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公使出访,拼的就是傲慢

时间:2024-05-04

◎ 郭晔旻

公使出访,拼的就是傲慢

◎ 郭晔旻

1654年,沙皇俄国政府派赴中国的第一个正式使团——巴伊科夫使团来到清朝都城北京。语言问题没有成为沟通障碍,可礼仪问题却成为双方争执的焦点。在清廷看来,这个来自遥远的俄罗斯的使团跟朝鲜、安南的使团没有什么区别,都是“慕义”或“慕利”而来的朝贡使节。既然是贡使,按照清朝的规定,巴伊科夫需要向大清皇帝行三跪九叩大礼—表示承认中国的宗主国地位。

俄国人当然不能接受。俄国沙皇的妄自尊大一点儿也不逊色于爱新觉罗家族,所以出使外国的使臣哪怕是最低程度地损害了沙皇的声望和荣誉,也必遭到刑鞭、斧钺、绞索的惩处。结果,只被允许以鞠躬礼表示敬意的巴伊科夫断然拒绝向顺治磕头,最后连国书也没有递交就返回俄国。

当时的俄国毕竟在中俄贸易问题上有求于清廷,因此1676年,俄国决定在礼仪上做出让步。俄国使臣尼古拉·斯帕法里向康熙行了极不标准的三跪九叩礼,“叩得很快,头也没有着地”。照理来说,这是大不敬之罪,谁知康熙表现出非凡的外交气度,还赐座于自己斜对面不远处,使得斯帕法里可以清楚地看见自己的面容。不久,康熙又异乎寻常地在他寝宫所在的内殿赐宴,再次隆重款待了斯帕法里。

无论如何,俄国使节在北京的礼仪问题算是勉强解决了,循斯帕法里之例,此后的俄国使节都对清朝皇帝跪拜磕头。但1729年出现了新情况。

这一年,雍正向俄国派出了第一个正式外交使团。使团的任务有两个:一是祝贺新沙皇彼得二世登基;更重要的是,当时清廷与准噶尔之间剑拔弩张,清廷拟两路发兵进讨,使团需要探明俄国方面对这次战争的态度,并争取俄国的合作。

这样,曾经令俄国人伤脑筋的礼仪问题就摆在了雍正面前。清朝使臣如何对沙皇行礼呢?照理说,俄国西化改革之后,俄国人剃胡须、改服饰、遵循西欧礼仪,清使觐见沙皇时脱帽鞠躬即可。可惜清朝君臣并不知道这个情况,因此雍正亲自指示使团,觐见俄国沙皇时可以磕头。

1731年1月,以理藩院侍郎托时为首的中国使团乘坐九辆轿式马车,在红场31发礼炮声和鼓乐声中进入莫斯科。清廷首席使臣等进入克里姆林宫,跪呈国书。接着,清使向沙皇献上了颇有些肉麻的贺词,直至俄国译员全部译完中国使臣的致辞,清使始终跪在地上,并向沙皇行了三叩首礼。致辞毕,清使起立,并一直面对着沙皇,退至当初呈递国书之处再次跪下,行三叩首礼,而后退出宫殿。

在莫斯科待了两个月后,托时再次拜见沙皇,致谢并辞别返国。清廷对托时的出使十分满意,先后让他在刑部、工部、户部任职之后,将他外放漕运总督的大肥缺。

有意思的是,这次破天荒的出使,在清代官修的《清世宗实录》里居然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

这也不难理解,在乾隆看来,托时等遣俄使节向异国君主磕头,根本就是一种国耻,哪能记下来打自己的脸呢?

编 辑 / 灯 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