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石化在初创时期

时间:2024-04-23

曹国平

中央反复酝酿创建石化公司

1978年我国石油产量已达1亿吨,但由于经济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资源不能有效利用,浪费很大。每1000美元GDP的油耗不仅比美日高,比印度还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入,改善国家经济状况,保证实现2000年工农业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中央开始对石化部门采取一些重大举措。

1981年,国务院领导批示同意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向国务院提出的关于成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的报告。上海高桥石化工公司由分属石油部、化工部、轻工部、纺织部、电力部的上海高桥炼油厂、化工厂、化纤厂、合成洗涤剂厂、热电厂联合组建。这个公司的成立,为后来石化企业的改组联合开了好头。

就在这一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找有关部门和专家研究写出《关于如何用好1亿吨原油的意见》。这个方案测算,用好1亿吨原油1年可增加效益88亿元。这年12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批示把此意见印成中央政治局参阅文件,在中央核心层进行决策酝酿,并发给正在参加各省市书记会议的同志参阅。

同年11月,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有1亿吨原油是我国一笔很大的财富,用好1亿吨原油,是一件提高经济效益、增加财政收入、改善国家经济状况的大事,各单位要高度重视,通力合作,务必完成。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精神,石油部成立规划小组。规划小组研究后认为,1亿吨原油由3个部门、20多个省区市分头管理、各取所需,不能全面规划、统筹安排,浪费惊人。该小组认为,如果能联合起来,1981年国家财政收入能增加115亿元。当年全国财政收入只有1175亿元,115亿元是其10%。

后来,国务院召开会议讨论是否成立中国石化总公司时,会上争论非常激烈。当讲到成立石化总公司后,可增加效益100亿元,有同志表示根本不可能,连50亿也拿不到。各部門对联合起来,认识很不一致,困难很大,但国务院领导还是决定应该成立总公司。1982年1月7日,紧接着上海高桥石油公司的成立,经国务院批准,南京地区7个厂组成金陵石化公司。抚顺5个厂组成抚顺石化公司。这几家公司的成立,为后来建立全国性的石化公司摸索了经验,在舆论上也创造了推动联合的氛围。接着,天津、辽宁、锦州等地石化企业也相继联合。

1983年2月10日,由国家经委、国家计委、国家体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关于成立中国石化总公司的报告。2月19日,党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七号文件,批准这个报告,决定正式组建中国石化总公司。对全国原来由石油部、化工部、纺织部等部门管理的炼油、石油化工和化纤企业,实行集中领导、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对产供销、人财物、内外贸实行统一管理。文件中决定成立中国石化总公司筹备小组,由国家计委副主任李人俊和原上海市委副书记、副市长陈锦华负责,国务院由副总理康世恩分管。为成立一个公司,由党中央、国务院联合发文,这是前所未有的。

初创时期两手空空

我于1983年3月底到中石化报到,锦华同志当面对我说:“我手中只有中央七号文件,别的一无所有,一切从零开始,你们1949年初接管北平,还可以从国民党手中接管一个烂摊子,中石化只能是根据一纸文件去创业,我们都是创业者。你是第一个向我报到的干部,你当前的任务是:租一些房子解决调来人员办公问题;到石油部、化工部和纺织部借几辆汽车;在五区二号为每个经理和部门安装电话,特别是与国务院联系安装专机;调兵遣将将公司办公及后勤系统建立起来;到燕山公司借钱做公司开办费;到有关部门刻公章订阅内部文件。”锦华同志说完后问我有什么想法?我说,你给我这么多任务,都是急需完成的,我一个人孤掌难鸣。锦华同志说,我再调几个人来。创业难,我也是一生中第一次接受如此重大艰难的任务。

中石化暂借和平里五区二号燕山公司驻市内办事处作为筹建办公室,但燕山办事处并没有迁出,仍在此办公,所以中石化一时无立足之地。筹备小组开会、用餐、休息都在会议室。约一个月后燕山办事处找到房子后才逐步迁出,筹备小组才有个人办公室。为解决成立之初人员短缺问题,一是从北京市调,二是从燕山公司调。上至处长、科长下至打字员、炊事员、司机、勤务人员什么都调。有的干部因为不了解中石化是个什么性质的单位接到调令迟迟不来报到,我便登门拜访。没有办公经费,我便通过关系到打字机行赊购了一台打字机和其他办公用品。

经过一段紧张工作,各方人员增加到十几个,机关好不容易算运转起来,但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七号文件规定中石化接管的39个企业,还未办理接交协议,但这些企业上访人员都转给中石化,从4月起每天都有六七个。当时我们机关机构还未建立,所有干部都参与接待上访。我们知道每个上访人员千里迢迢来京上访不容易,所以我们都热情接待,耐心倾听。但由于我们的干部没有做过信访工作,又不熟悉有关政策,此时机关也未与各个企业建立联系,来访者很难得到满意答复,有的滞留北京几天不走,严重干扰机关筹建工作。上访人员中最难处理的是大庆火车站100多名集体上访的搬运工人,他们要求转为大庆石化厂正式职工。他们集体来京上访三次,这100多人滞留北京期间,我们不仅负责解决他们的吃住问题,还得耐心劝说他们不得闹事。最后我们答应给他们新建一座住宅楼,才了结此事。“文革”结束以后,各企业都有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需重新审查,中石化成立后我们专设信访处,配备得力干部用了三年时间才办完此事。

1983年3月中石化在筹建初期,借用燕化公司在和平里五区二号的两栋只有32间房的破旧筒子楼,仅能容纳总公司领导、办公厅、人事部、发展部和计财部在此办公,其他部门分散在市内20多处租房办公。工程部在东大桥旅馆,销售部在团结湖旅馆,国际公司在工人体育场,情报所在蒋宅口小学,生产部在石油部……

那时,中石化没有一辆汽车。总经理用的车是从上海驻京办事处借的,其他副总经理用的车是从石油部、化工部、纺织部借的即将报废、三天两头要修的老爷车,职工上下班用的班车则从辽化、金陵和齐鲁等公司连人带车借用。

就这样在房无一间、车无一辆,极为简陋的条件下,这个被称为中国最大国有企业的中石化于1983年7月12日在人民大会堂宣告成立了。但中石化成立后连一个能挂牌的地方都没有。

为了改善办公条件,总公司领导决定将面积有8000平方米的燕滨饭店全部租用,于1985年7月前把大部分機关单位集中在此办公。从此公司办公条件有所好转,但饭店电话外线少,我们是临时租用,又不能进行改造,对开展工作仍有诸多不便。总公司领导几经考虑,决定将该饭店买下。为了稳妥,我到北京市房管局向俞晓松书记请教,在北京市买房有什么政策规定,需要哪个单位审批?俞告诉我,到目前为止,还未听说国营企业买卖房屋,所以北京市没有出台任何规定。现在有单位要卖,你们要买,双方商讨签个协议,把房屋产权转换了就行。

1986年初,我们用1600万人民币购买了燕滨饭店,从此中石化在北京市区有了立足之地,初步结束了“房无一间”的尴尬局面。但这个饭店周围环境较差,南临臭水沟,西北两侧临近马路都是土路。有雨一街泥,无风三尺土。车辆出入极不方便,因此我们又出资整修道路。

买到燕滨饭店不久,陈锦华在国务院召开的一次会上,见到田纪云副总理,便把中石化买到燕滨饭店做办公用房的情况向田副总理详细汇报,田听完后用红色铅笔在一张便条上写道,祝贺中石化有了办公地方,还签了名。锦华同志将此便条带回。

中石化买房后两个月,办公厅接到北京市监察局打来电话,询问中石化是否曾在北京买房,是否经上级批准?并称市长接到人民来信,揭发中石化违反中央规定,在京购置房屋,准备长期在市内办公,张百发副市长批示他们查清事实真相,妥善处理,因此让中石化派人到监察局说明情况。

我立即将监察局的来电内容向锦华同志汇报,锦华同志指派我去监察局说明情况。锦华同志指示,先摸清人民来信告中石化什么问题,如果就是买房问题,你就把七号文件中央关于成立中国石化总公司的主要精神向对方说明,两年以来,中石化全体职工为了贯彻中央精神,克服种种困难,在生产发展、提高利税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受到中央领导多次表扬。如果把公司机关设在燕山,交通不便,通讯困难,对中石化这样全国性的大企业那是无法灵活运转的,对贯彻中央七号文件也是不利的。你说完后观察对方态度,如对方听完你的叙述后,表示有同感,你可将田副总理写的便条出示给他看看。

我按监察局指定日期,准时到监察局。在我谈完后,该局长也表示中石化机关建在燕山的决策有问题,他在燕山多年,知道那里的情况。此信市领导批到监察局,他只能照章办事,将所了解的情况如实上报。此时我把田纪云副总理写的便条拿给他看。他看后表示,这个便条说明国务院领导对中石化的成立与今后发展意见尚未完全统一,这样中石化在今后执行七号文件过程中也不会十分顺利。这就是当前改革开放中出现的问题,这些问题只能在改革的进程中逐步解决,急也无用。此后监察局再也没有查询此事。这场中石化在市内买房违反中央规定的风波就算过去了。

1986年初,北京市为迎接亚运会的召开,要整修元大都土城北的护城河道。我们买的燕滨饭店的厨房和锅炉房建在河的北岸,北京市要求拆除另建。当我们正在按照北京市要求拆除时,又被告知中石化的这座办公楼建在元大都遗址的绿化带上,是违章建筑,将来也得拆除,要我们有所准备。

得知上述信息后,我便到北京市规划局了解燕滨饭店所在位置的规划方案。得知这座饭店确实建在绿化带上,饭店北侧1米是一条宽40米的东西马路。另查北京市规划说明,北京市要建成全国政治和文化中心,中央国营企业不能在市区建办公楼。总部机关办公楼再次成了问题。另一边,随着中石化业务的不断扩展,人员不断增加,只有8000平方米的燕滨饭店也已显得拥挤不堪,新建办公楼迫在眉睫。

总公司同志为解决总部机关办公楼问题,绞尽脑汁,能想的办法都想了。恰在此时,中石化国际公司有同志了解到北京市乡镇企业局要建办公楼,有地皮、有建筑指标,但无资金,欲求共建单位。经请示有关领导,我们决定与乡镇企业局合作,中石化出资,各建一栋,面积相等。双方一拍即合,于1987年按各自需求设计并开工建设。1988年办公楼建到第6层时(共18层),国务院派人到北京市检查在建楼堂馆所情况,发现中石化建的是办公楼,当即勒令我们停工。后该楼又于1992年复工,1994年竣工投入使用,历经坎坷,中石化终于算有了自己的办公楼。由于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机关办公人员大幅增加,后于2007年在朝阳门建起一座现代化的办公楼。

有了七号文件我们下一步该怎么走?筹备组决定“先生产,后生活”,趁七号文件刚刚发下的好势头,先上收企业,免得夜长梦多。经过半年多的努力,党中央、国务院批转的39个企业,只有新疆乌鲁木齐化工厂不肯交,陈锦华不得不亲自去协商,历时一周才办完交接。

七号文件决定把外贸部管的石化产品进出口业务划给中国石化总公司。但实施过程中遇到重重阻碍。内外贸改革一体化的设想,从1983年与外贸部交涉直到1998年才真正落实,整整往后拖了15年。如果1983年中石化就有外贸权,中国的石油化工就能早些走出去,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早些争取到商业机会,更早地出去找油田、气田,开创国内外两个资源和两个市场。但是改革涉及改变部门的权力格局,阻力就特别大。

陈锦华到抚顺找厂长开会,有人在会上对锦华讲,中国石化总公司是什么时候成立的,我们可是1932年的老厂。陈驳斥他:“这叫什么话,1932年是日本统治时期,你是不是要他们来管你?你的历史比中华人民共和国还长,是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也不够资格管你?”驳得他哑口无言。有的人散布石化总公司成立后影响企业的生产积极性,提出要不要石化总公司的问题。石化总公司就是在这样的风风雨雨中步履维艰地前进着。

中国石化在改革中前进

改革的第一步是实行投入产出承包。

1984年3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提出,从1985年開始,中石化总公司改为经济实体,首先把效益搞上去。要中石化搞一个改革总体设计。1984年4月,我们组织专门班子研究这个设计。5月下旬,我们提出了中石化1985年到1990年的《进一步推行改革,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案》。这个方案的目标是,在1985年到1990年的6年内,累计完成投资300亿元,累计实现利税900亿元,1990年当年实现利税200亿元。后经各方努力,到1990年实际完成投资440亿元,累计实现利税946亿元,1990年受油价影响,实现利税167.5亿元。在第一个承包方案完成后,紧接着又制定第二个承包方案。这个方案规定石化公司5年累计完成投资545亿元,1995年当年上缴利税200亿元,5年累计实现利税1000亿元。实际到1995年,5年累计实现利税1170.76亿元,1995年当年上缴利税250亿元。承包方案的实施完成,进一步验证了中国石化总公司改革的成效。在此期间,我们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扩建了一批炼油装置,建成大庆石化、齐鲁石化、扬子石化、上海石化4套各年产30万吨的一批乙烯工程,以及镇海、银川、乌鲁木齐3个各年产30万吨合成氨,年产52万吨尿素的大化肥工程。推进了油、化、纤、肥一体化发展,形成了较强的科研设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仓储运输、贸易营销等实力,逐步建立起门类齐全、品种配套、技术先进、具有相当规模实力的现代化工业体系,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为了加快和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8年国务院决定对全国石化企业进行战略改组。将中石化和中石油分别改组成中石化集团公司和中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过重组,两大公司分别实现了上下游、内外贸、产供销一体化。完成企业产业结构的纵向一体化调整。2000年国务院决定将新星石油公司并入中石化。从1998年到2013年,是集团公司走向市场化、国际化的15年。原油产量从3532万吨增加到6949万吨,天然气产量从23亿立方米增加到202亿立方米。原油加工量从8060万吨上升到22309万吨,乙烯产量从227万吨上升到954万吨。成品油销售量从4176万吨上升到15891万吨。在此期间建成扬巴乙烯、赛科乙烯、天津乙烯和福建炼化等大企业。

企业改革的第三步,就是按照国际标准,推进股份制改革。中石化上市成功,主要表现在优化了产业结构和资产结构、募集了巨额资金、引进了战略投资者、明晰了产权,改善了股本结构。

中国石化的持续发展,每一步都是依靠改革激发的活力,加快发展了生产力,全公司资产从第一次改革前的210亿元,发展到第二次改革后的4273亿元,再到2012年第三次改革的19600亿元,增长93倍多。营业收入也从272亿元递升到28300亿元,增长104倍。累计向国家缴税20093亿元,上缴利润8864亿元,合计28957亿元。到2016年,中石化年上缴利润528亿元,2017年,上缴利润582亿元,被评为世界500强第3名,中国500强第1名。三次改革把中石化推上三个大台阶,逐步成为管理先进、技术先进、在国内外市场都有强大竞争力的经济实体。

(编辑 杨琳)

作者: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办公厅副主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