述了这三种风格分别对现代雕塑的影响。
广义的古典主义建筑指在古希腊建筑和古罗马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和古典复兴建筑,其共同特点是采用古典柱式。狭义的古典主义建筑指运用“纯正”的古希腊罗马建筑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样式和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以及其他地区受它的影响的建筑。本节所指的古典建筑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以柱式为主要出发点的建筑。古希腊建筑通过它自身使用的材料质感,和巨大的尺度感、体量感,以及建筑自身所载的绘画和雕刻艺术,给人以强烈的震撼,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令它经久不衰。它的梁柱结构,它的建筑构件特定的组合方式及艺术修饰手法,深深地久远地影响欧洲建筑达两千年之久。古希腊雕塑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由平民进步的艺术趣味而产生的崇尚人体美与数的和谐。所以,古希腊建筑的比例与规范,可以说是人体比例、结构规律的形象体现。
现代雕塑中同样运用了古典主义建筑中基本几何体量组合的原则。在这节中将会以帕特农神庙和马约尔的雕塑为例,探讨几何体量的组合在雕塑和建筑中的体现。
1.1.1 帕特农神庙
帕特农神庙始建于公元前447年,是希腊全盛时期建筑与雕刻的主要代表,也是人类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外貌看,它气宇非凡,光彩照人,细部加工也精细无比。帕特农神庙特别讲究“视觉矫正”的加工,使本来是直线的部分略呈曲线或内倾,因而看起来更有弹力,更觉生动。
把圆柱体、立方体、三棱锥等基本几何体块按一定的比例组合起来,所构成的新的形体即是运用了几何体量组合原则。帕特农神庙就是运用这种基本几何体量组合原则来构成建筑形体的:帕特农神庙为长方形建筑物,它的山花是一个三棱柱,而门口的柱子为圆柱体。如果将神庙的浮雕、线脚、开槽装饰完全除去,所剩基本为几何体块,这种化繁为简的分析法使人们看见了建筑构成的本质,也是现代雕塑的构成手法的基础典范。
1.1.2 马约尔的雕塑
阿里斯蒂德·马约尔是法国著名雕塑家,与罗丹、布代尔共誉为欧洲近代雕塑三大支柱。他曾说:“雕塑和建筑是同一件事情,总是在寻求一种平衡。我一直在追求基础性的几何形体、正方体、菱柱、或者圆锥体,因为这些几何形体是空间中最有效的。”
马约尔总是在雕塑中寻找建筑和建筑的空间的感觉,因而出现了突出体积和体块的现代倾向。他的《布朗基纪念碑》、《地中海》等雕塑作品中都清晰地表明他的构图原则。《布朗基纪念碑》塑造了一位异常结实壮健的裸女,全身肌肉隆起,蕴藏着极大的内在力量,双手被束在背后,侧转身向后看,迈腿向前跨着坚实有力的步伐。整个造型充满巨大的爆发力,整个造型给人以朴实、饱满、含蓄和健美之感。
虽然是具象的人体雕塑,但是可以清楚地看到马约尔试图用基本几何形体的平衡组合来塑造人物形象。然而马约尔的现代雕塑并没有做到完全展现这种基本几何体量构筑的方式,还是去展现具象的人体形式。只是在塑造人体时,有意识的强调人体各个部分的基本几何特性,所以他的雕塑还没有达到纯粹的抽象。但是其作品已经为现代抽象雕刻各流派的根本性实验铺平了道路。
从公元十二世纪开始,哥特式风格开始风靡欧洲,被广泛地运用在建筑、雕塑、绘画、文学、音乐、服装、字体等各个艺术领域,以频繁使用纵向延伸的线条为其一大特征,其中以建筑成就最高。
哥特式建筑的造型特点是尖塔、尖形拱门、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在结构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和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向上感,这种框架结构不仅那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而且使整个建筑外观更雄伟,内部空间更开阔。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的宗教气氛更加浓厚深沉。
与此同时,雕塑在艺术中的位置与价值开始发生变化,雕塑不再是必须依靠与整个建筑空间融为一体才能体现其价值的附属品。虽并未完全独立于整个建筑体系之外,但雕塑在被视作一个单独个体的路上已迈出了坚定的步伐。这一时期塑造的对象虽还是以人为主,但人物的姿态越来越准确生动,对人物心理活动和情绪的表现更加细微深刻。
哥特式的骨架式结构,并不把体量感放在首要位置,反而强调线条感在整件形体中的主导作用,运用线性的框架并结合表皮来构成形体。在这节中将会以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和罗丹的雕塑为例,探讨骨架式结构在雕塑和建筑中的体现。
1.2.1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也是世界最高的哥特式教堂之一,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成为科隆乃至德国的象征。它是由两座最高塔为主门、内部以十字形平面为主体的建筑群。教堂中央的双尖顶直剌云霄,一连串的尖拱窗驮着陡峭的屋顶,整座教堂显得清奇冷峻,充满力量。这座用磨光大理石砌成的大教堂,其内外雕刻物皆似鬼斧神工之作;教堂里森然罗列的高大石柱,鲜艳缤纷的彩色玻璃,精致的拱廊式屋顶以及凌空升腾的双塔皆气势傲然。教堂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等建筑形式,使空间高旷、单纯、统一,高塔将人的视线引向上天。装饰细部也都用尖券作主题,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有机整体。
1.2.2 罗丹的雕塑
奥古斯特·罗丹是法国雕塑艺术家,被认为是19世纪和20世纪初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他的作品既体现了欧洲上千年雕塑史的传统精华,又包含了许多现代艺术的因素,并大程度上以造型和构成来表现作品。
罗丹的雕塑十分注重是雕塑各个部分的构成关系,这与哥特教堂的承重构件的构成方式非常类似,也是用充满线条感的各部分相互穿插,完成了内外部空间关系。罗丹晚年创作了一些“手”的雕塑作品,线条流畅生动,如《上帝的手》、《魔鬼的手》等,其中雕塑作品《教堂》塑造的这双手,就是是受哥特教堂的交叉肋骨拱顶启发创作的。如果光从作品名称上看,很难想象一双徐徐举起将要抬拢的纤弱细手与教堂的关系,但从法国罗丹博物馆对这件作品所作出的诗意的描述中,或许能领悟其意:“轻柔的上举与舒展的动作,似乎是随那云端飘荡的圣歌”。作品呈现出一种延展上升、转换空间的形式,仿佛大教堂中交叉向上的肋骨拱,充满着神圣、庄严、震撼人心的力量。
16世纪以后,欧洲艺术进入到巴洛克时代,巴洛克艺术盛行于17世纪,影响持续到19世纪,从最开始的主要应用于耶稣会教堂,到后来广泛应用于宫殿、政府机关、剧院和宅邸等多种类型的建筑,影响也变得越来越大。巴洛克建筑的典型模式是流动、旋转的动态感,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雕刻和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通常,巴洛克艺术空间效果不是对称的,不完全是那种严格的线性透视。
在这一时期,雕塑与建筑的关系继续发生着变化。建筑艺术从一开始绝对的主导地位,发展成有时需要通过雕塑的装饰来表现并突破自身的局限性,如螺旋形圆柱的使用,这样可以弥补建筑的支撑结构本身在可塑性和表现性上的不足。巴洛克时期的雕塑与建筑,通常更自由、更放纵,也更荒诞、更纤巧。在这节中将会以贝尼尼的雕塑和高迪的现代雕塑建筑为例,探讨流动、旋转的动态感在雕塑和建筑中的重要性。
1.3.1 贝尼尼的雕塑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是意大利的雕刻家兼建筑师,是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贝尼尼表现在雕塑上的明显特征是把建筑与雕刻结合在一起,甚至打破了它们的界限,同时在雕刻中常常运用绘画的手法,造成一种建筑、雕刻绘画三者结合的混合物。他的优秀雕塑作品,布局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能用戏剧性的情节表现人物的情感,追求生动优美的造型姿态,善于用豪华的材料和丰富的道具细节,还尽可能地导入装饰背景,以达到最大限度的感染群众的艺术效果。
贝尼尼的代表作品《大卫》是一件戏剧性表现力很强的作品,它表现的是大卫将向巨人歌利亚投出石块的瞬间动态。而《阿波罗与达芙妮》也具有类似的特性,表现的是阿波罗追上了达芙妮,而达芙妮表情惊恐且下部已经开始变成月桂树的瞬间。由于人物躯体的姿态,雕塑的空间有多个方向的延展,动态自然舒展,把巴洛克式流转的动态感演绎的十分到位。
1.3.2 高迪的雕塑建筑
安东尼奥·高迪,享誉世界的西班牙建筑师。他的建筑奇异而又美轮美奂,他对色彩、材料及各种曲线的娴熟应用使建筑奇妙而富有观感,为巴塞罗那,更为世界留下了格尔公园、米拉之家、巴特略之家、圣家族大教堂等18件不朽的建筑杰作,也为20世纪建筑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在高迪的建筑中,绝少运用死板的直线,因为他认为自然界没有直线存在,如果有,也是一大堆曲线转换而成的。在他的作品面前,人们常常会为它们多变的形状、丰富的色彩以及象征主义的玄幻而叹为观止。
米拉公寓是高迪做的最后一个住宅建筑,是20世纪最重要的建筑之一。米拉公寓坐落在巴塞罗那优雅的商业区中段,像一个巨大的手工制作的雕塑。米拉公寓的屋顶高低错落,墙面凹凸不平,到处可见蜿蜒起伏的曲线,整座大楼宛如波涛汹涌的海面,又像被海浪侵蚀后的岩石,富于动感。高迪还在米拉公寓房顶上造了一些奇形怪状的突出物,海螺造型的楼梯间、罗马士兵头盔造型的烟囱,以及蘑菇造型的通风口,都是造型奇特又有趣味。米拉之家从里到外,整个结构既无棱也无角,全无直线的设计营造出无穷的空间流动感,真正体现了巴洛克式流转的动态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形成世界文化多元化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艺术中的各个门类也是如此,只有在与彼此的交流和发展中不断繁荣创新,才能适应历史生存的脚步。艺术门类之间壁垒的打破,使雕塑与建筑出现了融合及共生的情况,而这无疑给双方都带了创新和发展的不断活力。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