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周琳:把有效的时间用到值得做的事情上

时间:2024-05-04

张倩楠

周琳| C919型号副主任设计师

1975年4月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1998年毕业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陆续参加ARJ21、C919和CR929的总体设计工作,先后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次;公司级科学技术成果奖“三等奖”2次;C919飞机首飞立功个人“二等功”、ARJ21飞机个人“三等功”3次;荣获公司2021年度“最美商飞人” “先进个人” “大飞机奋斗者”“三八”红旗手、 “商飞之星”“青年英才工程”导师、 “突出贡献奖(个人)”等称号。

1999年10月3日,我国总装制造的首架MD90-30在上海大场机场试飞,作为新入职的周琳只是感觉懵懂和惊奇;2008年11月28日,ARJ21-700飞机首飞腾空时,她第一次感到激动和兴奋,自己的努力和坚持真的看到了成果;2017年5月5日,C919飞机在浦东机场一飞冲天,从负责第一个指标论证、第一张图纸设计到亲眼看着自己设计的飞机腾空,她心中只有油然而生的高兴和自豪,以及对中国民机事业不断增强的信心!

工作二十余载,周琳有幸参与了四型飞机研制,亲历了三型飞机首飞,经历了从懵懂青年到业务骨干的蜕变,是名妥妥的“技术老将”。

“无论如何,还是要搞技术”

1998年,周琳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此时中国航空工业正处于低谷,全国很多航空单位没有飞机设计项目。她一心想要搞技术,于是选择了当时正在进行MD90项目的上海飞机设计研究所(640所),开始了她与民机相伴的职业生涯。

“当时在学校听说640所与美国麦道公司合作,正在进行MD90项目,那时我觉得正好能赶上飞机项目挺好的,于是我就来了。”初入职场的周琳无疑是幸运的,当640所里的不少部门都在做民品时,她直接加入MD90-30项目,开始了联络工程的工作,也是MD90联络工程部最后一位新人。

联络工程部配备了与飞机相关的专业,每个专业组都由640所的老专家担任组长,在现场负责及时处理飞机总装制造中遇到的各类现场问题。总装厂房为每个专业设置了一个工位,方便工人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来对应工位找人。跟产现场,周琳真真切切坐在飞机跟前,一切都是新奇的,每天遇到的都是新问题,她第一次发现,原来学校专业所学与当前的工作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她暗下决心,要跟着师傅们好好学,从零开始,一点一点积累。

周琳从小精力充沛、喜欢新鲜事物,经常在父亲修灯接线时打下手,看到工人师傅修电梯,也要上去问一问原理,对解决工程问题特别感兴趣。正因为如此,潜意识里她觉得只要腿勤、手勤、嘴勤,肯尝试,就没有什么难事。

面对棘手的现场问题,她一边拿着小本子跟在每个专业组长身后,记录如何解决各类现场问题,通过经常与现场工人师傅沟通交流拉近距离,工人师傅也会给她讲些飞机制造方面的知识,慢慢时间久了,她对飞机的了解成倍增加。“在现场跟产1个月,对飞机的了解可比在学校学1年还多。”周琳感慨,工作期间她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 “联络工程部各专业老专家们经常给我们年轻人上理论课,讲解飞机各系统的原理,以及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当现场遇到问题了,不论是哪个专业的问题,我都会跟着老专家们去看他们如何处理,听他们讨论。如果听不懂了,就去图书馆查找资料、看书学习。”

就像干渴的树苗不断汲取着养分,周琳快速吸收着与飞机相关的知识,为后续的飞机设计工作积累经验储备能量。成长,紧跟前人的脚步

随着2002年ARJ21项目立项,中国民机事业迎来了一次重大机遇,这对于所有人也是一场挑战。ARJ21飞机作为我国首次按照国际民航规章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短程新型涡扇支线客机,一切都是新的。考虑到当时的联络工程部有丰富的麦道型号经验,同时各专业也相对完整,部门整建制转成总体设计室,开始了ARJ21飞机的设计工作。老专家们借助之前运10和麦道的型号经验,带领着周琳这些有干劲儿的年轻人攻克难关。面对科研条件薄弱的情况,周琳迎难而上,边学边干,全身心地投身于总体设计工作中。她研究适航条款,翻阅运10资料,对比竞争机型数据,经常泡在图书馆和资料室里,时常与各专业设计员讨论技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2004年至2005年期間,640所人才流失严重。 “那是最忙、最难的时候,走了一大批人,科室10个人,最少时就剩我和王敏2个人,每天的工作量非常大,协调时经常这个电话刚放下,另一个电话就响起,大家真的很辛苦。”即使如此,周琳也从没想过离开。 “一心一意是我的生活态度,也是我的工作态度,既然做了,就专心致志,不要左顾右盼。更何况我热爱自己的航空事业,我要设计中国人自己的飞机!”

从2002年到2012年,周琳参加并负责了ARJ21展示样机设计、驾驶舱综合设计、电子电气设备舱布置、机头攻关专题、工程模拟器规划、发展型研究、新概念飞机经济性综合分析等工作,编写了大量顶层文件,陪伴着ARJ21飞机历经了初步设计、详细设计、生产制造、试验试飞等各个阶段。2012年9月,由她负责的应急撤离演示试验也进入关键阶段。全机应急撤离是一项大型综合性试验,涉及多个专业,试验条件严酷、参试人员多、组织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她既是试验总策划,也是计时组组长,她一心扎在大场的试验厂房里,负责搭建试验团队、制定工作人员职责、讨论试验大纲、检查试验环节等各项纷繁复杂的工作,通宵达旦,从漫漫暗夜到天边曙光。

试验工作程序、前置试验梳理、志愿者招募要求、场地布置准备、监控系统布置等,都是一门门学问。“没有经验可以遵循,如何理解条款,如何与局方沟通都是一步步摸着石头过河。”周琳解释道。 “她拥有出色的协调能力,每当团队进度受挫或者人员配置遇到困难,她总能争取到各方支持,与审查代表、客服公司、上飞公司、供应商等多方协调也常由她协调完成,这是一般技术人员不具备的能力。”作为并肩作战多年的战友王敏说道。从制定每一份试验报告、确认每一个试验细节,到试验结束后的收尾工作,都倾注了她的全部心血。

历经4年时间,2次研发试验,2次正式试验,周琳带领团队克服重重困难,最终ARJ21-700飞机应急撤离演示试验以57秒94人成功撤离的成绩圆满画上了句號,极大地提升了中国商飞各级领导员工对ARJ21-700飞机取得型号合格证的信心,可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传承,帮助更多年轻人进步

2007年,C919项目开始立项论证工作,周琳承接了组建总体方案小团队的任务,她从各专业挑选了十几位年轻人,在龙华10楼集中办公,开始了概念方案筹备工作。2008年,C919项目进入概念设计阶段,她负责组建总体方案论证团队,与团队成员一起规划总体方案的设计工作。总体方案设计在项目前期工作量是最大的,制定和论证飞机设计目标与要求,梳理关键技术,与来自全国各地400位同行们进行了一场“举全国之力,聚全球之智”的C919飞机联合设计(JET工作)。周琳负责总体布局设计,每个指标,每个细节,她和同事们都反复考虑斟酌。 “C919飞机从0到1,总体团队一点点论证,一点点查找,从一张图纸、一份报告,一路走过来。C919飞机一定要吸取ARJ21飞机设计经验,ARJ21项目曾经栽过的跟头、吃过的亏,一定要在C919项目上规避。”

2019年,一项大型试验的重任再次交给了周琳。此时,作为70后的“大姐大”,她已经成为了团队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带着80后、90后们一起闯关,什么事都是亲力亲为。在刘明眼里,周琳是个很敬业的人。 “人到中年,许多人早已‘躺平’,但在周姐的身上总有着使不完的精力和干劲儿。”

以往型号工作积累的经验,都成为了这次试验的宝贵财富。每次团队里年轻人写完技术报告,周琳都会逐字逐句批改,“小到语言逻辑是否通顺,基本格式是否正确,她都会仔细校对,对于技术细节,更是认真把关,常常改着改着转眼已是凌晨。”这样饱满的工作状态,谢辉松很是钦佩, “认真的人很多,但二十年如一日认真的人很少。”周琳常说这些都源于在联络工程部时640所老师傅们骨子里透出的精神,严谨、认真、执着,给她印象很深。上飞院原副总设计师费衡甫经常和年轻人说: “我们设计的飞机,以后自己和家人也会坐,可来不得半点马虎,安全第一位!”

或许也是出身教师世家的缘故, “言传身教”在周琳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传承”是这支队伍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秘诀。她把曾经的型号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承给年轻的团队成员,利用沙盘推演,给每个试验工作组组长讲解试验要点,指出试验关键点和风险点。团队里的年轻人们如果工作上做得不对,她会第一时间手把手悉心指导,生活上有问题,她也会像“大姐”一样热心关怀。试验时有人质疑年轻人是否能扛起重任,周琳却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现在的年轻人拥有更广的知识领域和更强的综合能力,作为技术负责人,只要在关键要点和计划节点上陪伴指点,没有什么不能完成。”事实证明,周琳和她的团队出色完成了试验任务。

作为一名型号基层骨干,周琳的二十多年光阴都在型号一线度过,初心未改,选择不悔。“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当我把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带给更多年轻人,他们的成长进步于我而言更加真实、踏实,也更能收获幸福和满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