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很历史,很贵州:“黔神作”前世漫笔

时间:2024-05-04

定义“贵州神作”,“神作”容易“贵州”难。熟悉贵州历史的人都知道,省级行政区划意义上的贵州,是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的事情。在此之前,“贵州”第一次出现在历史上是北宋初,指的大致是现在贵阳这块地方。宋以前是没有“贵州”的。而今天贵州疆域的大致稳定,已经是清雍正六年的事情了。这一年,黔东南“三千里苗疆”改土归流成功,新疆六厅:八寨(今贵州丹寨)、丹江(今贵州雷山)、清江(今贵州剑河)、古州(今贵州榕江)、都江(今贵州三都)、台拱(今贵州台江)归入贵州版图,再加上原先属于湖广的玉屏、清溪、天柱、开泰、锦屏,属于广西的荔波、贞丰,属于四川的威宁和遵义划给贵州,才形成了今天贵州省的疆域。所以,“贵州”的形成是一个比较晚近的事情。这就有了一个问题:康熙时期遵义出产的贵州产品,是四川制造,还是贵州制造?这个问题进一步延伸,在没有“贵州”之前的地方出产,比方夜郎等古国和牂牁、朱提诸郡能不能算“贵州制造”?

当然应该算。站在今天的角度回溯历史,描述的是今天属于贵州的这片土地上所出现的“贵州制造”,无论当初有没有“贵州”,无论当初属不属于“贵州”,那时候产出这些作品的人们,正是今天贵州人的祖先;今天的我们,承继的正是他们的血脉以及血脉中的智慧与勤劳;今天我们生产“贵州制造”所立足的这片土地,也正是当年他们生活劳作的地方;我们利用的资源,也是他们当年拾取和挖掘的材料。因此,凡是今天贵州疆域内的所有地方,无论历史上属于哪里,是什么状态,都构成了内在于今天的贵州与“贵州制造”的一部分。“贵州制造”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正是贵州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不为人知到与世界融为一体的历史过程。

“贵州制造”要对外界产生广泛影响,并进而成为“贵州神作”,其先决条件是贵州这片土地与外界产生交流。这种交流,应当自先秦时期就开始了。贵州西部各县市收集和发掘的青铜器与滇文化风格极为相似;而黔西北一带出土文物的文化风格,又带有明显的巴蜀文化影响。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贵州从黔西北到黔东北一带与巴蜀和滇有了比较密切的交流,并通过与巴蜀的交流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贵州南部和西南部,则与古百越各部有密切关系。

随着秦汉对西南夷的开发,贵州与外界的交流進入比较全面和稳定的时期,贵州各地发掘的大量汉墓充分表明,汉代移民从各处来到贵州,与当地土著相处并融合。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贵州物产开始被外界所知。

最早引起外界注意的,是贵州矿产。

进入青铜时代之后,冶炼业发达,冶炼技术需要铜、锡、铅等金属。丹砂(即汞)矿藏在贵州极为丰富,也被发掘出来。据《逸周书》记载,早在商、周时期,生活在湘西和黔东地区的濮人就以丹砂向中央王朝入贡。到了战国和秦汉时期,夜郎地区的濮人继续在境内开采丹砂及其伴生物雄黄、雌黄。《后汉书·郡国志》有牂牁郡“谈指出丹”和“夜郎出雄黄、雌黄”的记载,“谈指”为县名。丹砂、雄黄、雌黄也成为古代贵州最主要的矿产品。两晋时期的《华阳国志》说“郡境产丹砂、雄黄、雌黄”,到了唐代,朝廷除了向锦州、溱州的“土贡户”指定上贡丹砂外,还由各州自愿进贡。建州三年(782年)“蛮州刺史宋鼎贡朱砂五百两。”朱砂即丹砂。贞元十三年(797年)观察使王础奏:“溪州被前刺史魏从琚于两税外,每年加进朱砂一千斤,水银二百驮。”

这里需要简单说明一下,朱砂或者丹砂是一种硫化汞的天然矿石,大红色,其中夹杂有雄黄等成分。朱砂经过煅烧就能得到汞,即水银。从“贵州制造”的角度来说,朱砂是天然矿藏资源,不属于“制造”之列,但经过一定工艺制备的水银,就实实在在是“贵州制造”了。两宋时,对朱砂“仡佬以火攻取,名辰砂。”这是黔东铜仁万山到湘西辰州一带五溪地区发生的事情,辰砂依旧以贡品形式向中原输出。此后历朝历代,贵州朱砂和水银都是向外输出的主要商品。

明永乐八年(1410年),田宗鼎袭思南宣慰使职,与思州宣慰使田琛为了争夺朱砂矿脉爆发冲突,结果直接导致“贵州布政使司”的设立,才有了今天的贵州省。可以说,朱砂间接催生了贵州。爆发冲突的铜仁万山、松桃等地是中国朱砂资源最丰富的地方,建省后,明廷在万山设立官方的朱砂、水银矿局,由官府直接控制,禁止民间开采。

其他贵州出产的矿产有金、银、铅、锌、铜等,都是对外输出的重要物品。

古代社会,除矿藏以外的贵州出产,马和木材是最重要的两类。宋代在西南和南方开辟买马道,解决朝廷马匹不足的问题,其中就有贵州马。四川广西马与北方马相比虽然个头矮,但依然可以作为战马使用,而来自贵州北部的马匹却只能用于战场物资运输和民间商旅货物的驮运,这种来自贵州的驮马被称为“羁縻马”。《宋史·兵志》上说,徽宗大观年间,朝廷要播州杨氏每年向南平军提供50匹马。南平军不是军队,军是宋代相当于现在市一级的行政区划,南平军在今天的重庆南川区。

贵州由于森林资源丰富,各种贵州木材以及森林中的黑木耳、白蜡、五倍子等副产品,以及杜仲、天麻、麝香等中药材,都是外销的重要商品。但是其中最牛的,还是木材。早在明代,贵州就是皇木采办的重要地区。

皇木采办是指皇宫、皇陵、王府等皇家建筑用木,多用楠木、杉木和樟木。明清两代为修建宫殿陵寝在南方大量采办皇木,贵州是最重要的采办地区之一。

明万历元年(1572年),播州末代土司杨应龙承袭父职担任播州宣慰使(从三品)。从万历元年到万历十六年,杨应龙共朝贡10次,特别是从万历八年(1580年)到万历十六年(1588年),几乎是年年纳贡岁岁来朝,贡品主要就是马匹和木材。万历十四年(1586年),杨应龙献大木70根给万历帝修宫殿,龙颜大悦,不仅赏赐飞鱼服,还想赐蟒衣玉带,被礼部打了回票。皇帝才改赐杨应龙都指挥使(正二品)官职。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贵州巡抚郭子章在贵州采办各类树木12298根。可见明代皇家对贵州木材需求之大。

明代采办皇木的地区,在贵州局限于遵义、铜仁、黎平、镇远诸府,由于采伐量太大,到了康熙六年(1667年),工部议修太和殿需要大楠木,贵州竟然已经很难找到了。第二年,四川巡抚张德地亲自到遵义找,结果发现仅在采伐艰难的深山还有一些。张德地先后三次上疏陈情,最后朝廷只好下令停止。乾隆十五年(1750年),万年吉地工程所需,仅在桐梓找到12根,9年后只采办到6根,大楠木近乎绝迹。张德地在《题报勘采遵义地方楠木疏略》中感慨“人迹所到,无不焚毁殆尽,且二十来荒草茂盛,以致佳木凋落,故栋梁之材绝为稀少。”endprint

楠木之外,黔东南的优质杉木也是主要外销商品。杉木以民用和商业为主,锦屏、黎平、天柱、剑河、台江等地方的木材通过清水江向外筏运。筏运通常是在木材产地趁着涨水的时候将一根根木材扔进小溪里,然后顺流到目的地捞起来;然后把三五根原木,将树梢和树梢捆在一起,树根和树根捆在一起,弄成一个三角形木筏专人放入清水江支流放运;最后是两个三角筏扎成一排叫“长簰”,专人在清水江里放运。经此方式从清水江运出的木材占全省总数的一半以上。

另外,作为茶的发源地,贵州茶也是重要的外销商品。据史料记载,在历史上,贵州茶叶中有20余种曾作为贡茶进贡皇室。如:“都匀毛尖”、毕节“太极贡茶”、“普定朵贝茶”、“大方海马宫茶”、“凯里香炉茶”、“旧州回龙茶”、“雷山银球茶”等。

不过,这些资源虽然是贵州出产,却是老天赐予,而非“贵州制造”。它们有贵州人的血汗,却没有贵州人的智慧。

古代贵州能够闪烁贵州人智慧的“贵州制造”,是贵州土产。

唐代贵州手工业有了较大发展,很多手工产品成为贵州对外输出的大宗产品,王朝也把征取这些土特产品固定下来,成为贡品。当时夷州的蜡烛、播州的班布都是有名的贡品。

宋代范成大的《桂海虞衡志》所记,贵州地方出产有贵州土布、木刻漆碗等,又“善制戏面,以木刻人面,甚工巧,一枚或值万钱。”这大概是今天贵州傩面雕刻的前身。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描述铜鼓:“其制正圆,而平其面,曲其腰,状若烘篮,又类宜座。面有五蟾,分踞其上。蟾皆累蹲,一大一小相负也。周围款识,其圆纹如织,或为人形,或如琰璧,或尖如浮图,如玉林,或斜如牙,如鹿耳,各以其环成章,合其众纹,大类细画圆阵之形,工巧微密,可以玩好。”工艺水平相当高。虽然这段文字描述的是广西铜鼓,但贵州壮族、苗族、布依族、瑶族、水族等各族人民都广泛使用,同时广西部分地方后来划到了贵州。

除了铜鼓外,民间还制造里各种乐器,如箫笛葫芦笙等。

宋代贵州土著首领经常到汴梁朝贡,每次数十人至数百人不等,最高多达上千人。北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夷王龙汉尧遣使龙光进进贡,宋太宗召见时和他聊起当地的风土人情,听到诸种地方文艺很感兴趣,叫代表团现场表演。于是“一人吹瓢笙,如蚊蚋聲;良久,数十辈连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询其曲,则名曰《水曲》。”(《宋史·蛮夷四》)这是贵州“文艺神作”首次出现在历史上。这一时期,贵州蜡染也首次出现于史载中。

明代黔东南的苗族织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峒溪纤志》说:“苗锦大似苎布,巾帨尤佳,其妇女衣缘领袖,皆缀杂组,藻形,云霞,谓之花练,土俗珍之。”

贵州手工艺品的真正爆发,是清雍乾年间。这一期间大量移民涌入贵州,从雍正年开始到乾隆十八年,全国的人口密度比之前增长了3倍,而贵州人口密度增长了65倍。移民中大量的手工艺人极大促进了贵州手工艺的发展,形成了一批能够代表贵州的“黔神作”,如茅台酒、遵义丝绸、玉屏箫笛等。大方漆器尽管产生于明末清初,但是也是在这一时期得以快速成长。同时,移民中的商人从外地输入盐、粮食、棉花、棉纱、布匹、日用百货类商品,同时又将贵州山货输出。

综上所述,贵州传统社会制造的“黔神作”很少,且集中于产量小的手工艺品,输出的大量都是初级农副土特产品和资源性矿产。即便到了民国,贵州开始向现代社会转型,这种商品结构依然没有改善。以1930年“贵州国货振兴委员会”调查报告为例,贵州输出有麦、棉、麻、烟草、药材、五倍子、香樟、木材、桐油、漆、牛羊毛、猪毛、鸭毛、牛羊皮、杂皮、鸡、奢香、山丝、雄黄、硫磺、硝等,都是初级产品和手工业粗制品;输入商品却有饼干、洋纱、洋布、药品、颜料、樟脑、呢子、毡毯、牙刷、皮衣、革制品、罐头、绸缎、硝酸、硫酸、文具、玩具、手电筒、牛奶、纸烟、香皂、鞋帽等轻工业和小工业产品。贵州对外贸易有高达77%的缺口,竟然全靠鸦片贸易填补这个窟窿。

究其原因,特殊的地理环境带来对外交通的极端困难,以及长期封闭自成体系的文化环境,导致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缓慢,其优势产品只能是资源性出产和手工艺等初级产品,大部分输出商品连“贵州制造”都谈不上,自然也就很难产生“黔神作”。这是贵州特定历史条件所造成。但就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贵州依然产生了“茅台酒”、“蜡染”、“万山汞”、《水曲》这样的古代“黔神作”,真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贵州人热爱生活、生性乐观的文化性格,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其中。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