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赵国春
《我是个才华横溢的家伙》是蒋巍十多年前赠我的,我佩服他才华的同时,更佩服他的胆识。胆小的人心里没底的人是不敢起这个名字的。当然,蒋巍也没有违心地起个谦虚的名字,乍看这本书的名字,就能抓人眼球。
该书是2005年1月哈尔滨出版社出版的。扉页上龙飞凤舞地写着:国春同志雅正,蒋巍,2005年10月,于北京。那年,我和同事去他家征集北大荒博物馆的展品时,他签名赠送的。
蒋巍在《我是个才华横溢的家伙》自序中开门见山地写道:“我不能不承认,我是个才华横溢的家伙,而搞文学艺术除开爱好和勤奋还特别需要才华的。这种才华是天赋的一种通透的目光,一种灵动的领悟和感悟力。读、看、听、想,你能海纳百川,思接八极,电光石火,举一反三,激情四射,文采飞扬,从形而下扶摇直上,让读你的人也跟着心跳,或热血衷肠,或感慨唏嘘,或掩卷长思,这就叫才华。”
读蒋巍的作品是我高中毕业到跃进农场参加工作后,在从家里带来的《剪报本》上,我读过许多他激情四射的诗歌,当时虽然对他还不了解,却也很佩服他的才华。和蒋巍的来往是20年前,我正在写我的传记文学集《荒野灵音》一书。我把他在北大荒的经历写成了一篇《从黑龙江畔归来的知青作家蒋巍》,寄给他看,很快接到他的来信和稿子。2000年1月,这本书由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由新华书店向全国发行。
和许多同龄人一样,蒋巍也有着一段“激情燃烧的”经历。1968年10月,蒋巍从哈尔滨市下乡到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独立一团(今天的绥化农垦管理局嘉荫农场)。当兵团战士的第11天,蒋巍就以出色的文笔和组织能力受到关注,被调当了团长的秘书。不久又被团长列入后备干部名单,作为副团长的苗子着意培养。这期间,他在完成大量公文写作任务的同时,开始了诗歌创作,并很快形成影响,北大荒成为他走上文坛的第一块基石。
返城后,蒋巍到哈尔滨日报社当了记者。他带着北大荒人的那种拼搏精神,整日奔波在大街小巷,挥动一支勤奋而富有激情的笔,歌颂真善美,鞭挞假丑恶,写出了许多有影响的报道。他也由诗坛转向报告文学的创作,成为黑龙江省获得“三连冠”殊荣的作家和省级优秀专家,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通令嘉奖。他的长篇小说《海妖醒了》、长篇纪实文学《延安女性风景》及多部报告文学和散文集相继出版。他参与编剧的电视剧《山后那个秋》获东北三省金虎一等奖。
关于他的才气,也早有权威论著对他进行论述。1997年11月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黑龙江作家论》中,评论家王立华这样写道:“他是以写诗开始的,他的诗作笔报告文学要多得多;他写小说,早期的小说曾经被全国有影响的《小说月报》选载,在读者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写电视剧,已拍的待拍的已有多部。当然,他还重视文艺理论及评论的研究。并且不乏内容详实、论述深刻精当的文章或演讲。”蒋巍的写作题材广泛、结构自如、文学性强。
后来,蒋巍成为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哈尔滨市文联主席,1997年又调入中国作家协会工作,可他对北大荒的那份感情仍然不减。在农场组织的“纪念城市知识青年下乡20周年返场联谊”活动中,蒋巍坐在农场招待会简朴的房间里说:“虽然我在基层农场只待了1年零8个月,可这儿的生活我永远忘不了,想起来就有一种火辣辣的情感。”
北大荒人也没有忘记蒋巍,我在北大荒博物馆布展时,把他的照片和人物介绍,和其他47位与北大荒友关的文化名人也列入了“北大荒文化名人榜”。
翻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的这本《知青咸淡录》,想起了2005年10月邹静之当时赠我这本书时的情景。
当时,我正在负责筹建北大荒博物馆。开馆后不久,我和同事到北京一些知青名人家,征集当年和北大荒有关的展品。我还记得邹静之前一天约我们第二天11点到他家。我和赵国维从蒋巍家出来,到他家楼下的时候,还不到11点。我怕上去早了影响人家正常的生活,就在楼下小区花园里转悠了20多分钟。到了邹静之家,他和妻子正在家里等着我们。
邹静之向我们介绍了他当年下乡在北大荒的一些经历,我也对他这些年的剧本创作感兴趣。他又给我们讲了他从诗歌创作改为写剧本的经历。
最后得知我也是个文学写作者时,他从书柜里取出这本《知青咸淡录》,在扉页上签下了:国春文友正,邹静之,二OO五年十月十九日。
有着“中国第一编剧”美誉的邹静之,当年和许多知青一样,在北大荒度过了他的青春年华。邹静之和同学们1968年到北大荒时,已是8月中旬。麦子还在地里泡着,秋雨连绵,使得机车不能下地。麦子熟在地里,像一群走不回家的孩子。那时提出的口号叫“龙口夺粮”。
发镰刀的时候,他们每人抢了一把。学着当地人的样子,在一块石头上吐口唾沫磨起来。刀磨得差不多了,朝着身边的草一挥,躺倒一片,顿时给他们增添了几分豪情壮志。出发时天还下着雨,同学们穿着各式各样的雨衣。到地里时,他们看这铺天盖地的小麦,不知道如何下手。排长喊着一人两条垄。他们刚割出不到十米,双腿就陷进泥里。哪里是用刀割麦子,简直就是水里捞麦子。雨越下越大,整支队伍都陷进了泥里,排长无奈地说了声“收工”。大家从泥里爬回地头,割下的几把麦子也被泥水淹没了。
后来,天不下雨了,地也渐渐地干了。百十号人在地里割着,他们有时直起腰来往前望去,那山的边缘,就是地的尽头,什么时候能割到头啊!
开始那几天,镰刀相继割伤了许多同学的手和腿。从此,他也不再磨刀,用砍割的方式收获小麦。他脚上穿着一双旧翻毛鞋,保护了他的脚不受伤。一个月下来,全班30多人只有两个人坚持下来,其中就有他一个。
邹静之最初是个很有名的诗人,可至今他却编剧成绩斐然:1997年,编第一部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第一部》,从而开启了他的编剧生涯。2005年,凭借民国剧《五月槐花香》获得25届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优秀编剧奖。2013年12月2日,鄒静之以1200万的编剧稿酬收入登“第8届中国作家富豪榜”第11位。
这本印刷1万册的《知青咸淡录》,共收录邹静之散文50多篇。分“砸断骨头连着筋”“吃葡萄不吐葡萄皮”“马莲花开二十一”“拿起狗来打砖头”四辑。他用自己的短文《断牙》代序,后面还附了组诗《大荒——谨以此诗献给北大荒》。第一辑“砸断骨头连着筋”里,有《第一只割麦》《青蔓》《小小的自责》等13篇,都是写北大荒那段生活的。《编后》也很别致,本书的事一句没写,写了一篇“沙漏被倒过来,昨天的沙子又流回了,一样的沙子,一粒也不少”这种语言风格的散文诗。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