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小说和生活的魔法(创作谈)

时间:2024-05-04

李浩

现实是并且一直是小说的诞生地,但也恰如略萨指出的那样,小说不是生活生出来的,它从生活出发落实到小说中需要经历一系列复杂而深刻的变动,需要写作者动用想象和幻觉的魔法——在强调小说和生活的关系的时候我始终愿意将这两面同时强调。

写作《碎玻璃》的时候是在2003年左右,它源自一个想法,或者说是一个观念:许多时候,某些惩罚是以爱的名义进行的——我这么地爱你,为你做了这么多,可你为什么却非不按照我的安排来呢?你不按照我的安排行事,那我只得惩罚你,是为了你好——也不能说“爱”在这里是种伪饰,不,它在,确实在,至少在惩戒的实施者心里貌似地在着。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是因为那段时间我在反思我对“不好好学习”   的  儿子的惩罚和它的结果,进而想到我父亲在我中学时期对我的种种惩罚。我父亲多少有暴君的性质,而我在对儿子的惩罚中,我也发现了在我身体里的“暴君”。我爱你,我要为你立规矩,你要严格处在规则和规矩中,如果有所溢出就必须惩罚,这惩罚是对你的未来的好的帮助,都是为你好,我才不得不惩罚你……这里有貌似的合理性,但在惩罚的过程中我们似乎也会对“惩罚”上瘾,在“惩罚”的过程中加入更多非目的的成分,譬如自己的心情不好,惩罚儿子;和妻子生气,惩罚儿子;怨恨自己的无能,惩罚儿子……惩罚,有时会从“爱”渐渐滑向于施虐,而我们却以“爱”的名义为自己开脱,进而心安理得。

后来,它成为了现在的样子,在一系列的变动之后。《碎玻璃》里面没有父子,我甚至有意识地为徐明“取消”了父亲,它也由父亲的威权转向另一种威权。当然它要进行一系列的“仿生学”处理让它仿佛是真的,让它有真实发生的支点。在2007年之前我大约每年写一到两篇我以为的“通俗小说”,或多或少是出于对“先锋小说家们讲不好故事”的暗暗回应——我非常孩子气地试图证明,你们的那类方式我懂我会,只是不屑做而已。这篇《碎玻璃》于我来说属于我所写下的“通俗小说”,在写下它的时候自己很不看重,我更看重自己那些有玄思和更晦涩的作品,至今愿意实践的还是那样的写作。但它和另一篇“通俗小说”《爷爷的“债务”》却是为我的写作带来些许影响力、满足我的虚荣的作品,我承认经过多年之后我也略略地调整了它们在我写作中的位置。

《哭泣的影子和葬马头》有三个来源:一是我的记忆,少年的记忆,我在姥姥家的“寄居”生活,当时我的小姨还未出嫁;另一则是我在邯郸曲周检察院体验生活时的采访。一件刑事案件,某位有精神病症的女性没有生育能力,她认定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她在接受精神疾病治疗时“吃了太多的药”,之所以她不得不接受治疗,其原因是:她原有一未婚男友,但当时她并不喜欢,于是解除了婚约,她也把这个男人在庙里“抵押给了神仙”。后来这个男人结婚生子,她又有了反悔,于是她翻越院墙进入了这个男人的院子,被已经认不出她是谁来的男人和他的父亲送进了派出所。又过了多年。这位女性也结了婚,可没有生育,于是她便再次偷偷溜进那个男人的家,偷走了他的第三个孩子。孩子在半路上哭闹,这位女性不厌其烦就杀掉了孩子;第三个来源,是赫塔·米勒的书,里面提到一个孩子在洗澡的时候被自己骑来的马给踏死,孩子的父亲“冷静”地将马拴在树上,然后举起斧头一下一下地砍向马的脖颈……

我采用的是“碎片化”的方式,它需要拼贴,而断开的部分留给了情绪。我想象,它的文字应当交给一把舒缓沉郁的大提琴,有且只有这一乐器,同时我也想象了它的整体色调,昏黄的光从窗子外面透进来,里面有细细的灰尘的飘浮。我想象,这篇小说应当透出记忆的某种苍凉。

我曾为小姨写过文字,说实话在写这篇小说之前我没想再为她写下什么,真正让我“牵挂”的是那个“把男人抵押给神仙”的人的故事,我一直觉得她的故事很有可琢磨之处然而一直没有“符合”的方式,她进不了小说,她是生活的传奇但无法给小说以“光”。让我写作的瓶塞突然打开的是赫塔·米勒,我读到那段文字的时候感觉自己的胸口被猛然一击,故事有了,小说有了——我写得很快,大约只有一天多的时间就已完成。它变成了一个爱情故事,我将“把男人抵押给神仙”那个故事中的血腥和荒谬洗摘干净,留下的仅剩一个细节,一个跳过墙去看一看他的细节。在《哭泣的影子和葬马头》中书写出的,是日常的磨损,和它平静而并不惊人的残酷。在农村,在旧时代中,我见多了小姨这样的人,她们总被种种的强力(有时也包括自我选择)移植到一种陌生里,多年之后以一种被岁月和命运反复敲打、撕扯得不复旧时模样的样子出现,变得嘴尖牙利,一肚子的怨恨、不满和胡搅蛮缠——在我很小的时候,再次出现的小姨们多数让我恐惧。她们甚至会像一个个被多次踩踏和摔打过的旧包裹,被磨出了有些寒碜的织纹。小姨的爱情故事并不是生活生出來的,它属于我的虚构,它需要这样的力量的存在。

没错儿,日常和事件来源于生活,而对于生活的理解、想法和观念同样是源自于生活的。但作为写作者,我更愿意强调作为虚构的艺术,小说所建筑的是一个经历了诸多魔法变化而成的世界,尽管它要表达的、始终在表达的是“遮遮掩掩的真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