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04
◎陈 祥
抗日战争前,中国的工业集中在沿海城市,尤以上海为工业重镇。当沿海地区悉数沦陷后,大后方的重庆和昆明成为当时中国的工厂集中地,其次是贵阳、西安、宝鸡。
战争初期,工业设备和物资的内迁还算顺利,但熟练技工大多不愿意跟随政府和企业去内地过苦日子,所以技工短缺成为战时生产的一大难处。
后方工厂里的骨干技工多来自上海、无锡、广州、天津、汉口等城市,本地先前无成熟工业,故无法培养技工群体。西迁的技工,或者由政府专门运送,或者由政府和厂家一起运送。
当时在西南、西北的工厂里,技工供不应求,绝无失业之虞,跳槽现象因此极其普遍。本事过硬的技工根本就不屑于跟雇主争取提高待遇,他们认为这纯属浪费时间,跳槽一次,收入就增加一次,换厂动作川流不息。
雇主们一方面从别厂挖人,一方面又担心自己的骨干员工被人挖走,便更加依赖外来的技工培养本地工人,但养成速度很慢,本地工人始终不能取代外来技工。
技工们过于频繁的跳槽自然影响了工厂生产,也降低了战时生产效率,1943年初,行政院公布《战时管制工资办法》,同年7月颁发《战时全国技术员工管制条例》,多少缓解了一下危情。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