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蜡染:贵州的蓝色经典

时间:2024-05-04

这是人类故乡——地球的颜色:宁静、安详、美丽、洁净。

或许造物主当初造完这个世界,带着满足的一声叹息,随手挥挥画笔,几点蓝色滴入中国西南腹地的大山里。以白麻为底,以铜刀作笔,以蜂蜡为墨,以靛蓝为引。白色的布帛在蓝色中漂洗有如金色的凤凰在烈火中燃烧,等蜕去蜡衣的那一刻,绽放出质朴而宁静的美丽。这是上天无意透露的秘密,被生活在大山中的先民们窥见。于是,那古朴而优雅的蓝就在这大山深处恣意生长,世代流传。

蜡染,不是这方山水的发明,也不是这个地方独有,但是贵州蜡染却一枝独秀。以至于很多时候,提到蜡染就会想到贵州;提起贵州,就会想到蜡染。

蜡染,古称蜡缬,是一种古老的手工防染工艺,与绞缬(扎染)、夹缬并列为中国古代染缬工艺的三种基本类型。陈维稷教授主编的《中国纺织科学技术史》认为,蜡染起源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可追溯至秦汉之际,当时已利用蜂蜡和白蠟作为防染材料制作出白色图案的印花布。近年来我国出土的古代蜡染实物分布于新疆、甘肃、青海、贵州、四川,文物最多的是新疆和贵州,出土文物多是唐宋时期的东西。1980年在川东峡江地区风箱峡崖葬现场发现的蜡缬细部衣服残片,经初步考定是战国至西汉的遗物。这也是秦汉起源说的最重要依据。

宋代,刺绣、织锦、缂丝高度发达,以豆浆、石灰做成的浆料代替蜂蜡,以纸板刻花,在镂空处刮防染浆代替手工画蜡,整个工艺由更方便的蓝印花布技术所取代。蓝印花布材料更加廉价易得,工艺效率更高。从工艺角度来看,由于蜡染只适于低温染色,色调单一,入染周期长,远远不如新兴的披灰缬和拔染。最终,蜡染在中国经济社会最繁荣和发达的中原地区消失,反倒是贵州、川东、湘西、云南等边远地区继续沿用手绘点蜡。对于这些地方,蜂蜡可以养蜂获得,靛蓝可以自种提炼。

同时,宋初曾颁布禁令,抑制费工费时、色彩单一的传统染色技术的发展,如蜡染,扎染;提倡快捷、色彩丰富的印花技术,并规定只有兵勇才可以穿着缬类服装。这种国家制定的产业导向也是蜡染在中原地区逐渐消失的重要原因。

《后汉书·南蛮传》、《搜神记》等记载,秦汉时期,被称为“盘瓠蛮”、“武陵蛮”的苗族先民“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制裁有尾形……裳斑斓。”《隋书·地理志》也记载了“承盘瓠之后,故服章多以斑布为饰”的服饰状况。这里的“斑布”就是以葛苎棉为原料制成的色彩斑斓的布。《搜神记》只能当神话看,拿来做证明不太妥当。而蜡染的布是“斑斓”的,并不意味着只要“斑斓”的布就是蜡染的。所以即便史料有此记载,也只能存疑。文献中明确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蜡染的说法,还是在宋代。宋人朱辅的《溪蛮丛笑》中记载:“溪峒爱铜鼓,甚于金玉。模取铜纹,以蜡刻板印部,入靛渍染,名‘点蜡幔。”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谈到夹板蜡染工艺说:“以木板二片,镂成细花,用以夹布,而融蜡灌于镂中,而后乃释板取布,投诸蓝中,布既受蓝,则煮布以去其蜡,故能受成极细斑花,炳然可观。”明清以后,有关的蜡染的记载不仅明确而且更加详尽。如明代《嘉靖图经》记载:“西南苗,妇女画蜡花布。”《清一统志》记述:“花苗裳服先用蜡绘花于布。而后染之,既染,去蜡则花见。饰袖以锦,故曰花苗。”

蜡染之所以能成为“黔神作”,实在是因为贵州蜡染的一枝独秀。在贵州,蜡染技艺已经不再单纯是一种织染工艺,而内化为当地少数民族的文化符号。蜡染的传习也就成了族群认同方式的一种,蜡染的纹样成为小范围内社会共同体的象征。比如开阳高寨乡平寨村有一种纹样有八只角,象征着“卜窝八寨”;镇宁石头寨布依族纹样中广泛采用的水涡纹,是他们长期生活在水边的象征;当地人甚至可以在纹样上指出什么是村里的小河,什么是道路,什么是周围的山峰;六枝梭嘎长角苗的纹样象征着周围的12个苗寨……同时,各民族又有多种与本民族崇拜相适应的共同纹样。文化因素是蜡染得以在贵州以生动形式留存至今最重要的原因。另外,贵州地处偏僻,被山川长期阻隔于主流文化之外;贵州气候湿润,草木繁茂,盛产蜂蜡和制作蓝靛染料的蓝草,这为制作蜡染提供了极大方便。

贵州现在使用蜡染的地区很广,除了松桃、台江、雷山、剑河、三穗、施秉、镇远、锦屏、天柱等地无蜡染外,其余地区还普遍保存着蜡染技艺,其中以丹寨、黄平、镇宁、安顺、普定、织金等地较为集中。黔东南州有丹寨、黄平、凯里、麻江等地;黔西北有毕节、织金、黔西、纳雍、赫章等地;六盘水有六枝;黔南州有贵定、福泉、龙里、惠水、三都等地。

在贵州各种传统手工技艺中,蜡染是开发较早较成熟的一种。早在1973年,在贵州省和安顺地区的扶持下,成立了国营的贵州安顺蜡染民族工艺品厂。随后,贵阳市工艺美术研究所开展的“冷蜡浆印花工艺”科研课题和贵阳市科研所“热蜡辊筒印花机”的研制获得成功,并小批量生产各种蜡染民族制品,为旅游内销服务。1981年7月,“中国贵州民间工艺品展览”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展出;1982年5月,“中国传统技术展览”在加拿大多伦多市开幕。短短的数年间,贵州蜡染远播欧洲、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大洋洲,不仅供艺术家们欣赏、评价,而且在国内外成为一种生活时尚,产生了强烈而广泛的影响。

但是,当蜡染从一种民间手工技艺变成一种产业之后,各种问题也接踵而至。包括传统技艺的变异,文化内涵的丢失。安顺发展蜡染最早,也最混乱,2005年《中国质量报》一则消息如此描述安顺蜡染:“如今,整个安顺蜡染产品的年销售额还不及原来的一个蜡染总厂。即使在贵州省内最大的蜡染市场———黄果树工艺品市场,也看不到几件像样的蜡染工艺品,大多数产品做工粗糙、缺乏文化内涵和美感,价格低至一件文化衫只卖几元钱。”

经过市场冲击初期的无序之后,今天的贵州蜡染已经走上了不同的三条路:一条是在蜡染技艺附着的地方传统文化影响下保持着传统的技艺、产品和内涵;一条是工业化批量生产的“蜡染”产品;还有一条是现代艺术家利用蜡染技法实现自己的艺术表达,并由此衍生出的工艺品。任何手工艺在现代环境下总是会发生变化,我们需要做的其实只是两件事:在文化上做好传统的保护与扶持,在产业上做好市场规则的制定与公平竞争的维护。而不是相反:在保护上只制定规则而任由个体自生自灭;却在市场上参与过多,过多介入手工技艺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进程。

蜡染,这种贵州的蓝色经典,已经成为贵州民族手工艺的代表。随着各种创新元素的加入,未来必将迸发更加瑰丽的光彩。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